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书作品
王羲之的行书作品有《兰亭集序》、《平安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佛遗教经》、《孔侍中帖》、《奉橘帖》、《何如帖》、《二谢帖》、《雨后帖》、《秋月帖》、《都下帖》。其中《兰亭集序》被历代书法家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有的称为宋摹,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
王羲之行书毛笔书法作品图片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特色。王羲之创作的行书字体作品受到许多人的临摹与学习,对我国的书法有一定的影响。下面是我整理的王羲之行书毛笔书法作品图片。 王羲之行书毛笔书法作品展示 王羲之(公元三二一~三七九年),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篇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他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 ,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王羲之行书字体毛笔书法图片 《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据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别爱重,交付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无嗣,交弟子辩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了《兰亭序》,常常“置之座侧,朝夕观览”。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摹拓十本以赐近臣,死后把真迹带进昭陵作为陪葬品。所以我们至今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看到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冯承素摹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郭天赐谓“神龙本”“笔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王羲之的相关摹本
王羲之的硬笔行书字帖
王羲之的硬笔行书字帖_王羲之行书字帖 王羲之的硬笔行书字帖_毛笔临摹书法字贴记王羲之兰亭序打印版 王羲之的硬笔行书字帖_王羲之小楷字帖 王羲之小楷字帖王羲之(303-361,一作 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 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 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 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 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 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 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 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 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 “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 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 葬于金庭瀑布山 (又称紫藤山) , 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 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 王览官至大中大夫, 王祥官至太保。 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 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14 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 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 家”句。羲之 16 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 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永和十一年(公元 355 年)三月王称病弃官,携 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 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 345-公元 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 曰“新城” (今临川市文昌学校内) 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 , 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 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 285 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 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 年 6 月,抚州市政府引 进外资 500 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 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 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 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 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 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 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 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 芝也是自出机抒。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 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 “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 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 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 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 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