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电影分析之《拯救大兵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经典战争片,时间很长,我看了三个晚上才陆陆续续看完。
影片最开头和最结尾都是美国国旗,用了特殊的光晕处理,让人印象很深刻。
影片的整体结构三段式,头、尾是一个时间,是老年瑞恩的视角;中间是回忆,相当于插叙。
头尾情景很简单,是去墓园探望战友,瑞恩的感情开始变得很浓烈但观众不知道为什么。老年瑞恩在结尾让老婆给自己确认“我是好人” 。看完中间他们战友并肩战斗的场景,再出现这样的场景,挺泪目的。观众到结尾知道原委了对瑞恩的深情有了更深的体会,自然而然地升华至爱国之情,对于人类的角度就是战友情,对世界上的事情领悟更深的能力,珍惜生命的能力。
中间部分时间非常充足,四个大段,第一段奥马哈海战(诺曼底登陆最惨烈的一段)-紧张,第二段高层领导的讨论,接受任务,行进中厄本讲笑话-轻松,第三段破房子,战友卡帕佐死去-紧张,第四段遇到假瑞恩,借宿教堂围炉夜话-轻松;第五段,打雷达站,和战俘斗,军医韦德死去;第六段,遇真瑞恩,大战前的准备-轻松;第七段,守桥大战,几位战友梅利、杰克森、霍瓦特都去世,米勒最后也死去了,最弱的厄本也觉醒了,瑞恩也觉醒了。跟第二段高层讨论相呼应,最高指挥官马歇尔两次引用林肯的话——“恳求上帝抚平您失去爱子的哀伤,心中留下对英烈们的珍贵记忆,以及您当之无愧的为自由而奉献的神圣的自豪感 ”,点明意义。
开篇的诺曼底登陆场景,是战争片中的经典。用的是纪录片式的拍摄方式,视角像是战地记者跟着拍的感觉,特别的真实。精心布景,但全景就选取几秒钟,足够震撼,更多的时间花在拍人上,拍面部表情,拍细节小动作。让人深切的体会到:战争中最震撼人心的从来不会是特洛伊木马而是阿喀琉斯。
虽然与后面的故事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刻画了主要人物的性格。而且这非常卓越、真实感的战斗镜头,收到二战老兵的高度赞扬,也营销的点,吸引人进电影院。
里面有一些小细节很震撼我:士兵在水里面子弹打中,血冒出来,这个场景很吓人也很真实;士兵带着的枪是用塑料袋套着的,装备很重人会沉下去,镜头在水平面的位置,经常被溅上水;士兵被各种武器伤到,死亡,悲惨的境遇;指挥者懵,小兵也懵,主人公米勒上校还被震得耳聋了一阵,后来才被战友唤醒。这些展示方法确实全方位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让观众看得揪心。
里面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
核心人物上尉米勒,他的指挥才能展露无遗,而且贡献最大泪点的是他对战友们的训话。如何当个好领导?八个战友拼命去找一个瑞恩,把他带回家,值不值?米勒说:“我是个写作老师,春季还当棒球教练。瑞恩对我来说只是个符号,但能让我早点回家。这个任务就是值得的。因为多杀一个人就离家就远一点。我们的任务是打胜仗,不是为了一个瑞恩,而是为了无数的生命。”这样让战友们找到任务的意义,找到心灵的支点。还有结尾处参谋总长写给瑞恩的信,其实也是米勒想对瑞恩说的话,鼓励他接下来的一生不要白活。让我唏嘘不已。
配角人物比较突出的是厄本,本职是后勤人员,被米勒上校挑中做翻译,初次上战场,还保留了一颗想象中的正义公平的心,但真的血淋淋的战场摆在面前的时候,被吓到了,难以做出判断。与德军战俘那个人相爱相杀,都处在重重的矛盾之中,你放过我一次,我放过你一次;你背叛了我,我最终要消灭你。厄本的这次战斗可能就是他以后成为战斗精英的开端。
优秀的战士估计都是这么成长起来的。也是很残酷。米勒就说过,他入伍前是写作老师,大家看到他都说一看就知道你是干什么的了,但现在成为了上尉,带领着队伍在一线作战,即使是妻子看到他估计也认不出来了。
霍瓦特是米勒最忠诚的下属,打仗经验丰富,又是队伍里润滑剂,心中一直有战斗目标,他有个收集土壤的爱好,证明他阅历丰富。直到最后被打死,眼睛还在盯着一处位置,给米勒上校传递信息。
杰克森是狙击手,非常冷静,战斗力很强,他的标志性动作是开枪前总是亲吻十字架,最后上了高塔,打击了很多敌人,但也很难有退路,被敌人的炮火轰炸。
影片整体气氛凝重,所以隔一会就有个小幽默小插曲出来调节气氛,比如在小镇停留的时候不小心墙砸倒了砸出一片敌人;遇到同名的瑞恩,说他兄弟在战场死了他说我兄弟还在上中学怎么可能;教堂借宿,走心的聊天 灯光的运用,帮助战友抄遗书的温馨桥段;守桥决战前军事准备,大家和缓下精神,讲讲段子,聊聊家人的故事,特别是瑞恩讲他哥哥入伍前的好笑的事情,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的表情,太打动人了,背景中放的那首法语歌很美,镜头在废墟上回荡,场景做的真好,弹幕都在感慨。
这部电影是真正的大场面,对战争真实地调研和再现,从一个很小的切口——一个小分队以完成任务的名义找寻战斗意义的故事,活下来的被拯救,死也死得不亏——表现了二战的历史,凝固了人类永恒的情感在里面。非常适合大荧幕,当年的票房也很高,还得了很多奖项。大场面真的很吸引观众去电影院,为它贡献票房的。想想看,这样的主题还超越了行业、年龄、性别等等因素,大部分人都爱看的(除了部分孩子,毕竟有血腥镜头,分级分的是13岁以上才可以看),在电影院里一起哭一起笑,真的是商业和艺术的经典结合。
《拯救大兵瑞恩》:为何被无数影迷奉为“影史最伟大战争片”?
