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下朝鲜的民族英雄
李舜臣(1545~1598)
Yi Sun-sin
朝鲜民族英雄�1�7出身于没落士大夫家庭,幼时家境贫寒�1�7他颇有学问,能骑善射,32岁时武举登科,从此开始军旅生涯�1�7他刚直不阿�1�0一生忧国忧民,追求正义,几处逆境而无悔无怨�1�747岁任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后,积极操练水军,构筑防御阵地,并创建了铁甲战舰龟船,防范倭寇的进犯�1�7当时日本丰臣秀吉已经完成了国内四岛的统一,妄图以武力征服朝鲜和中国�1�71592年,他率领20多万大军进犯朝鲜并攻陷汉城(现译“首尔”),占领了大半个朝鲜半岛,韩国称这一段历史为“壬辰倭乱”�1�7应朝鲜王朝之请,明朝派兵出援,从此开始了长达7年的中朝两国军民共同抗击日寇的战争,史称“壬辰卫国战争”�1�7李舜臣将军和中国水军并肩作战,多次击败日军,屡立奇功�1�71598年12月,他与明朝水军重创敌寇,在激战中不幸中弹身亡�1�7两年后,朝廷为表彰他的功绩,封他为一级宣武功臣�1�71643年即他死后的45年,赠谥“忠武”�1�7从此,朝鲜半岛人民为了纪念他,称他为“忠武公”�1�7供奉着李舜臣将军灵位的显忠祠建于1706年,位于芳华山脚下,周围群山环抱,祠内松柏成荫�1�7显忠祠占地50多万平方米,除了“本殿”之外,还有“号”�1�0“古宅”�1�0“家庙”以及李氏家族使用过的水井等古式建筑�1�7有关李舜臣将军的历史资料和当年他与倭寇海战时使用过的武器等实物,明朝皇帝赐与他的都督印�1�0令牌和斩刀等8件赐品的复制件,则被精心地保存在“遗物馆”里�1�7每逢4月28日,即李舜臣诞生的日子,显忠祠都要举行祭祀活动�1�7显忠祠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下一度荒颓,1945年日本投降后,纪念忠武公的活动得以恢复�1�71966年,韩国政府将此地辟为“圣域”,重建显忠祠,园区的综合景观工程一直持续到1974年�1�7
韩网民如何评价安重根纪念馆开馆
尊敬的百度用户您好! 欢迎使用百度知道!很高兴为您解答! 首先,我要说的是能设立安重根义士纪念馆,我很高兴。不谈当今的政治,也应该纪念这位义士。位于哈尔滨火车站的安重根义士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该纪念馆包括安重根义士事迹陈列室、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地点标识等。可是正当韩国政治家门没有一个人关心受到韩国网友批评。 韩国网友火爆评论: ???*** :仪式只参加了中国的干部们,,,哈尔滨离这里(韩国)能有多远啊,,韩国的政治家每一个去的,,真不知道这是啥破国家,, ???*** : 中国的意识水准越来越提高,,我们国家也没想到的既然想到了,,真是厉害, ???*** : 他们(指韩国政客)哪有时间去参加那个,,自己窝里斗得不得了呢,,只顾着保自己的饭碗,,这些搞政治的东西们啊,, ???*** : 向中国的人民和干部们致以感谢,,, ??*** : 国内也没有开设的纪念馆居然中国有,,真是件丢脸的事,,,耻辱啊,,我们国家真是糊涂,,不知道干啥啥事,, Jame*** : 以后日本鬼子来中国了义务的去参拜纪念馆吧,, ??*** :虽然也有中日的关系问题,,可是我们还是很感谢你中国,,不知道该怎么报答 ???*** : 韩国教科书里只会写成恐怖团体,来不及看日本的眼色,,中国就是不同,,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 ???*** : 大权掌握在亲日派的手里,亲日派的后孙朴槿惠当总统就不要妄想那种事了,当然政府也不可能会想到那些的, ??*** :住在中国这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感激,,我们国家都不关心的,中国给建了纪念馆,,不想回我的祖韩国了,国,, —————————————————————————————————————————— 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问题,服务广大网民。【百度知道顾问团】 现招募知道名人、达人、热心知友。朋友,你有问题?点击连接,直接提问!感谢大家对【百度知道顾问团】http://zhidao.baidu.com/team/view/%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9%A1%BE%E9%97%AE%E5%9B%A2 的支持与关注,祝大家天天快乐。
安重根义士纪念馆的展馆结构
安重根纪念馆,这座由中国建立的经候车室改造的纪念馆面积达100多平方米,包括安重根义士事迹陈列室、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地点标识等。外墙复原了100多年前哈尔滨火车站的旧貌;纪念馆的一头,两扇落地窗直面火车站站台,站台上,两个相距不过五步的位置被标记出来,上面悬挂着“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事件发生地”。从通过办学开展爱国文化启蒙运动,到弃笔从戎到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投身反日义兵运动,展馆对安重根的家庭、个人经历、击毙伊藤博文经过进行了详尽的图文展示。展馆中间一面墙上,印有墨色掌印的一排书法,这是安重根狱中所作。他于1909年2月7日切断无名指一个关节,断指发誓“复大韩独立”,断指掌印是他的独特印章,落款于书法之后,穿过百年历史,依然给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