中国古代有狮子?
狮子产于非洲和西亚。据杨宪益先生《译余偶拾·民间保存的唐》说:“我国民间季节风俗里的舞假狮子,我们要记得,是由印度传过来的。印度今日民间赛会里还有舞狮子。我国本没有狮子,关于狮子的一切知识原来都是由印度来的。就连狮子的名称原来也是译音。锡兰岛原来梵名为僧伽罗(simhala),意为狮子国,大食人又名其岛为sielediba或sirandib。中文的‘狮子’恐怕不是根据梵文,而是根据大食人读音转译的,这是因为古代南海的大食人为中印文化间的媒介之故。”从中国的古代文献里,也常常看到西域国家向中国献狮子的记载,表明中国本土不产狮子。
司马彪《续汉书》中说:“条支国出狮子、犀牛。章帝章和元年(87),安息国遣使献狮子。”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中说:“永桥南道东有白象、狮子二坊……狮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为逆贼万俟丑奴所获,留于寇中。永安末(530),丑奴破,始达京师。”
李肇《唐国史补》中说:“开元末(约741),西国献狮子。至长安西道中,系于驿树,树近井,狮子哮吼,若不自安。俄顷风雷大至,果有龙出井而去。”
由上述几例可以见出,西域国家常向中国献狮子。如果中国也产狮子,则不必劳他国远途运来。《唐国史补》所载之事,说明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狮子,不同于寻常野兽,而具有某种灵性。这就难怪唐初虞世南在《狮子赋》中,把狮子称为“绝域之神兽”了。
献到中国来的狮子,主要是供皇家观赏。这种狮子,是经过人工驯化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写到鞑靼的皇帝身边,有十分驯良的狮子。《马可波罗游记》第十五章说,皇帝在新年伊始时照例要接受王公贵族们的礼物,然后,皇帝请客人入席:
席散后,由乐师和梨园子弟表演节目,招待众位宾客……在这时刻,有一头狮子,被带到皇帝陛下跟前,十分驯良,可以叫它躺在皇帝的脚下。文娱节目完毕后,大家才各自散去。
看起来,这头狮子非常温顺,也能够表演节目,并且是诸多节目中的压轴戏。另外,《马可波罗游记》第十八章以浓笔重彩描绘了皇家豢养的狮子捕猎和生活的情景,显然,这些狮子实际上组成了皇家的马戏团:
大汗养着许多猎鹿用的豹和山猫,还有许多狮子,较巴比伦的狮子还要大。它的皮毛光泽,颜色美丽——两侧有条纹,间以黑、白、红三种颜色。这种狮子善于袭取野猪、野牛、驴、熊、鹿、獐和其他供游猎娱乐用的走兽。狮子放出笼去追逐野兽,它那种凶猛的气势和捕获目的物的敏捷灵快,使人看了赞叹不绝。皇帝陛下为了这个目的,特意将狮子关在笼子里用车运至行猎地点。狮子旁边关着一只小狗,它们相处惯了,狮子不会对它加以伤害。狮子一见猎物,动作敏捷,追扑之势极为凶猛,人们很难对它约束和控制,必须用笼关住。最妥当的方法是,牵引着它们逆风前进,使猎物无法嗅到它们的气味,否则猎物会立刻逃得无影无踪,这就失去了行猎取乐的机会了。
明、清两代中国皇家用于观赏的狮子,仍由西方国家进贡。
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九中说:“成化戊戌(1478)西夷贡狮子,家大夫在京师虫蚁房曾见之。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又贡,内兄张子文时为陕西布政使,亲见之。”
毛奇龄有《诏观西洋国所进狮子,因获遍阅虎圈诸兽,敬制长句纪事》诗,其中有“康熙戊午十七载,神武声名播远海”之句。按康熙戊午为公元1678年,这一年也有“西洋国”进献狮子。
这些狮子都是能够表演的。《留青日札》中说,明代“西夷贡狮子”时,驯兽员也一起来华,狮子被铁索缚在桩上,“夷人与之狎习戏舞”。从“狎习戏舞”四字,也可以知道明清的狮戏同罗马斗兽场时代的斗狮是完全不同了。
石狮子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装饰。现在,常有饭店、酒楼用石狮子作仿古的文化符号,可过去只有五品(中国古代以品数表示官的阶级大小。五品官相当于现省级以下、县级以上的地方行政官员。)以上的官员才能在门口立威严的石狮子。石狮子头上的发卷数,还可以让人进一步认定主人的官爵品级,皇帝的石狮有13排卷发,亲王有12排,其他官员依爵位递减。
西班牙的“斗牛”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西班牙斗牛",起源于西班牙古代宗教活动(杀牛供神祭品)。13世纪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世开始这种祭神活动演变为赛牛表演(真正斗牛表演则18世纪中叶)。现在西班牙300多斗牛场(最大的是马德里的文塔斯斗牛场,可容纳2.5万人)。每年3月~11月是西班牙斗牛节,通常以星期日和星期四为斗牛日(使用体重4千公斤的非洲纯种公牛)。
