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何意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何意
提示: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何意

意思是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 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 这一章里,老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他把统治者按不同情况分为四种,其中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最坏的统治者是被人民所轻侮,处于中间状况的统治者是老百姓亲近并称赞他,或者老百姓畏惧他。 老子理想中的政治状况是:统治者具有诚杯信实的素质,他悠闲自在,很少发号施令,政府只是服从于人民的工具而已,政治权力丝毫不得逼临于人民身上,即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各自过着安闲自适的生活。当然,这只是老子的主观愿望,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政治幻想。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提示: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老子这句话讲了作为国家统治者的四个层次。

太上,不知有之;意思是在最高明的统治者治理下,老百姓意识不到这个人的存在。比如圣明的君主统治期间,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老百姓安居乐业,似乎皇帝的存在无可无不可。对于现在的企业管理来说,最高明的领导总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公司井井有条蒸蒸日上,普通员工只知道有老板这个人甚至连样子都没有见过。

能做到这种水平的管理者,莫不是有大智慧大格局的人,所以老子不惜用“太上”这样至高无上的称呼。当然,这个境界咱不懂,高山仰止啊。

其次,亲而誉之;

第二流的统治者使人亲近并满口赞誉,充满人格魅力,而且始终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企业界最有名的就是稻盛和夫,老人家现在已经89岁高龄,数十年的埋头苦干造就如今光芒万丈的形象。没得说,活着的范本,其实我还是喜欢这种看得到的榜样。

其次,畏之。

那么第三流的统治者呢?严刑酷法使人民畏惧。用各种严苛的规章制度来约束镇压,使百姓敢怒不敢言。历史上最有名的最有争议的皇帝就是秦始皇了,虽然为中国的统一做出巨大贡献,依然湮灭不了他的暴政对老百姓的无情践踏。所以他只能算第三流的统治者。不过既然能做出焚书坑儒的事毕竟读书也不多,肯定是没有看过道德经了。看来读书不但能改变个人命运,也能改变国家运势啊。

其次,侮之。

这就是第四流的统治者了,被老百姓辱骂斥责甚至推翻。唉,混的这么惨。几乎每个朝代的末代皇帝不都是如此吗?饿死的,吊死的,毒死的,烧死的,各种花式死法。所以严格来说,第四流就是末流了。

以上是老子对古代统治者的四种划分,对应到现代,体制内的大小领导,企业管理者,家长,校长等等都可以一一对应,对号入座,看看你是几流人才。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何意?
提示: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何意?

意思是:圣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出自《道德经》第17章,原文如下: 作者:春秋-老子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圣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威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圣人施道,悠闲自在,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会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相关解析和哲理 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根本不用费尽心力去治理百姓,他只需要有足够的威信,悠闲自在地垂拱而治就可以了。而这种威信的来源正是“贵言”,即少发号施令。 太多的政令,朝令夕改只能让人民更加困苦,让百姓不知所从。在老子眼中,政府不是管理人民的权力机构,而只是调节人民、使人民做事顺从自然之道的工具。平时政府和人民各安其是即可,人民不需要知道统治者的存在。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并不是真正的毫无所为,他所说的“贵言”,也不是“无言”。无为而治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减少对人民的干扰,避免让政令扰乱人民的正常生活,但并不是对人民过于放纵。相反,对于作奸犯科之人应及时纠正,对于不合理的政策应及时调整。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最次侮之。
提示: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最次侮之。

意思: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出自: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老子

老子简介: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lǎo zi]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史籍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