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李阳冰三坟记原文及释文
李阳冰三坟记原文及释文
提示:

李阳冰三坟记原文及释文

李阳冰三坟记原文及释文如下: 先侍郎之子曰曜卿,字华,名世才也。宏毅乐易,机符朗彻。既冠,遭家不造,诸季种藐。植之以(阙一字)艺,博之以文行。始调秘书正字,授右卫骑曹,转新(阙一字)尉。豪猾未孚,立信以示之礼。浮窳未复,本仁以示之义。领长安尉,直京师浩穰,决贼曹繁剧,有立断焉。焯见焉,左迁普安郡户掾,赋古乐府廿四章,左史韦良嗣为之叙,文集十卷。 (阙一字:叔(按1888宝刻从编)卿字万,天骨琅琅,德(阙一字)文蔚。识度标迈,弱冠以明(阙一字)观国,莅鹿邑虞乡二尉。巍守崔公沔洎相国晋公(阙二字)甲科第之进等举之,尝游嵩少,夜闻山钟,赋云(阙二字)继也,洪炉沸鼎火半死,巨壑重林风稍止。无间(阙三字)未已词人珍之。转金城尉,曹无受谢,吏不敢(阙四字)卷行於世。 (阙一字:春(按1888宝刻从编)卿字荣,宽栗柔立,於穆不瑕,起家拜灵昌主簿。己丑岁,小冢宰李公彭年尚其文翰,暑朝邑簿。时漆沮决溢,冯翊昏垫。酾渠楗英,股引脉散。下土为潮,上腴成赋。人到於令赖之,文集百一十二篇。 於戏!三英孝友,曾闵俦也。文学继(阙一字),业(王睿)碧产也。纯固含章,札梓材也。昊穹生德,宜受封福,仅逾强仕,以讲阴堂。未盈一纪,三坟相比。思其咎职,讯之逢占。占者邵权曰:霸陵故茔,葬不违禁,害于而家。岁摄提格,乃贞阳卜而祔大坟,三坟以东南为伯仲叔,貤之若雁行然。大历建元之明年,於斯刻石,恐夫溟海为陆,老沙防焉。 《三坟记》是为李曜卿兄弟三人建的,李季卿撰文,李阳冰篆书。唐大历二年(767年 )刻。碑文两面,共23行,行20字。原石久佚,宋代有重刻本,现存陕西省西安碑林。

李阳冰的冰为什么读凝
提示:

李阳冰的冰为什么读凝

因为唐朝李阳冰实为李阳凝。 “冰”字除了表示冰块(名词)、冰冷(形容词)、冰镇(动词)外,它是“凝”字的本字。如《新唐书.韦思谦传》中“涕泗冰须(须)”的“冰”即“凝”字。 李阳冰(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书法家。字少温,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出自赵郡李氏南祖。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 初为缙云令、当涂令,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世称少监。兄弟五人皆富文词、工篆书。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十一月,李白一病不起。在病榻将自己的诗文草稿交给李阳冰,请他编辑作序。 代表作品 《三坟记》,唐大历二年(767年)刻。李季卿撰,李阳冰书。《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在唐代篆书中,李阳冰是成就最高的。谓之“铁线描。”《三坟记碑》承李斯《峄山碑》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修长,线条遒劲平整,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光滑洁净,婉曲翩然。

急求李阳冰《草堂集序》翻译
提示:

急求李阳冰《草堂集序》翻译

原文: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称,言多讽兴。自三代已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谓公谪仙人,朝列赋谪仙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遂就从祖拜留采访大使彦,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将东归蓬莱,仍羽人驾丹丘耳。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扁舟而相欢。临当挂冠,公又疾殛。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论《郑睢》之义,始愧卜商;明《春秋》之辞,终惭杜预。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


译文: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就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还在玄宗面前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每当玄宗要授官给李白时,杨贵妃总要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街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李白著有文集二十卷,流行于世。有人说,李白,是西凉武昭王李恳的第九代玄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