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传入日本是中国哪个朝代
孙子兵法传入日本是中国的唐朝。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是《孙子兵法》在海外流传最早的国家。735年,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将《孙子兵法》带回日本,此后,《孙子兵法》在日本历经了从秘密珍藏、逐步公开和传播到研究发展等几个阶段。 日本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武田信玄,非常崇拜《孙子兵法》。他在突击队军旗上印制《军争篇》中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16个大字,作为其军队的信条。如今这面原旗仍保存在日本盐山市云峰寺中。 德川幕府时期,《孙子兵法》以汉文本传抄传读,在日本民间流传。1660年,第一部《孙子兵法》日译本付梓问世,推进了日本的《孙子兵法》研究。从此,《孙子兵法》的各种版本在日本公开重抄重印,各种注释和研究著作大量涌现。 19世纪后期,孙子学成为日本的显学,此后的各个时期都有大量研究成果问世。二战前,日本出版有关《孙子兵法》的专著多达100种以上。二战后,日本兵学大家佐藤坚司著《孙子思想研究史考》,对日本的《孙子兵法》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学界对《孙子兵法》的研究更加深入。1972年,《孙子兵法》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消息传到日本,立即引起轰动,日本媒体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日本人对《孙子兵法》兴趣之浓、关注之密切、研究热情之高可见一斑。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孙子兵法》的核心在于挑战规则,出奇制胜,规则就是没有规则,讲究谋略。《孙子兵法》表明从宏观上我们需要在出兵前对敌我双方决定胜负的政治、军事、兵力等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估算出战事的发展进程以及胜负的可能性,再制订作战计划,这是战前用兵的要领。 而孙子兵法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文化伦理思想的特点,即讲“仁”,但是“仁”主要用于对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同时还要符合战胜敌人、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才能再“仁”。
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的时间是在中国什么朝时期
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的时间是在中国公元734年,即唐朝开元二十二年,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将大批记载中国兵学阵法知识的书籍带回日本。一部名叫《续日本纪》的日本古书所说,吉备回国后奈良王朝曾派6人到太宰府跟随吉备学习《孙子·九地》,这说明吉备确实从中国带回被奉为“兵经”的《孙子兵法》,并成为日本皇室的秘藏。把《孙子兵法》引向欧洲的第一人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约瑟夫·J·阿米欧。他的中文名字是钱德明(别名钱遵道),1750年奉派来华,第二年被乾隆召进京城,此后一直受到清朝的礼遇。而这个钱德明在东方古都北京一住就是43年,这期间除了传教以外,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研究中国文化上面。他学会了满文、汉文,把中国的历史、语言、儒学、音乐、医药等各方面的知识介绍到法国去,引起法国乃至欧洲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最有价值的译介工作是受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时代的大臣M·贝尔东的委托,翻译的6部中国古代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