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传统文化的对联有哪些?
1、上联:门对千根竹短;下联:家藏万卷书长。 2、上联:门对千根竹短无;下联:家藏万卷书长有。 3、上联: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下联: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4、上联:未老思阁老;下联:无才做秀才。 5、上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下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6、上联:一担重泥遇子路;下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7、上联:三代夏商周;下联:四诗风雅颂。 8、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对联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对联的文化内涵是对联是最能体现其中和的审美价值。一副对联若无书法的表达,那就是纯粹的对联艺术了。春联又叫春贴、门对等。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 对联的起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的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什么是楹联?有什么特点?
对联的六个特点是:民族性、民俗性、实用性、启蒙性、严谨性、精炼性。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对联艺术具有民族性、民俗性(也即群众性、传统性)、实用性、启蒙性等文化特征与功能。 另一方面,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对联艺术具有显著的严谨性(集中体现为对称性)和精炼性等文艺创作特征与要求。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文化的对联以及它的特点
关于文化的对联以及它的特点 关于文化的对联以及它的特点,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大家对于对联的特点都不觉得陌生,下面来了解关于文化的对联以及它的特点。 文化的对联以及它的特点1 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特点概括起来是“六相”: 一、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二、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三、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 四、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五、平仄相谐。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下联平仄相反。二是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六、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扩展资料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 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 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文化的对联以及它的特点2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主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文化的对联以及它的特点3 一、对联的基本概念 对联又称为楹联,是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应用文体。它要求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二、对联的发展历史 对联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早在秦汉以前,在我国一些地方就有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而春联的出现是在桃符的基础上慢慢演变发展起来的。 现今我们在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时,随处可见古刹、佛堂庙宇、博物馆、大学、古村落门楼、茶舍等处的佳联妙对。 2005年,国务院将对联这一习俗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对联的规则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就是说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每句之内词与词之间,平仄尽量交替。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也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另外,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相同位置上的词平仄应尽量相反。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另外,写对联相关的横批,可称为对联的题目,即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四、对联的分类 1、从字数上分类 短联:字数较少,一般不需要在文中断句的对联,如“山有色,水无声”、“夏雨、春风”。 中等联:一般字数在十字至二十五字间,如“月落天光送曙,冰消地气回春”、“夜半星移惊起一林宿鸟,春深雷动震醒九渊潜龙”。 长联:一般是指全联超过四十字的对联。 2、按内容分类,叙事联、状景联、抒情联、晓理联、评论联。 3、按联语出处分类: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创作联。 4、按写作方法分类:正对、反对、串对。 5、按应用范围分类:门联、装饰联、交际联。
贴对联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一是辞旧迎新,增加节日喜庆热闹的氛围。 二是为了辟邪,这个是起源于上古传说,据说为了吓走妖魔鬼怪。相传古代的对联都是桃木的,也就是说的“桃符”,这种符能够消灭妖魔鬼怪,后来经过演变,桃符演变成现在的对联,其符的底是红色的,主要因为红色能起到一些辟邪的作用。 贴春联有什么讲究 1、其实贴春联的习俗各地都有差异,贴的时间也不同。有不同的俗语流传:“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贴倒酉”。 2、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如果横批是从右开始,则反过来。 3、对联的寓意喜庆祥和,“旧”春联得等来年换新春联时摘下,才是辞旧迎新,这一整年都是不能动的,如果破损了要及时修补,特别是正月十五以前,破了一定要补上。 4、在中国有些地区认为把换下来的旧春联烧掉,意思是破旧立新,不除就不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