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托梁换柱是何人所为?
托梁换柱是何人所为?
提示:

托梁换柱是何人所为?

托梁换柱是纣王帝辛所为。 大约3100年前,朝歌还叫做沬邑,是商王朝的国都。沬邑最早作为都城,可以追溯到武丁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商族多次迁徙,到了帝乙定都沬邑时,有些宫殿就年久失修了。 据传说,有一次,商王帝乙在朝堂上和王子、群臣们议事。忽然听到头顶咔嚓一声,大家抬头一看,只见大殿上有一根柱子拦腰折断,眼看着大殿就要轰然倒塌了。 说是大殿,当然不及后世金銮殿的壮丽巍峨,但无论如何,若真的被拍在下边,即使保得住性命,恐怕也要伤筋动骨。 大家惊慌失措,一时间不知道该去护驾还是自顾自地逃命。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王子的席位中间忽地跳出一个人来,冲上前去抱住就要倒塌的柱子,两臂用力,竟然硬生生地又把房梁托了起来。 大家缓了缓神儿,这才看清,原来正是王子帝辛。卫士们赶紧换上了一根新的柱子,这才让君臣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扩展资料: 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继位后,重视扩张领土,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获得大批俘虏,并把商朝势力扩展到长江流域。 但他刚愎自用,引发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之长期征讨东夷,造成国内兵力空虚。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率领诸侯联军击败商军。 帝辛见大势已去,便躲进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一位典型的暴君。 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相关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但后世对此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偷梁换柱(成语来源)

帝乙有三个儿子,纣王帝辛是最小的为什么能坐上王位?
提示:

帝乙有三个儿子,纣王帝辛是最小的为什么能坐上王位?

现在最普遍的一种说法就是帝辛是嫡子,继承王位名正言顺。封建社会中,帝王的继承顺序一般都是按照长幼的顺序,而废长立幼都要整过一番权利争斗才会实现过渡。可是帝乙的三个儿子——微子、微仲和帝辛,都是同一生母,那么这个纣王的嫡子身份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纣王的母亲在生出微子和微仲的时候未被立为皇后,所以按照礼法,这对兄弟都是庶子,然而帝辛的运气好,被生出来的时候正好赶上母亲被立为皇后,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嫡子,在古代礼制森严的氛围下继承帝位名正言顺。这种说法也在《吕氏春秋》中有所记载。 但是上面的说法还有待考证,还有一种说法是帝辛能力突出,所以才被选中成为接班人的。根据古资料考证,商超帝位继承有可能是奉行兄终弟及制度,这种制度的好处就是可以稳定国家政权的稳定,因为由相对年长的人来管理国家,有更为丰富的经验,避免因为首领过于年轻而被其他国家推翻。而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帝乙选择了三兄弟中能力最强的帝辛继续大业。 在小说《封神演义》当中纣王就因为力大无穷,能够托梁换柱的强大能力得到的王位,为上面的说法也提供了一定佐证。 总之,帝辛坐上王位,终究逃不过运气好、能力强,缺一不可。

偷梁换柱是什么意思
提示:

偷梁换柱是什么意思

“偷梁换柱”的意思是指用偷换的办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蒙混欺骗的目的。“偷天换日”、“偷龙换凤”、“调包计”,都是和它是同样的意思。

偷梁换柱,主要是从军事部署的角度讲的。古代作战,双方要摆开阵式。列阵都要按东、西、南、北方位部署。阵中有“天横”,首尾相对,是阵的大梁;“地轴”在阵中央,是阵的支枕。梁和柱的位置都是部署主力部队的地方。因此,观察敌阵,就能发现敌军的主力的位置。

如果与友军联合作战,应设法多次变动友军的阵容,暗中更换它的主力,派自己的部队去代替它的梁柱,这样一定使它的阵地无法由它自己控制,这时,立即吞并友军的部队。这是吞并这一股敌人再去攻击另一股敌人的首要战略。
“偷梁换柱”,作为一个比喻,指使用手段,暗中更换事物的关键部分,从而改变事物的性质和内部。

偷梁换柱是什么意思?
提示:

偷梁换柱是什么意思?

偷梁换柱的意思:比喻暗中玩弄手法、用假的代替真的。[近]偷天换日|移花接木。 【拼音】[ tōu liáng huàn zhù ] 【近义词】移花接木、以假乱真、暗度陈仓、批红判白、冒名顶替、偷换概念、偷天换日、抽梁换柱、暗渡陈仓 【反义词】光明磊落 偷梁换柱的近义词 1、移花接木 【拼音】[ yí huā jiē mù ] 【解释】将某种花木的枝条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使手段更换原来的人或事物。也作“接树移花”。 【近义词】偷梁换柱、移天换日、暗度陈仓、批红判白、张公吃酒李公醉、暗渡陈仓、移宫换羽、偷天换日、狡兔三窟 【反义词】弄巧成拙 2、以假乱真 【拼音】[ yǐ jiǎ luàn zhēn ] 【解释】以:用;乱:混乱。用假的东西去冒充或混杂真的东西。 【近义词】偷梁换柱、以伪乱真、似是而非、鱼目混珠、偷换概念 【反义词】刻鹄类鹜、画虎类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