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婚俗仡佬族婚俗有什么好奇怪的?
仡佬族独特而古老的婚俗在仡佬族文化中,仡佬族的婚俗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仡佬族自称“穆迪人”,又称“土著人”。仡佬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仡佬族一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我们来了解一下仡佬族的婚俗,看看有什么奇怪的。仡佬族婚俗是一种程序复杂、礼仪规范的民间仪式活动。仡佬族早婚是自由的。青年男女通过工作生活中的接触而相识相爱。民谣“一套新的细黄竹条,十几个猪草和两个守望者,迅速把猪草打了个落花流水,在大树下准备了家宴。”“新锄头的嘴很薄,除草就像刮脑壳。只要姐姐愿意,除草就能成功。”讲的是仡佬族姑娘和恋人在野外自由恋爱,以天地为证,以树木为媒。在封建社会,吸收了汉文化的婚俗礼仪后,对婚姻进行了限制,重点是“媒妁之言”、“三媒人六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等,逐渐形成了婚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孩,他必须通过媒人来安排这场比赛。只有征得女方同意,双方才能就婚姻的具体问题进行协商。男人不能直接向女人求婚,女人也不会主动向男人求婚。即使和男人发生了某种关系,女人也只能巧妙地向男人透露信息,然后男人就可以向媒人求婚,而不是“做媒”。男人的程序是求婚,送茶,包香,过生日,报日期,结婚。这个女人的动作就是发布消息,安排媒体,结婚结婚。一.嫁妆媒人把针穿过铁丝网后,如果女方没有其他意见,就开始给嫁妆。人类情感分为“一种人类情感”、“两种人类情感”和“三种人类情感”)。第一人情比较简单。叫简单人情,包括白糖,土酒,面条,鸡蛋等等。吴川的《南苑纪事报》说:“婚礼不需要什么钱。最初媒体会投洪洞,书名不给。它被称为首席媒体”此时只涉及女方父母和直系亲属。人情分两种,肉和人情。除了准备糖和酒,猪肉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应该扩展到祖父母、堂兄妹和米歇尔普拉蒂尼的养母。第三宠也叫“尚香”,就是在第二宠的基础上,女人的女儿要得到布匹、鞋袜。女方父母要切猪腿。这一点非常重要。这种偏好要再扩大,酒要通知,让亲戚到时候都能站起来。这时,女人们会在香祠前烧香烧纸。她将有一个新年前夕和一个新的出生月份来决定结婚日期。吃过三次饭的姑娘,就是没进门的媳妇。男人随时可以去找女人,尤其是农忙季节,女人家责无旁贷。三次恩惠后,女孩将为她未来的丈夫缝制衣服、鞋子和鞋垫。两个。结婚随着婚礼的临近,女方父母会选择最好的木材。最好的木匠忙着准备嫁妆,包括桌子、板凳、柜子、衣柜、火盆架、脸盆架等生活用品,有时是成对的。有钱人家还要送牛,送田,送合同,甚至送女人。1.哭着要结婚婚礼前几天,姑娘大声哭喊着要结婚,寨子里所有的亲戚朋友都紧紧地站在一起。女生在哭的时候一般不吃东西,只吃烧饼、酥饼等。哭嫁的顺序通常是父母,在世的直系祖父母,米歇尔普拉蒂尼里的养母,直系长辈和同代父母从最年长到最年轻,亲戚朋友依次到达。出门上轿子之前,人要在正房的亡祖神龛前有一个特别的哭。这个神社叫“祖宗”。哭婚的时间从1天到4天不等。女生哭着要结婚的时候,哭的人可以陪着哭,主要是给亲戚长辈鼓励,或者给现金,也就是所谓的“眼药水”。大部分都是普通亲戚朋友。哭泣的歌词有自己的系列,有完整的歌词集。女生在哭着要结婚的时候,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家庭背景和处境来作词。问候亲戚吴川仡佬族娶姑娘,一般是姑娘坐轿子出嫁。男人一定要打扮好轿子,提前准备好彩礼。在红寺河与邻县之间的江边地区,男女婚期错开。