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史前明清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表
史前明清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表
提示:

史前明清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表

明清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表: 1368年 明朝建立——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日倭——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6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1662年 郑成功 *** ——1673年 三藩叛乱开始——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851年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 《爱珲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1860年 《北京条约》的签订——19世纪60到90年代 洋务运动——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83年-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 ***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明朝重大历史事件
提示:

明朝重大历史事件

   故事 总比单纯的知识更生动更容易理解,在历史教学中, 历史故事 能够发挥很好的辅助作用,明朝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明朝重大历史,希望能够帮到你!


  明朝重大历史事件篇一:永宣盛世
  永宣盛世指明朝前期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明永乐、洪熙、宣德年间,西北控制到大漠骥;西南改云、贵、川流不息土司制,归属中央;东北至兴安岭、黑龙江岸,广设卫所;东南临海戌边;周边安南、逻、朝鲜等均系属国,年年来贡,岁岁来朝。

  永乐时期武功昌盛,收复安南设交趾布政司,成祖又亲自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成祖册封瓦剌三王,使与鞑靼对立,见瓦剌中兴之势,又助鞑靼讨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独大。 同时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成祖还于1406年和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 成祖安抚东北女真各部,在归附的建州女真 、海西女真 设置卫所,并派亦失哈安抚位于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庙街的对岸塔林设奴儿干都司,扩大明朝东疆,亦失哈并于1413年视察库页岛,宣示明朝对此地的主权。 明成祖实行积极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开始派郑和下西洋,与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来往 ,增长财政收入[77-78] 的同时将朝贡制度推向巅峰。 其舰队规模空前庞大,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地区,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

  文治方面,明成祖令编修 百科 全书《永乐大典》,解缙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1405年明成祖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1416年明成祖公布迁都的想法,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迁都。永乐年间天下大治,并且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有学者将这段时期称为永乐盛世。

  明成祖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 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还恢复了明太祖时期后来被废除的锦衣卫,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明代厂卫制度确立。

  明成祖驾崩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年号洪熙。明仁宗年龄已经偏高,即位仅一年就驾崩。其统治偏向保守固本,注重休养生息。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

  明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宣宗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先后派遣郑和、王景弘下西洋,使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仁宣之治”。明宣宗同样擅长书画,有画作传世。但其执政期间并非毫无弊端,由于明宣宗喜好养蟋蟀,许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被称为“促织天子”。同时明宣宗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为明英宗时期的太监乱政埋下隐患。
  明朝重大历史事件篇二: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是指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于谦同文武官、内外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1450年(明景泰元年)放回明英宗,1457年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记载土木之变其真其详者莫如当事大臣李贤记载的《顺天目录》:“明日于土木驻营。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因为土木堡地势高)。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

  英宗被俘,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恶宦,终于落得个罪有应得的可耻下场。

  于谦任命:石亨从招募士兵的小武官晋升为右都督,掌管五军大营;推荐东莞的河伯所闸官罗通为兵部员外郎,守居庸关,四川按察使曹泰为山东都指挥使,韩青守紫荆关,任大同副总兵;郭登为总兵,守大同。从于谦的布置可以看出,当时不论地位卑贱与否,只要是有才能的,都用上了。十月初一,也先、脱脱不花掠过大同,夺下紫荆关,明朝又失一城。也先兵分两路:一路由古北口、密云进入明朝腹地,20000人左右,另一路从宣府、洪州进攻,30000人左右。

  两路军最终的会合地点是居庸关以西的白羊口,妄图直抵京师!如此,则京师危急。此时,于谦的先遣4将(罗通、曹泰、韩青、郭登)都没有守住各自的收地,瓦拉军长驱直入,看似要灭亡大明王朝。

  于是,于谦执行第二方案:亲自领兵22万,列阵于九门外,亲自披甲执锐,于是,京师各地士气大振。侍郎吴宁代理兵部的事物。于谦亲自列阵于德胜门外。十月初二,副总兵高礼、毛福寿迎敌于章仪门的土城之北,败瓦剌先锋官,首战告捷,军心大振。派右通政王复到土城拜谒英宗。

  土木之变致使明朝皇帝明英宗被瓦剌也先俘获;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无数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强盛的大明朝由盛转衰。明朝进入了中期阶段。
  明朝重大历史事件篇三:壬寅宫变
  壬寅宫变是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由宫女们意图杀死明世宗嘉靖皇帝的一次失败事件。由于此事发生在壬寅年,所以称之为“壬寅宫变”。

