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生甘草有什么药用功效?
生甘草有什么药用功效?
提示:

生甘草有什么药用功效?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1. 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2. 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3. 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4. 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5. 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意见建议:
此外,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甘草有哪些药用价值,可以泡茶喝吗?
提示:

甘草有哪些药用价值,可以泡茶喝吗?

可以泡的。 甘草的功效作用包括可以治疗咳嗽,胃溃疡,口腔溃疡,回肠炎,漏肠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和克罗恩病。如今,甘草提取物有固体和液体两种形式,其主要成分是甘草酸,这也是甘草有甜味的原因所在。甘草的功效主要有:   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二陈汤是什么
提示:

二陈汤是什么

二陈汤,中医方剂名。 为祛痰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者。 简介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 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二陈丸简介
提示:

二陈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二陈丸药典标准 3.1 品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性状 3.5 鉴别 3.6 检查 3.7 含量测定 3.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3.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7.4 测定法 3.8 功能与主治 3.9 用法与用量 3.10 贮藏 3.11 版本 4 二陈丸中药部颁标准 4.1 剂型 4.2 拼音名 4.3 标准编号 4.4 制法 4.5 性状 4.6 鉴别 4.7 检查 4.8 功能与主治 4.9 用法与用量 4.10 规格 4.11 贮藏 5 二陈丸说明书 5.1 药品名称 5.2 药品汉语拼音 5.3 剂型 5.4 性状 5.5 二陈丸的主要成份 5.6 二陈丸的功能主治 5.7 二陈丸的用法用量 5.8 注意事项 5.9 二陈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5.10 备注 6 参考资料 附: * 二陈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èr chén wán 2 概述 二陈丸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方之二陈汤作水丸或蜜丸。组成为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乌梅一个,水煎,不拘时服。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治痰多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舌苔白腻等症。近代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证者。方中以半夏为主药,其性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和胃降逆而止呕;辅以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而痰降,气化则痰亦化;茯苓健脾渗湿,俾湿无所聚,则痰无由生,是兼顾其本之法,甘草和中补土,使脾健则湿化痰消,均为佐使药;加生姜降逆化痰,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夏、陈以行气消痰;少用乌梅以收敛肺气,防祛痰理气药伤正,与半夏相伍,有散有收,相反相成。实验研究:本方具有抑菌、抗炎、抗变态反应、镇咳、祛痰、平喘、止呕、调整胃肠功能等作用[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载有二陈丸标准。 3 二陈丸药典标准 3.1 品名 二陈丸 Erchen Wan 3.2 处方 陈皮250g、半夏(制)250g、茯苓150g、甘草75g 3.3 制法 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50g,捣碎,加水适量,压榨取汁,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 3.4 性状 本品为灰棕色至黄棕色的水丸;气微香,味甘、微辛。 3.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试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茯苓)。草酸钙针晶成束,长32~144μm,存在于黏液细胞中或散在(半夏)。草酸钙方晶成片存在于薄壁组织中(陈皮)。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甘草)。 (2)取本品5g,加甲醇30ml,置水浴中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约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橙皮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饱和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0.5%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为展开剂,展开,展距约3cm,取出,晾干;再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水(20:10:1: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展距约8cm,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取本品10g,研细,加乙醚4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药渣加甲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40ml使溶解,用正丁醇振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3次,每次20ml,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甘草酸铵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6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3.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3.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醋酸—水(42:4:54)为流动相;柱温为40℃;检测波长为283nm。理论板数按橙皮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3.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橙皮苷对照品约10mg,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ml,置10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含橙皮苷40μg)。 3.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适量,研细,取约1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石油醚(60~90℃)适量,加热回流2~3小时,弃去石油醚液,药渣挥干,加甲醇适量,再加热回流至提取液无色(6~8小时),放冷,提取液转移至100ml量瓶中,用少量甲醇分次洗涤容器,洗涤液并入同一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3ml,置10ml量瓶中,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即得。 3.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g含陈皮以橙皮苷(C28H34O15)计,不得少于10.0mg。 3.8 功能与主治 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用于痰湿停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 3.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9~15g,一日2次。 3.10 贮藏 密封。 3.11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4 二陈丸中药部颁标准 4.1 剂型 浓缩丸 4.2 拼音名 Erchen Wan 4.3 标准编号 WS3B147493 陈皮 250g 半夏(制) 250g 茯苓 150g 甘草 75g 生姜 50g 4.4 制法 以上五味,取陈皮、生姜以70%乙醇为溶剂,半夏及茯苓 80g以45%乙 醇为溶剂,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17页)分别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 漉,收集漉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5(20℃)的清膏;将甘草制成部 分细粉及浸膏;将剩余的茯苓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甘草细粉及浸膏及各清膏混匀,加入 饴糖适量,混匀,制成浓缩丸,上墨灰衣,打光,即得。 4.5 性状 本品为包衣浓缩丸,除去包衣后显深棕色;气微香,味甘、微辛。 4.6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 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 4~6 μm 。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4.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8页)。 4.8 功能与主治 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用于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 4.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2~16丸,一日 3次。 4.10 规格 每 8丸相当于原生药 3g 4.11 贮藏 密封。 5 二陈丸说明书 5.1 药品名称 二陈丸 5.2 药品汉语拼音 Erchen Wan 5.3 剂型 水丸:每100粒重6g;每瓶60g。 5.4 性状 二陈丸为灰棕色至黄棕色的水丸;气微香,味甘、微辛。 5.5 二陈丸的主要成份 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等。 5.6 二陈丸的功能主治 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用于痰湿停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 5.7 二陈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9~15g,一天2次。 5.8 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肺阴虚所致的燥咳不适用。 4.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出现咳嗽时应去医院就诊。 5.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服药期间,若患者发热体温超过38.5℃,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应去医院就诊。 8.服药7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9.对二陈丸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10.二陈丸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1.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2.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3.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5.9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5.10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