女方结婚第一天,男方结婚第二天,男方必须准备专门的队伍迎接新娘。女方入席当天中午左右,男方必须带着彩礼、吉祥纸等必须物品交给女方,在院子外等候婚礼。这一男一女各有一个专门的接待员,名叫李耀先生。双方雅礼老师都要鞠躬伸手,说四句话八句话,走几步,坐在座位上。只有当他从院子外面走到正房时,他才通过。从90年代开始,这个过程逐渐简化,成为一种形式。在古代,是很讲究的。如果邀请的李耀老师不会说话,可能就进不了家门了。之后,放盆。女人在房间里放了两张八仙桌,把它们连在一起。男人一个个收起彩礼。这个人主持了仪式。新郎在房间前鞠躬磕头,并邀请她的亲戚鞠躬,喝酒,接受嫁妆。接下来,男士接待组按资格入座,女士派专人陪同,按照姚三桃的最高礼仪接待。这段时间新娘会出来包烟,给媒人和客人哭。每个哭的人都会按照仪式得到“眼药水”,不管多少。当然,新郎只需要出800元或者1200元。宴会上还有一种特殊的吃法。先是茶,然后是酒,然后是米饭。第一次上茶、酒、米、菜时,会送相应的礼盒。宴会结束后,男士接待团队可以进行一些自由活动,然后过夜。晚上,女人有一个专门靠炭火和夜空取暖的人。唢呐要吹一次,新娘要断断续续出来见几次。每次,哭的人都会像往常一样收到‘眼药水’。天亮了,新娘洗脸,梳头,打扮,收拾好要带走的东西。天亮后,男子的接待小组开始收拾家具,分头工作。新娘哭着向父母和亲戚告别。她被一个特殊的人领出了房子。她踩在一个筛子上,筛子上放着一盏七灯心草点燃的桐油灯。筛子里有12个或24个铜钱,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有些“照明”需要鸡、纸和钱。说了几句咒语后,王先生把鸡扔到了轿子顶上,预测姑娘婚后的好运。这时,新娘从新郎手里接过一两尺红布,绑在轿子上,戴上铜镜,由有福气的人牵着扶着上了轿子。轿子“起来”了,新郎要在主屋的香下烧纸鞠躬才走。姑娘到了婆家,会被一个有福气的人带走。此时,男方的房间和香火神龛已经装饰得又红又亮,纸钱已经烧完,刻有龙凤的两根大蜡烛已经点燃。新郎新娘向男方的祖先、父母、礼仪官磕头,并递上早准备好的酒和礼物。男方父母用夫妻俩跪在地上“封”了几句吉祥话。然后“喊礼物”。主持仪式的人站在大门口喊道:“叔叔,叔叔,宝爷,宝娘,在堂前接受仪式!”被叫去给新娘和新郎逐一磕头并在大厅前接受礼物的亲戚。仪式结束时,新娘和新郎互相致意,然后进入新房。新娘进屋后,丈夫的哥哥会给她放洗澡水。我嫂子想把“红”钱给她小弟弟。如果你没有弟弟妹妹,你也应该在你的直系亲属中寻找。为新娘送行女孩子结婚,家里会组织专门的陪嫁。一般来说有8到12人,甚至更多。游行队伍中有男有女。男人主要是想保证女孩子不会被轿子打扰,轿子要稳,也就是说要跟着轿子走。当伴游队把姑娘带到男方家时,男方会热情接待,然后新郎会把她送回去。4.建一所新房子。新娘进新房后,男女老少挤进新房,向新娘要糖果、向日葵、花生等。她从她母亲家带来的。富有的妻子家也在糖果向日葵花生里放了一些硬币。仡佬族的习俗是“洞房三日,不分辈分、年龄、婚姻。”回到门口三天后,新婚新郎带着新婚妻子带着酒、烟、美食去拜访岳父母,这叫“回家”。在旧社会,仡佬族的其他婚俗还有:早婚、“指腹为亲”等。小婚指出,娃娃还在背上,父母双方都订过婚。他们成年后才会结婚,有的人11、12岁就结婚了。指腹为吻,指父母双方还在怀孕的孩子的腹部为吻。如果孩子是同性所生,孩子将作为兄弟或姐妹结婚,如果孩子是异性,婚姻将得到确认。双方将开始仪式并继续他们的事业,当他们成年后,他们将成为夫妻。此外,仡佬族还有“鸡酒”、“新娘敲牙”、“门房”、“泡妞”、“湿亲戚”等习俗。这些习俗在仡佬族的婚俗中也很有特色。订婚用的“鸡卦酒”仡佬族订婚时会吃“鸡酒”,即杀鸡后用鸡的股骨来预测吉凶。“鸡卜”与“吉卜”谐音。目前,密切关注鸡股骨上的图案是吉祥还是不祥,已经不再是最初的“神圣判断”了。反而把吃订婚酒叫做“鸡卜酒”。“鸡不九”在姑娘家举行。未来女婿认了未婚妻的女婿,送给岳父岳母“鸡不九”。第一碗酒一定要给他丈母娘。吃第二碗酒的时候,公公也要夸老婆,说“孩子是她养的,是他妈定的。”有人说这是人类母亲婚姻权力的遗留。新娘打掉了她的牙齿。