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江南四大才子的祝枝山
江南四大才子的祝枝山
提示:

江南四大才子的祝枝山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祝枝山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7岁即中秀才,32岁中举人,曾任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等官。由于生性佚荡,不满官场腐败之风,遂借故辞官回苏,广交朋友,召客豪饮,烧酒解愁,以泄愤世之情。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风骚,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祝允明虽无名画,但也能画画,唯很少动笔,传世之作更少。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岁。祝枝山死后葬于苏州近郊横山祝氏祖坟,但沧海桑田,坟已夷平。出身背景 祝允明的祖父祝颢是明正统己未(1439)进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政,六十岁后辞职 回乡。他精于诗文,喜欢写行草书,远近都来求字。苏州的文士都很仰慕,和他一起交游的有几十人。成化癸卯 (1483)去世,享年七十九岁。祝允明的父亲祝瓛不如他祖父,生前不太出名,而且比他祖父早五个月就去世了。那一年祝允明二十四岁。祝允明的生母在他十六岁时已经离世。因此祝允明青年时是很不幸的。外祖父徐有贞(1407—1472)字元玉,晚号天全,苏州吴县人。明宣德八年(1433)进士。后来因迎英宗复辟有功,委任为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封武功伯。徐有贞才华绝世,天文、地理、道释、方技都很通。书法擅长行草,深得怀素、米芾笔意,在当时很有书名。 祝允明出生在文化气氛很浓的苏州,他的书学生涯是在前辈的言传身教下开始的。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外祖父徐有贞和岳父李应祯两人。徐有贞擅长行草书。他的行草主要师法唐朝的怀素和宋朝的米芾。用笔直率而华美,结构潇洒多姿,很得古雅之气。在祝允明二岁时,徐有贞奉诏回苏州闲居,祝允明一直与他在一起。直到祝允明十三岁时徐有贞去世。因此祝允明幼年学习书法就是在外公的启蒙下开始的,徐有贞的书法风格对他影响是很深的。 李应祯也是一个有名的书法家。祝允明也一直得到李应祯的指导。在跟从岳父学书的十几年中,李应祯对于祝允明在书法的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据文徵明的记载,李应祯在晚年告诉他,说自己学习书法四十年才开始有所得,并向文徵明论述了书法上的很多道理。他留下的尺牍,秀丽而又有气度,行笔自然大方,横向取势的撇、捺、横都很生动有致。字的大小,粗细变化自然。他这种富于抒情性的行草书对祝允明也有很深的影响。 祝允明自己谈幼年时学习书法,说前辈不让他学习近代人的字,看到的都是晋唐人的字帖。所指的应该是楷书的学习。应该说祝允明幼年在两位前辈的指导下,打下了很好的底子,为日后的发展作了铺垫。同时两人的书风的优点也传给了祝允明。性功须并重 超然出神采 祝允明的书艺思想以“神采”为最终归宿。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他认为必须“性”、“功”并重。“性”是指人的精神,“功”是指书法创作的能力和功夫。他认为只有功力而无精神境界,神采就没有,而有了高尚的精神境界,如果没有表达的功夫,那么神采就不能实在地显露。两者不可缺一,必须兼备。他就是这样辩证地揭示了这一艺术创作的规律。 对于“功”,祝允明认为只有在向前人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因此他对时人不愿好好学习传统而把这称为“奴书”的说法很愤慨。特地写下了《奴书订》予以反驳。在这一点上,他晚年在《书述》中还批评了他的岳父李应祯。他强调必须“沿晋游唐”,这是源于他对书法史的深入认识。他认为书理极于张芝、王羲之、钟繇、索靖,后人只是在遵循他们的法则,而在根本上已不能改变。他认为唐人能循前人之理,按照当时人的法则来写;宋初还不很差,宋中期仍有可取之处,而后便大变传统,古法遭到败坏,大多流为恶怪。到元代方有赵孟頫扭转时风,复归晋唐,但终因个性不强未免有“奴书”的遗憾。所以要知书法的本来必须向晋唐学习。在学习和熟悉了传统后,其技法必须有独到之处,这是祝允明对“功”的进一步要求。他在《评书》中说自己不屑于步钟、索、羲、献的后尘,而要学习项羽和史弘肇的勇猛以开创自己。因此他既反对时人对传统的忽视,又强调不能真的成为“奴书”。 祝允明对于“性”没有很多的论述。他提倡“起雅去俗”,显然是指以学识和修养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 有了以上两点,就可以在“入神”的状态下创作具有神采的优秀作品了。他对于“入神之境”的解释是“一时超然格度之外”,在超越各种约束的情况下,才能“闲窗散笔”,自然地表达自己。 祝允明在书法理论上的要求,既符合艺术创作本身的规律,又合乎文人书画的审美要求,从而使他的书法创作成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江南四大才子奇文逸事之祝枝山?
提示:

江南四大才子奇文逸事之祝枝山?