  当时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为求长生不老,要以“吸风饮露之道”成仙。古人还有以蕉叶待露的习俗。在园中可植蕉数株,每早,阔叶上必布满甘露,晨起口干舌燥之即,吮吸若干片,可觉甘甜爽口,并有延年宜寿之说。这也只合生在环境尚未污染之时的古人使用,今人断不可取,盖今日之晨露,已囊括了多种金属重粒子矣。可惜明世宗嘉靖帝不懂此法,此人对修道成仙已近于癫狂,为采集甘露饮用,日命宫女们凌晨即往御花园中采露,导致大量宫女因之累倒病倒,遂演壬寅宫变。杨金英等十数名宫女用黄绫布几乎把这位皇帝勒死。

  在这时其中一个胆小的宫女因害怕, 报告 给方皇后。方皇后赶到,将宫女们制服、并下令斩首,首犯凌迟处死。而且,连当时服侍嘉靖帝之端妃,也一并斩首。由于此事发生在在嘉靖壬寅年(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所以后世史学家称之为“壬寅宫变”。

  《明史·后妃传·世宗方皇后》记:“宫婢杨金英等谋弑帝,赖后救得免。……是夕,帝宿端妃宫。金英等伺帝熟寝,以组缢帝项,误为死结,得不绝。同事张金莲知事不就,走告后,后驰至,解组,帝苏。”《明实录》所记与此大致相同,只增多杨金英以下九个宫女姓名:蓟州(有误,别书作“苏川”)药、杨玉香、邢翠莲、姚淑翠、杨翠英、关梅秀、刘妙莲、陈菊花、王秀兰。以上为官书记载。私人著作有张合的《宙载》。张合在当时做刑部主事,亲见此案。这里将刑部审讯口供的回奏原文抄录如下,以资明经过真相:

  司礼监张佐题为谋害事: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奉懿旨(方皇后的命令):“好生打着问!”得杨金英,系常在、答应(低级宫婢)供说:“本月十九日,有王、曹侍长(指王嫔、曹妃即端妃)在东稍间点灯时分,商说:‘咱们下了手罢,强如死在手里!’(“手”字前可能漏一个“他”字,指朱厚熜,录供时或有意避讳)杨翠英、苏川药、杨玉香、邢翠莲在旁听说,是杨玉香就往东稍间去,将细料仪仗花绳解下,总搓一条。至二十二日卯时分,将绳递与苏川药,苏川药又递与杨金花拴套儿,一齐下手。姚叔皋(《明实录》作淑翠)掐着脖子。杨翠英说:‘掐着脖子,不要放松!’邢翠莲将黄绫抹布递与姚叔皋,蒙在面上。邢翠莲按着胸前,王槐香按着身上,苏川药拿着左手,关梅秀拿着右手,刘妙莲、陈菊花按着两腿,姚叔皋、关梅秀扯绳套儿。张金莲见事不好,去请娘娘(方后)来。姚叔皋打了娘娘一拳。王秀兰打听(当作发)陈菊花吹灯。总牌陈芙蓉说:‘张金英叫芙蓉来点着灯。徐秋花、邓金香、张春景、黄玉莲把灯打灭了。’芙蓉就跑出叫管事牌子来,将各犯拿了。”

  这个奏文比官书详细得多,事件的动手情状和曲折过程,历历如绘。然而也尽有蓄意捏造,诬陷不实之处,主要是方后妒忌曹妃得宠,乘机把她打成主谋者之一。结果曹妃同王嫔并宫女等一起被凌迟处死。奏文所云“奉圣旨”,实出方后之意,因为此时朱厚熜身受重创,“病悸,不能言”。在别一《世宗方皇后传》(《古今图书集成·宫闱典》)中记载:“(端)妃实不知也,以宠故及于难。帝遂衔后。二十六年十一月乙未,宫中火,中官(太监)请救后,帝不应,后遂崩。”这虽然属于宫闱间后妃妒忌私斗,但为弄明内幕情实,却有必要把它揭露出来。