仡佬族女性结婚时会自动打掉上颌骨上的1-2颗大牙。据说这是一种习俗,因为他们害怕女人伤害丈夫的家人。我老公家觉得处女很可怕。才敢跟他们结婚,需要打掉他们的牙。这是中世纪和遥远的民俗的深刻遗迹。门锁“门锁”是指新娘离家出嫁时,必须用双手紧紧握住门锁,以示不离不弃。这时候媒人就会过来强行牵着新娘的手,把她带离娘家。追一个女孩“追女孩”是指一个女孩在结婚前要大声哭,唱“为婚哭泣”。结婚前,一定要趁人“不备”和“逃跑”让女性亲戚把她带回来,比如她结婚的姑姑和嫂子。离家结婚前,新娘的父亲应该向她的祖先致敬。女孩的父亲应该解开她的衣领,以表明已婚女孩不再是氏族成员,已经加入了氏族。湿吻“湿吻”是指新娘嫁到婆家时,将他家准备的清水泼在接待她的人身上。传说这样就能浇透清水辟邪,求好运。与其他民族不同,仡佬族通常在新娘出嫁时打伞,由迎亲的人护送到婆家。到了婆家后,她没有进行正式的拜访,而是直接被介绍进了新房。婚礼当天,新娘的婚纱不会带到婆家,只有第一个孩子满月后,娘家才会把嫁妆给婆家。仡佬族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彩礼很重。现在他们也变了。选好吉日后,新娘会打一把伞,在亲戚的陪同下,步行到婆家,带他们去新娘的新房,而不是去祭拜。
仡佬族主要风俗
1、饮食: 在饮食上,主食以玉米(山区)、稻米(平坝地区)为主,其次是各种豆类、麦子、荞子及薯类,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仡佬族副食中,以糯米糍粑为珍贵食品,年节打粑“祭祖”,喜庆待客,端阳送亲家,重阳献新送亲友,这一习俗一直保存至今。 2、服饰: 仡佬族的服装文化因时损益,独具特色。清代及其以前,服装多为家织麻布染青蓝二色制成。民国以后,各民族文化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审美观随社会发展而逐渐改变,无论男女老少,服饰逐渐与当地的汉族一致。 现在,人们的日常服饰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各种式样纷繁。质地从单纯的棉布、涤卡发展为毛料、麻纱、涤丝等,农村的仡佬族群众也是一季多衣,只有在各种节日庆典中才会特意穿戴本民族服饰。 3、婚姻: 新中国成立前,仡佬族各支系之间互不通婚,实行支系内婚制,但同宗不得开亲,习惯姑表或姨表联姻。青年男女一般在十四五岁时定婚,甚至有“背带亲”、“指腹婚”者。 仡佬族婚礼仪程中,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地区保持有“男不亲迎”和新娘步行,以及婚礼期间新婚夫妇不同房等传统习俗。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仡佬族与汉族、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各民族长期错杂而居,缔结族际婚姻、经由自由恋爱而到政府相关机构登记结婚的年轻人日益增多。 扩展资料 仡佬族的文学艺术: 1、仡佬族的民间文学有传说故事、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故事多是讲述天地诞生,仡佬族源流以及英雄人物和劳动人民的聪明、善良和勤劳勇敢的,比如《制造天地》、《阿仰兄妹造人烟》、《竹王》、《勇敢的姑娘》、《聋兄瞎弟偷羊》等。 2、铜鼓、牛角、笛子、葫芦笙是仡佬族历史上常用乐器,泡木筒是仡佬族的独特乐器,用长两尺余的泡木捅去芯,做成筒,凿两孔,上端插竹唢筒,吹奏时发出“呜哇呜哇”的声音,仡佬族因此称呼它为“呜哇”。 3、仡佬族的舞蹈有“顶翁罗”、“打亲敬酒舞”、“酒舞”、 “淘盆打褂子舞”、“踩堂舞”、“祭山神舞”、“祭田娘舞”等。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仡佬族
广西的民族特色