祝枝山
祝枝山,字希哲,是唐伯虎最要好的朋友,虽为举人,但无意于功名,心思全在书法上,草书尤其闻名。两人性情相近,时常拎著酒壶,乘著渔船,一面饮酒赋诗,一面欣赏山水,颇有避世弃俗之意。在唐伯虎於京都被都元敬陷害后不久,祝枝山也辞了知县,两人更是结伴冶游,放情诗酒,寄意名花。曾传说两人有一次抵扬州,发现所带银两已用尽,听说扬州的盐政御史喜好风雅,便化身为化缘道士来到衙门。御史请他们以石为题,联句成诗,于是两人之作,御史极为满意,便大赏银子,两人又因此多玩好几天。而祝枝山著名的草书,加上唐伯虎精湛的画技,更使得「唐画祝字」远近驰名。

明代第一书法家祝枝山简介
提示:

明代第一书法家祝枝山简介

  祝枝山其 书法 集各家之所长,在明朝独领风骚,其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下面是我为你搜集明代第一 书法家 祝枝山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祝枝山资料简介
  祝枝山,名祝允明,字希哲,因为右手有枝生的手指,所以号枝山,长洲人,明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吴中四大才子之一。

  祝枝山在1460年出生于江苏苏州,十六岁母亲去世,二十四岁父亲祝瓛离世,他的祖父祝颢,精于诗文,工 行书 ,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政,六十岁以后辞官还乡,外祖父徐有贞任兵部尚书,被封为武功伯,才华绝世,名闻于时。祝枝山幼时随外祖父学习,五岁时祖父还乡,在两位大儒的教导下,加上他先天禀赋高,聪慧过人,读书写文作诗不在话下,且博览群书、才智非凡,后发奋苦学,热心科举。1429年,祝枝山中举,但之后久试不第,1514年被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1522年转应天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

  祝枝山擅长诗文,又工于书法,与唐伯虎意气相投,二人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大才子”,又与文徽明、王宠同为明代中期书家的代表。祝枝山的主要艺术成就在狂草与 楷书 上,功力深厚,代表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
  祝枝山是个怎样的人
  祝允明,明朝有名的大书法家、诗人,生于公元1460年,病逝于1527年,享年67岁。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大才子”,因出任过京兆应天府通判,世人又称他为“祝京兆”。

  祝允明年幼时,跟随外祖父徐有贞学习,外祖父在乡里德高望重,经常有人请他作墓志铭,因此除了外祖父以外,祝枝山接触到了很多人,长年耳濡目染,再加上祖父祝灏的悉心教导,五岁时就变现出了常人所不能及之才。青年时发奋苦学,想要和他的长辈一样求取功名,立志和他的长辈一样成为一代文豪,他严格按照前辈的教导,扎扎实实的下功夫,他把读书和写字结合起来学习,董其昌评价他的字为“绵里铁”。

  祝允明书法集各家之所长,与文征明、王宠并称为“明中期书法三大家”。吸取楷书大家褚遂良、赵梦頫书法之精髓,习王羲之、王献之行书之神韵,扬唐怀素 草书 之气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其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一生名作无数,是以《赤壁赋》、《箜篌引》、《太湖书卷》等为代表的传世墨宝。祝枝山也作画,但鲜少动笔,传世之作极少。不禁让人想到《唐伯虎点秋香》中“小鸡吃米图”,当然那只是玩笑罢了。

  祝允明对明代的书法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留下了许多大作,以《祝氏集略》三十卷、《怀星堂集》三十卷最为有名。
  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关系
  苏州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从古至今培育了大量优秀才子,而最著名的非“吴门四才子”莫属。如今,很多明代影视剧都是在演绎四大才子的 故事 ,而这些故事中的主角便是本文提及的吴门四才子,即文征明与唐伯虎等四人。四才子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就是其才华,不过其洒脱性情也是很令世人赞赏的,所以他们才能从明代诸多才子当中脱颖而出。

  这四位才子当中最负盛名的肯定是以风流著称的唐伯虎。不过,如果认真查阅史料的话,便会发现影视剧当中的形象是与真实人物有差异的,唐伯虎并不风流,那些风流故事也只是后人丰富想象的结果。唐伯虎虽然很有才华,而且也曾经高中榜首,可是而立之年后一直都活得很落魄,因此也不可能过那种风流生活。

