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叶圣陶先生的《文心》
《文心》是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人合著的一本的书,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中文的语言知识。该书最初发表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连载于《中学生》杂志,次年才正式出版。
该书曾被誉为“在国文教学上划了一个时代”,目前豆瓣的评分仍高达9.1分。
作者叶圣陶先生,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小时候的语文课本里没少出现过他的名字。
但,孤陋寡闻的我确是第一次听说夏丏尊先生的名字。书中说,夏先生和叶先生最后成了儿女亲家。那么,想来,夏先生的文学造诣必也不浅。
然而,为何同时代的他俩一个赫赫有名,另一位却岌岌无名呢?查了一下,原因也许是夏先生于1946年就过早去世,并没有等到新中国成立。这样一来,他能被历史记录下来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幸而,至少还有这本《文心》让我们后辈听到他的名字,看到他的文字。这,大概也算是我辈之人追求文字的最高境界吧——自己的文字,能在八十多年甚至百年后还能被人读到,记起。如若这样,即使生命短暂,又有何憾!
这本书我还没看完,只看了前几章,总感觉自己领会不太透彻,白白辜负了两位先生的苦心。适逢最近学了一些“新鲜”的读书笔记法,便想着用读书笔记的方式将书中的知识,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悟记录下来,兴许能加深一些自己的理解呢?
据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学习金字塔”理论称,单纯的阅读属于“被动式学习”,其学习吸收率仅有10%;
而在所有学习方式中,吸收率最高的为“教授他人”——吸收率为90%。写作,作为一种间接“教授他人”的方式,且不说对他人有没有实实在在的帮助,仅从帮助自己加强吸收这一点来说,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这大概也是我为何喜欢写解读、笔记、书评这一类文章的根本原因吧!
说回《文心》这本书。在序言里,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
这两段文字在全书的第一段出现,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即,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本书的最大特色:故事性、生动、深入浅出。而这些不正是自己文字所欠缺的地方么?
通过这本书,我既能学到许多有关语言和写作的基础知识;还能够感受到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巧妙地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令读者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吸收。这不正是我所向往的最高级的写作技巧么?
除此之外,朱自清先生也为本书作了序。先生是这样写道的,
朱自清先生的话多么引人深思!他指出的这三大“困难”实则是写作者们的三个“毛病”:
第一个“毛病”是为了写而写。想想我们,是不是有时也只是为了写而写,而忘了自己写下这些文字的实际需要和出发点呢?
我记得曾有一位老师这样说,写作者最重要的不是考虑“如何写”,而是考虑“为何写”,以及“为谁写”。把后面这两个问题想明白了,下笔时方能言之有物,明确清晰。
第二个“毛病”说的是“浮光掠影”式阅读。我们只追求阅读的快感,故事的情节,最后的结局,而忽略了在一个个字词、句子、段落中埋藏的深意和美感。
看到这里,我自己也汗颜。因为,长久以来,我采用的都是这样的阅读方法。最后的结果是,貌似书读了很多,知晓的作家和作品也不少;但真要让自己说上些什么见解,却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而我也是自开始写作之后,才意识到作为读者的阅读,和作为写作者的阅读可以是截然不同的。会阅读,并从阅读中吸收营养,用于写作之中,是自我学习的第一步。
第三个“毛病”指的是“急功近利”的写作心态。而文字的工夫,偏偏是急不来的。没有经年累月的耳鬓厮磨,怎么能期望文字能懂你的心,又怎能让你的心里自然流淌出文字来呢?
我个人很喜欢《文心》这一简洁明了又意味深长的书名。在我粗浅的理解里,文心者,意指文字的本质。认识文字,就像认识一个人一样,看到本质尤其关键。
我想,我自己的写作学习,就从走近这本《文心》开始吧。
《文心》——跟叶圣陶先生学写作
《文心》是由叶圣陶和夏丐尊二位先生合作撰写的,结合了他们多年的教学经验,采用故事的形式来经营全书,具有戏剧性和情景教学的优点。
全书共三十二节,涵括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文学史等诸多与作文相关的语文知识。
行文生动,对于概念的解释非常形象,如当谈到记叙与描写的差别时,作者打了个比方。
将记叙比作画路程图,描写比作画风景画,用生活经验,来解释抽象的语文概念,表述灵活且利于中学生的理解与运用。
《文心》包含了许多语文知识,其中最主要还是——作文。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同吃饭、说话、工作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项目。作品分为三种:习作、应用之作和创作,习作是对法则与手腕的练习,是我们写作的基础;应用之作是对付他人和事务的东西,如写信;创作则是一种创造,是对天分和情感的自由发挥。
我们作文时,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怎样开场、怎样说出主要意思、怎样作个收尾,需遵循秩序、联络和统一的原则。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三种作文的具体组织方法,其中,最受推崇方法是——回问自己。
①为着要说什么才写这篇文章呢? ——回答有了,文章的中心主旨就认定了。
②这个中心主旨在我们意念中间怎样来的呢? ——回答有了,材料的先后排列就有了。
③这项材料能增加中心主旨的力量吗? ——回答有了,对于“统一”的标准顾到了。
作为写作的主体,我们不断的回问自己,就从答案中,得到每篇文章具体的组织方法。
以上是写作的方法,在写作时除了方法,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元素——题材。
题材的选择,是我们创作的第一步,决定了我们作文的内容,内容则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和处理题材呢?
首先,要发现题材,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作为题材,但我们要选择其中最新鲜、最独特的。
当我们选定题材后,要促使其成熟,处处留心,遇有和这题材有关系的事项,收集聚拢,使内容充实丰富。
信息社会带来了资讯的爆炸,社会事件的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多媒体都喜欢追逐热点,你写我写大家写,相同的题材、相似的角度、同样夸张的用词,写到最后,受众都看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