  朱厚熜被勒受惊,气息将绝,诸御医畏惧获罪,不敢用药。惟独太医院使许绅冒着万死,“调峻药下之,辰时下药,未时忽作声(过了七、八小时),去紫血数升,遂能言。”事后,许绅被“赐赍甚厚”,但不久他便得了重病,心知难愈,对家人道:“熜(上“日”,下“襄”)者宫变,吾自分,不效,必杀身,因此惊悸,非药石所能疗也。”(《明史·吴杰传附许绅》)。这位太医院的长官是吓死的,当时严重紧张之状可见。方后就是乘此混乱形势假传圣旨的。由于曹妃冤死,朱厚熜常感到宫中在闹鬼,曾问阁臣徐阶:“壬寅(嘉靖二十一年)大变,内有枉者为厉。”阶回答说:“彼生而贵近,段受枉,能无为厉!”(明·黄景日方:《国史唯疑》卷七)这个厉鬼即指端妃曹氏。

明末清初吴三桂为什么不攻入越南自立为帝呢?
提示:

明末清初吴三桂为什么不攻入越南自立为帝呢?

因为吴三桂没有这个机会。 吴三桂没有这个机会虽然吴三桂最后还是选择了造反,但这也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如果有机会,我相信吴三桂是不会这么做的。明朝末年,吴三桂虽然手握大权,却没有机会南下扩张地盘,因为他一有行动,立即就会被崇祯知道。吴三桂只能在背后搞一些小把戏,没有任何自立为王的机会。吴三桂虽然是清朝的开国功臣,但吴三桂也知道自己是奸臣。他知道自己不能得到清朝皇室的信任,虽然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但平西王只是一个名字。如果他想南下扩张领土,清军会立即杀了他土。。即使他最终造反,吴三桂也没有注意到外部势力,因为那样他很容易受到双方的夹击,最后他只能自杀。 吴三桂为什么敢造反?因为他对自己当时的造反有绝对的把握。当时,整个西南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同时,他还得到了另外两藩的支持。以另外两个诸侯的实力,可以说整个南方都是他的。在这样的纸面实力迷雾下,吴三桂毅然举起了谋反的大旗。但是当战斗真正打响的时候,吴三桂才发现,其实和他团结在一起的人并不多。有网友说,吴三桂当时应该退一步,暂时退守东南亚,积蓄力量东山再起。其实,吴三桂当时肯定也想过这一条。然而,当时吴三桂采用了另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称帝。 在吴三桂看来,只要“称帝”,就能与清政府平起平坐。吴三桂觉得很精彩,但显然效果不佳。即使吴三桂称帝,他得到的支持也没有增加,而其他两个诸侯却更加坚定地离开了他。他一死,他的军队就树倒猢狲散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明朝末年,手握重兵的吴三桂为何不攻入越南自立为帝?
提示:

明朝末年,手握重兵的吴三桂为何不攻入越南自立为帝?

吴三桂的兵马的确打到过缅甸地区,那是为了将南明的永历皇帝朱由榔给抓回来。缅甸国王也很识相,知道惹不起吴三桂,所以主动把朱由榔交了出来。 并且当时的越南地处热带地区,经常面临有台风暴雨的袭击,当时的气候潮湿炎热,很容易诱发疾病,很多地区都属于未开发的地区,没有什么人,也没有道路。在投降清朝之前,吴三桂人生际遇非常好,可谓春风得意,官运亨通;在叛变明朝后,吴三桂做错了很关键的一件事,杀错了一个人,最后导致三藩起义失败。 吴三桂玩欲擒故纵,主动向清朝上书请求撤藩。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早有撤藩之意的康熙没有按照套路出牌顺水推舟就答应下来。这让吴三桂非常的恼火,吴三桂自然是不可能轻易逃走。如果他逃了,清朝自然是势如破竹地追击他,就算是逃到越南,清朝和越南有封贡关系,照样可以携手搞死他。至此他却担心在北京做人质的儿子吴应熊受诛,欲与清廷保留讲和余地,先割据江南,而不是乘胜北伐。致使清廷得以喘息之机,最终反败为胜。 认为可以退守东南亚,以保存“革命火种”的政权不在少数。比如南宋末年,吴三桂原以为朝廷会继续挽留他,因为此前他也多次请求削藩,但朝廷都婉拒了,他希望这一次朝廷能依旧让他留任。就有人认为,张世杰等人应该退守东南亚,而不是在崖山被元朝消灭干净。 至此他却担心在北京做人质的儿子吴应熊受诛,吴三桂为了保全自己的地盘,就不得不起兵造反。而吴三桂起兵造反,肯定要想方设法的夺取粮饷。清朝的钱粮分为两个部分储存,欲与清廷保留讲和余地,先割据江南,而不是乘胜北伐。致使清廷得以喘息之机,最终反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