  文征明虽然也很有才气,可是其科举经历却非常不顺,从青年时期一直到知命之年这几十年时间内,他多次参加考试,可是却屡屡落第。后来,他虽然也被人举荐做官,可却是一种闲职,可见其官运一点也不比唐伯虎好。而且,由于他在书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他无法融入同僚的圈子里,所以一直郁郁寡欢,几年后便告老还乡。

  祝枝山的书法闻名全国,虽然他的手存在一点缺陷。这位才子也和以上二人一样,没有什么官运,经历了多次落第的遭遇。不过,他当官的时间比较长,前后有八九年时间,虽然官职也比较低。最后一位才子是徐祯卿,虽然才华横溢,可是却早早离世,非常可惜。


猜你喜欢:

1. 祝枝山书法作品

2. 四大才子祝枝山生平简介

3. 祝枝山是什么人

祝枝山才华横溢,是明代著名书法家,为啥成了丑角?
提示:

祝枝山才华横溢,是明代著名书法家,为啥成了丑角?

说到江南四大才子,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唐伯虎!”而说到唐伯虎,很多人脑中浮现的是周星驰的著名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那个疯疯癫癫但有情有义、文武双全的“华安”唐伯虎。但在这部电影中,同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却被塑造成了一个丑角,贪财好色、无才无德,滑稽荒唐让人很难喜欢。不过我们并不能因为一部虚构的喜剧电影就对历史上的祝枝山有刻板影响,和电影中的草包完全不同,祝枝山本人是才华横溢的大才子。 祝枝山本名祝允明,字希哲,明朝人,枝山是他因自己因长相奇特,右手有枝生手指,而自嘲丑陋取的号。祝允明不但长于诗文,在书法一道更是成绩斐然,是名动海内的书法大家。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也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他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尤其是他的祖父祝颢,不但是朝廷大员,而且是当世大儒,祝颢六十岁还乡后,远近的文人都来求字,是苏州全体文士的仰慕对象。 祝枝山从小就受到家中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十分好学,再加上本身就天资聪颖,所以学习可谓是一日千里。三岁就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九岁便能自己创作诗文,虽然说不上千古名篇,但也是颇有水平。到了十岁就已经是博览群书,能写十分漂亮的文章。附近的人都听说过他的大名,认为他确实是才智非凡,所以称其为“神童”。到了二十岁,他已然是声名远播,明朝的北京、南京两都都赞他为“天下士”。 但才华横溢并不意味着仕途的顺利,他十九岁才中秀才,之后屡试不第。最终在弘治五年(1492)他三十二岁参加第五次乡试时中举,如果此后顺利也算是厚积薄发、大器晚成,但谁想到之后的会试更是考了七次还不中。 他的儿子祝续可是在他之前第六次考的时候就中了进士。祝枝山选择放弃,就以举人选官。终于在正德九年(1514),他被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八年后嘉靖元年(1522),转任为应天府通判。 按理来说这是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来之不易的官当然要好好当,但祝枝山却不同,不久后他就称病,彻底离开官场。“不能克己,不能徇人,不能作伪,不能忍心。”这是他对自我的剖析,虽然是生性狂放,但这和他从小读圣贤书,有清高的品格并不冲突。仅仅是为官几年,他便看清了官场的黑暗,这和他理想中的官场并不相同。 两袖清风的他无法再继续忍受下去了,所以虽然这个官位不低,而且来之不易,但也是说走就走,毫不犹豫。辞官回到家乡苏州的他广交朋友,时不时便召开宴会邀众人参加,用美酒来麻痹自己,忘掉对朝廷的失望,对官场的不满。 至于唐伯虎,他是祝枝山最要好的朋友,二人同样不满于官场的黑暗,而且同样热爱交友游玩,性格豪放性情相投的二人时常拎著酒壶,随着一艘渔船漂流,在船上一边欣赏山水,一边饮酒赋诗,高声吟哦。二人还一起创作,唐伯虎画技精湛便作画,祝枝山草书天下皆知,于是便题字。久而久之,“唐画祝字”的说法也渐渐在世间流传起来。 祝枝山的书法成就是极高的。在早期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外祖父徐有贞,毕竟祝枝山两岁起就常常待在回苏州闲居的外公家中。徐有贞擅长行草书,主要师法唐朝怀素和宋朝米芾,其用笔直、华美,结构潇洒,很有古雅之气。 之后祖父去世,指导他的人就成了岳父李应祯。李应祯的行草秀丽而又有气度,行笔自然大方,富于抒情。祝枝山的字则是兼收二位之长,再加上自己的风格,最后自成一派。 祝枝山的书法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上承唐人狂草,下又重新倡导了北宋尚意书风,使唐宋后狂草衰落的局面有所改观。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说:“祝枝山的狂草,骨力弱于旭、素,但在宋人影响下,又自成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