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如下
1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⑴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⑵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⑶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⑷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⑸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①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②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⑹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⑺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⑻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⑼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2、第二章 光现象知识归纳
⑴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⑵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⑶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⑷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⑸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⑹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⑺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⑻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⑼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⑽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平面镜成的是虚像;②像与物体大小相等;③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④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⑾平面镜应用:①成像;②)改变光路。
⑿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3、第三章 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⑴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⑵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⑶常见的温度计有①实验室用温度计;②体温计;③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⑷温度计使用:①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②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③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④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⑸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⑹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⑺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⑻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⑼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⑽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⑾(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⑿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⒁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⒂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⒃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⒄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⒅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⒆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4、第四章 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⑴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⑵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⑶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4、透镜成像:
①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②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2f)。如幻灯机。
③物体在焦距之内。
⑸光路图。
⑹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①要借助工具作图;②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③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④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⑤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⑥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⑦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⑧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⑺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⑻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⑼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⑽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想要学好物理首先要整理好知识点,下面就为大家来整理一下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有两类:一类是镜面反射,反射面是光滑的,如黑板“反光”;另一类是漫反射,反射面是粗造的,如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平面镜成像规律: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虚像、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5、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如:汽车的后视镜,公路拐弯处的反光镜,主要作用是扩大视野;还有凹面镜,如: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罩,作用是使光汇聚起来。 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物质的简单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 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 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平面镜成像 1.探究平面镜成像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在桌上竖立一块玻璃当做平面镜,平面镜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平面镜后面放一支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移动蜡烛,直到从前面看上去也像点燃的一样,这就是烛焰的像。通过观察可知,像与烛焰的大小相等;像与烛焰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实物到镜面的距离。 2.面镜分类 平面镜 曲面镜:凹面镜、球面镜、凸面镜 3.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球面镜的应用 凹面镜:太阳灶、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凸面镜:汽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的反光装置。 5.平面镜成像规律: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经光的反射形成的正立的虚像。
初二物理知识点有哪些?
初二物理共有六章:机械运动、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质量与密度。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3节运动的快慢;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2节声音的特性 ;第3节声的利用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 ;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3节汽化和液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 第四章光现象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第2节光的反射 ;第3节平面镜成像 ;第4节光的折射;第5节光的色散 。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4节眼睛和眼镜;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1节质量 ;第2节密度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物理学: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物理学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基础科学。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物理学充分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物理学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如下: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5、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6、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7、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初二物理知识点整理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如果说学习一定有捷径,那只能是勤奋,因为努力永远不会骗人。学习需要勤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勤奋。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物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 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1节力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 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有时还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4、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 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第2节弹力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 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牌、外壳。 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它上面的力不能超过它的 量程。②观察分度值,即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③检查它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测量前应该把指针调节到指“0”的位置上。 测量时:注意防止弹簧指针卡住,沿轴线方向用力。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第3节重力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 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g=9.8牛/千克(N/kg)(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应用:重垂线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初二年级上册期中物理知识点 总结 一、长度 任何测量都需要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其中米是基本单位,注意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 二、时间 时间主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分(min)、小时(h)测试时间的工具有手表、机械停表等。 三、使用刻度尺的 方法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第一节浮力 一、浮力 1.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 2.符号: 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G-F 4.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5.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 6.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物体的浮力。 二、浮力的产生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力。 2、浮力是液体对物体的压力的合力。 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实验结果表明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一、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2.数学表达式:= 3.用于计算的导出式: 4.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二、关于阿基米德原理的讨论 1.区分:浸没、浸入、浸在、没入; 2.。------液体的密度 ——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3.——决定式 表明浮力大小只和、有关,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密度,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及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等因素无关。 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1.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上浮:F浮>G悬浮:F浮=G 下沉:F浮 2.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间的关系 研究条件: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受重力和浮力。 浮力:=g;重力:G=g 3.浮沉条件的讨论 (1)上浮和下沉是不平衡态; 悬浮和漂浮是平衡(静止)态 (2)上浮、下沉和悬浮:=V; (3)空心物体运用浮沉条件时可以用物体的平均密度与液体密度比较 二、浮力的应用 1、我国古代对浮力的应用 独木船、浮桥、孔明灯、以舟称物、以舟起重等。 2、现代应用 轮船 (1)工作原理:将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可以排开更多的水,漂浮在水面上。 (2)排水量(): 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潜水 艇 (1)模拟潜水艇:用注射器向密封的瓶内打起,将瓶内的水排出,瓶向上浮起 (2)工作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上浮和下潜。 气球和飞艇:内部充有小于空气密度的气体 工作原理:靠空气浮力升空 三、注意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1.上浮、漂浮、悬浮; 2.物重G与视重G视; 3.物重G与物体排开的液重G排液; 4.物体质量m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m排; 5.物体的密度ρ物与液体的密度ρ液; 6.物体的体积V物、物体排开液体积V排、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V露。 初二物理知识点整理相关 文章 : ★ 初二物理知识点大总结 ★ 初二物理所有知识点汇总 ★ 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 初二物理力的知识点总结 ★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3) ★ 初二物理下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必背总结 ★ 初二基础物理知识点大全
初二物理知识点
初二物理必备知识点 物理学是关于大自然规律的知识;更广义地说,物理学探索分析大自然所发生的现象,以了解其规则。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初二物理必备知识点,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物理必背知识点 1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液化、升华、凝华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①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②常见的液化:雾和露的形成;冰棒周围的.“白气”;冷饮瓶外的水滴。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有制冷作用。 常见的升华现象:樟脑丸先变小最后不见了;寒冷的冬天,积雪没有熔化却越来越少,最后不见了;用久的灯丝变细。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 常见的凝华现象:玻璃窗上的冰花;霜;用久的灯泡变黑;冰棒上的“白晶”。 3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 做功和热传递。 4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①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②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5比执容: 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J/(㎏·℃) 符号:C 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t0) 6热值: 单位:焦每千克(J/㎏)计算公式:Q放=mq 7热机知识: 汽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曲轴转动两周对外做功一次在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中发生了能量转化,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做功冲程中燃料燃烧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又转化为机械能。 8分子、原子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和太阳系相似),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9质量: 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10天平: 物体放于左盘,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 11天平的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把游码放到标尺放到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①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线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②调平前,如果指针向左偏(右盘高)就向右调节平衡螺母,如果指针向右偏(左盘高)就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3)把物体放到左盘,右盘放砝码,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 (4)读数:m物=m砝码+ m游码示数 12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属性;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定值。 13刻度尺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5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