抢滩登陆,无论是摄影设备还是米勒上尉的M1A1冲锋枪,都需要塑料套加以保护。 斯皮尔伯格说道:“我尽可能地让观众身临其境,这样他们永远不会觉得安全,当你把距离缩小时,观众就能成为那些角色。” 他希望将观众置于这片杀戮现场,推动现实主义的手法到达极限, 用一种真实到粗 粝 ,折磨感官的方式让观众体会到惨烈得近乎荒谬的残酷战争, 仿佛超高射速的“希特勒电锯”MG-42机枪,下一秒就会撕碎你的身体。 为了得到最佳反应,在演员们来到奥哈马海滩(拍摄地在爱尔兰卡拉克鲁海滩)前,即使对汤姆·汉克斯这样杰出的演员,斯皮尔伯格也没有对即将出现的状况多做描述。 汉克斯形容:“斯蒂文利用了我们的困惑、惊慌和恐惧。捕捉到我们的震惊和大脑的一片空白。” 这种“小花招”让汉克斯和他的同伴们的心理状态得以接近D日登陆前被告知奥马哈将轻松被攻取的士兵们—— “拍摄D日场景的第一天,我在登陆艇的后排,眼睁睁看着最开始的几排哥们被子弹撕碎。我当然知道这是特效,但我当时仍没有为如此真实的质感做好心理准备。” 为表现爆炸后的震颤、坦克驶过的状态以及战场的混乱,摄影组将电钻连接到摇臂上,在适当的时候打开以获得抖动效果。 手持拍摄时则使用特制设备Image Shaker以利于操作。配合影片同样具有突破意义的音效——此起彼伏的划破空气的子弹声、耳鸣与惨叫,我们就像那个被炸掉胳膊后满地寻找的士兵一样,陷入混乱、绝望和对方向的彻底迷失之中。 三 最温暖的一幕 《拯救大兵瑞恩》堪称斯皮尔伯格笔触最为残酷的作品之一,但仍留下一缕多愁善感,法国小女孩回到父亲身边时埋怨的巴掌,看似闲笔,竟成为片中最温暖的一幕。 小分队对这个家庭的态度代表着一种战场上的道德困境,友邦百姓注定只能是美式理想主义的感伤陪衬。 所幸小女孩并没有身着《辛德勒的名单》中那身注定让人心碎的红衣,最终也并未在片中蒙难。 四 必死一战 如果说有哪个战争片场景能和《拯救大兵瑞恩》的第一幕一较高下,那应该就是《拯救大兵瑞恩》的第三幕。 奥马哈海滩的掷硬币 游戏 ,在虚构的法国小镇拉梅莱变为必死之战。 而更残酷的是,在登陆时面目模糊的几个重要配角, 都已经在不知不觉间与画面前的我们产生了 情感 的联系。 这让最后一战中的每一幕死亡都有了与那24分钟不同却无分高低的价值,奥马哈暴露战争的血腥与荒谬,拉梅莱则抓住眼前仅存的 情感 纽带,然后毫不留情地一把扯断; 这是斯皮尔伯格靠近美国“伟大的一代”的极端方式,只有如此才能明白他们为下一代人所付出的代价。 美术指导汤姆·桑德斯复杂且精致的布景给了影片多样的调度选择,利用墙壁、楼上楼下、街道的地形特征,以及精准的位置安排,影片得以在角色因战斗需要反复移位,视角反复变化,摄影极度追求临场感的情况下也不显慌乱,长时间的战斗场面观来也并无疲劳感。 汤姆·桑德斯为这场桥头血战设计了极为精细的布景。 他首先在充分考虑机位、调度与灯光等需求后,制作出这个法国小镇的立体模型,然后再将其在英国哈特菲尔德一个废弃的航空工厂按真实比例彻底还原。拍摄过程中他还要根据摄影和灯光需要随时进行翻修或粉刷等工作。 激烈的巷战给了众多二战的著名武器装备以亮相的空间,不必多说的虎式坦克(片中道具由苏联产T-34坦克改装)、给围剿坦克驾驶员的伞兵以重创的20mm Flak 38防空炮、勉强可用于反坦克的M1A1巴祖卡火箭筒以及被拿来当手榴弹用的M2迫击炮弹……轮番上场且都有据可依。 大战来临前,法国香颂歌唱家伊迪丝·皮雅芙的《你无所不在》飘荡在残垣断壁之上。这一宛若梦幻的场景,竟然是编剧罗伯特·罗达特根据老兵向他讲述的亲身经历所改编。而其后的守桥之战,反而完全虚构。 “有时我幻想卧在你怀中,你在我耳边低语呢喃。”悼念爱人的柔肠寸断,在离家太远已无从自证战争意义的当口,成为一根维系于他们与奢侈的升平世界间脆弱的风筝线。 