斗牛的主要流程
一场斗牛由三个斗牛士出场,角斗六条公牛,每人两个回合。在西班牙,所有的斗牛表演都安排在下午举行。西班牙人惯有懒散拖沓的习惯,较不准时,唯一准时的事情就是观看斗牛比赛。另外,斗牛时必须阳光普照,鉴于西班牙多数地方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部分地区的地中海式气候条件,所以只能在每年的三月至十一月之间进行。这三位斗牛士各有一套助手班子,包括三个花镖手和两个骑马的长矛手。观众对每场决战都很难预料其结果,因为它取决于诸多因素,如斗牛士的胆略和技巧,但也取决于出场的公牛,一些由著名牧场培养的凶猛公牛直接威胁着斗牛士的胜利、甚至生命。其实对于斗牛而言,牛和斗牛士同样重要,因为它的受训练程度和凶猛性关系到斗牛士的吉凶,在历史上再出名的斗牛士都不免战死沙场,最后被牛挑死的命运。
整个表演以斗牛士入场拉开序幕,两位前导一律十六世纪装束,骑着马首先上场。他们径直向主席就座看台跑去,请求他赐给牛栏的钥匙。此时全场异常安静,观众静待这神圣又庄严的场面。尔后,乐队奏起了嘹亮的斗牛士进行曲,乐曲声中三位斗牛士各自率自己的一班人马分三列同时上场。绸制的斗牛士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十分耀眼。他们摆着特有的姿势绕场一周,随后来到主席面前向他鞠躬致意,但斗牛士退场后。主席反手一挥,号角吹响,也就是告示牛栏大门敞开,牛飞奔而出,即斗牛开始。以上的开始序曲部分各地有所不同,但都大同小异。
整个斗牛过程包括引逗、长矛穿刺、上花镖及正式斗杀四个部分。引逗是整个表演的开锣戏。由于此牛牛野性始发,所以由三个斗牛士助手负责引逗其全场飞奔,消耗其最初的锐气。几个回合过去,骑马带甲的长矛手出场,他们用长矛头刺扎牛背颈部,使其血管刺破,进行放血,同时为主斗牛士开一个下剑的通道。所骑之马都用护甲裹住,双眼蒙上以防胆怯。受刺后的公牛,会越发凶暴猛烈,因此长矛手稍不留神被掀翻刺伤也屡见不鲜。因此需要由三位助手上前引开公牛,也利长矛退场。
长矛手完成任务后,由花镖手徒步上场,手执一对木杆制、饰以花色羽毛或纸、前端带有金属利钩的花镖,孤身一人站立场中,并引逗公牛向自己发起冲击。待公牛冲上来,便迅捷将花镖刺入背颈部,如果刺中,利钩会扎在牛颈背上,也起放血作用。由于作出瞄准、前冲、刺入的时间很短,且需判断牛的冲势,因此需要其动作干净利落。但也时常有人只能刺入一镖,或两镖皆不中,即会招来满场嘘声。但如果一次花镖手双镖均插不中,可以允许其再补刺一次,但再失手,即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这也会主斗牛士增加了难度。
最后手持利剑和红布的主斗牛士上场,开始表演一些显示功力的引逗及闪躲动作,如胸部闪躲,即让牛冲向直线冲向自身时,腿一侧滑,牛贴身冲过,另外还有如“贝罗尼卡”,即是以红布甩向牛的面部,以激怒引逗公牛。贝罗尼卡原是耶稣受难时为其拂面的圣女之名,因其动作的相似性,所以命名。其他还有斗牛士原地不动,引逗着牛围着其身体打转的环体闪躲等等不一而足。
在最后阶段,也即最后刺杀阶段,也是斗牛的高潮。斗牛士以一把带弯头利剑瞄准牛的颈部,尔后既引逗牛向其冲来,自己也迎牛而上,冲上前把剑刺向牛的心脏。于是牛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应声倒地。刺杀是最富有技巧的,斗牛士须将剑与眼睛齐平,踮脚,手水平下压,发力,剑入牛身后须抖腕使剑稍微左弯,以冲破心脏主心室,这要求很高的速度、力量和准确性。刺杀动作分为三种:人不动而牛冲过来;这时斗牛士在瞄准阶段等都是静态的,有利于准备,瞄准和判断。第二种是人动而牛不动,即在牛处在观望的时间内,斗牛士向前冲,边冲边瞄准,直至剑入牛身,这时牛也是发力向前顶,借力刺得更深。第三种是人动牛也动,这是最难把握和最高境界的刺杀动作。即斗牛士冲向牛,逗着牛也从一定距离冲向人,斗牛士在运动中判断运动中的牛的部位并准确下手,这是极其复杂和难掌握的,但如果运用得好,则牛的死亡时间最短,漂亮的甚至可能应声倒地。
如果牛被刺后,已失斗性,但由于剑刺得不够深或牛足够强壮,会暂时还不倒地而死,这时斗牛士或其助手会以十字剑或短剑匕首刺中牛的中枢神经部位,这时牛会立即倒地而死。这时装束着花饰的骡子车即会出场将牛拖走,斗牛士会接受观众的欢呼致意,也可将帽子抛向观众,也接受观众的欢呼、掌声和投来的鲜花,斗牛士按刺杀水平的由低至高分别享有保留牛耳,保留牛尾,被从正门抬出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