广西的民族特色: 1、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个,另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白族、藏族、黎族、土家族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壮族是广西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2、民族民俗节日丰富 宾阳炮龙节,有百龙舞宾州炮龙之夜文艺晚会和烟花燃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及书画、摄影展等活动。 “三月三”歌圩,原名“三月三”歌节,推出山歌擂台赛、千人竹杠阵等富有壮乡特色的活动项目。 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有开幕式、布洛陀之夜晚会、布洛陀民间祭祀大典、壮民族山歌歌王大赛、国际雄狮大赛等活动。 环江毛南族分龙节,主要有敬祭仪式、民族体育竞技表演、山歌对唱、民族特产、千人傩面狂欢篝晚会等。 龙胜红瑶晒衣节,红瑶(瑶族的一个支系)文化讲古、劳动场景展示、红瑶习俗展示、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 瑶族盘王节,有瑶族歌舞专题晚会、开幕式及大型文艺表演、三省十三县节目展演、瑶族服饰大赛等。 3、民族语言丰富,种类多 广西的11个少数民族,除回族使用居住地的汉语方言外,均有自己的语言,分别是壮语、京语 、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而汉语方言也有粤语、西南官话(桂柳官话)、客家语、平话、湘语、闽语等六种。 4、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 主要是桂剧、桂南采茶戏。少数民族戏剧和地方戏种:壮剧、壮欢、彩调剧、邕剧、苗剧、毛南剧、壮族提线木偶戏、壮族师公戏。 扩展资料: 广西民族特色浓厚的原因 1、历史上,广西是真正的“自古以来”。自秦始皇吞并百越,设置桂林郡,象郡,广西一带就已经纳入中国统治之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虽然后来出现如南越(开国国王赵佗还是秦将)等割据政权,但总体上还是属于汉文化主导政治的地区,汉地十八省。 2、地理原因。广西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大小盆地相杂,族群部落间融合不便,形成多个部落,而一个部落再演化成一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广西
广西少数民族有哪些
广西除了汉族以外,还有11个少数民族,分别是:1、壮族。主要分布于南宁、百色、河池、柳州4个地市。2、瑶族。在广西分布广泛。3、苗族。主要分布在桂北、桂西北高山大岭地区,最大聚居地是融水苗族自治县。4、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融水、龙胜3个自治县。5、仫佬族。主要分布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及邻近的县。6、毛南族。主要聚居于环江,少数分布在南丹、河池、宜山、都安一带。7、回族。主要分布于桂林市及临桂、阳朔以及柳州市、南宁市。8、京族。是广西少数民族中惟一以渔业为主的民族。9、水族。主要分布在南丹、环江、河池、宜州、融水、都安等县。10、彝族。主要分布在邻近贵州、云南的边缘县。11、仡佬族。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及西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