五 一直颤抖的右手 从诺曼底前线返回英国韦茅斯港的罗伯特·卡帕,露出标志性的、带着一丝嘲弄的笑容——“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这是卡帕最著名的经典语录。 在影片中,刚刚经历内心烈战的厄本,在末日一般的桥头战场有如游魂,而他,也是全片最具有争议的人物。 下面这张极具动感和压迫力的剧照,是否为剧组有意设计拍摄不得而知,但无论答案为何,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对影片的影响都显露无疑。 厄本靠本能寻找掩体的姿态,酷似卡帕的名作《战士之死》(该作品捕捉到西班牙内战中,一名共和军士兵中弹倒地的瞬间)。 罗伯特·卡帕是唯一一位跟随首波冲锋的战士在D日踏上欧洲大地的记录者。 他在弹雨和浮尸之间拍摄了106张底片,遗憾的是因为工作人员的失误,大半被毁。 斯皮尔伯格曾表示:“那些无法复活的照片,是D日的最重要记录。”当天的底片只剩下11张留存,而这仅存的11张照片,就成为D日的珍贵影像记录,同时也是斯皮尔伯格拍摄《拯救大兵瑞恩》的灵感源泉。 影片极尽写实的摄影风格,带有随机性的拍摄方式,都继承了卡帕深入各个战地寻找真实震撼的精神。如果你清楚卡帕回忆录《稍微失焦》名字的来历,或许就能够理解,为什么米勒上尉的右手一直在颤抖。 然而卡帕还如此描述过D日的经历:“炮弹在我身边炸响,水面已经挤满尸体,我反复不断地用西班牙语重复: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 卡帕彻底拥抱身处战地的自我,这种体验与审视,同那11张震颤人心的照片一样,珍贵且不可复现。 六 我和我的兄弟们 汤姆·汉克斯和他的兄弟们,在影片的筹备阶段曾接受影片的技术顾问、原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代尔·戴(图中前排左五)为期一周多的训练。 汉克斯此前曾为《阿甘正传》中的越战戏份接受过代尔·戴的训练,深知这位有着硬朗的面部线条的“魔鬼教头”态度严格,手段了得。 其他演员们还天真地以为这会是一次愉快的林中野营,结果刚到第三天,他们就不堪其苦。 再加上天气潮湿寒冷,有人开始生病,汉克斯形容:“他们难以理解被这个灰白头发的家伙吼来吼去,对成为一个更好的演员有什么帮助。” 戴在冷雨之中向全员训话,这位在众多好莱坞战争片中担任顾问的前陆战队员告诉他们:“不是穿上制服在海滩上溜溜弯儿,你们就能演好军人的。你们在表现活生生的、真格的大兵,让他们蒙羞可不行。” 承受戴的痛骂,互相只能用角色名称呼,经受了严格军事训练的主演们,至少可以稍许接近当年在欧洲作战的父辈们的经验。 汉克斯和斯皮尔伯格都是听着父辈们讲着二战的经历长大的,尤其是斯皮尔伯格,父亲和他的老战友们每次在家中聚会,都会讲述他们二战期间在印度和缅甸的经历。 “二战让我们这一代(婴儿潮)得以存续。二战让我们的未来成为可能。婴儿潮的这一代人,亏欠父辈们太多。”斯皮尔伯格感谢父辈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地了解他们的牺牲。 这部残酷、血腥、让理想主义的光芒在最黑暗处点亮的影片,却承载着斯皮尔伯格将床边故事搬上银幕的温柔夙愿。 他曾无数次强调这是一部“献给父亲的电影”,经常在作品中表达“父爱缺位”元素的斯皮尔伯格,终于用一部尽力走近父辈伤痛的电影,化解了与父亲的误会与隔阂。 在那之前,父亲只是默默地消化这一切;而在那之后,父亲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温暖,斯皮尔伯格也终于释然: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