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传国玉玺下落千年之谜 稀世宝玉和氏璧被焚烧了
传国玉玺下落千年之谜 稀世宝玉和氏璧被焚烧了
提示:

传国玉玺下落千年之谜 稀世宝玉和氏璧被焚烧了

历史上的传国玉玺是秦朝以后帝王正统的象征,但是不知道从何时起,传国玉玺下落不知所踪,明清时候的玉玺更是赝品。真正的传国玉玺是和氏璧制作的,是古今罕有的绝世宝玉,上面还雕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被奉为天下所共传之宝,是历代野心家必争之物。
和氏璧传国玉玺下落
和氏璧是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于是挖地三尺,得到一块璞玉,于是打算献给皇上,结果两次专家都鉴定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导致卞和被斩去了双腿,直到楚文王上位,得知卞和抱着璞玉哭出血泪,才打算切开这块石头,结果发现真是一块稀世宝玉,并以卞和的名字命名为和氏璧,直到秦统一六国之后,将和氏璧制作成传国玉玺。

秦始皇将和氏璧作为传国玉玺,作为天下正朔的标志物,只有拥有了传国玉玺,谁才是一位合法的帝王。但是在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于是秦始皇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祭神镇浪,随后湖面真的就平静下来,但是传国玉玺下落也不知所踪。

但是没有想到八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献上。自此传国玉玺又失而复得了。秦朝二世灭亡,传国玉玺又流落到刘邦手中,后来刘邦击败项羽,成为天下之主,传国玉玺自然成为汉室政权的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汉改新,当时汉帝刘婴年幼,传国玉玺是由皇太后保管,王莽就跑去索要,结果被皇太后给摔坏了。 上一页 0 /3 下一页

最珍贵国宝,传国玉玺真正的样子,不是和氏璧制成,也未缺一角
提示:

最珍贵国宝,传国玉玺真正的样子,不是和氏璧制成,也未缺一角

说起传国玉玺,肯定有很多人比较熟悉,可能会脱口而出:“传国玉玺用和氏璧制成,刻有八个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摔坏了一角,用黄金镶嵌修补”,但其实,细扒史料,真正的传国玉玺可能和你印象中的大相径庭。

传国玉玺本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称帝后,令丞相李斯主持制作的玉玺,但后来被赋予了“正统象征”的政治意义。其后有朝代更替,新君主必定要得到传国玉玺,否则这个皇帝都当的不够名正言顺。西晋灭亡后,玉玺丢失,东晋皇帝因此被人嘲讽为“白版天子”。而汉末袁术得到玉玺,便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干脆当起了皇帝。




其实传国玉玺最早并不叫这个名字,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刘邦打下关中进入咸阳,秦朝末代皇帝子婴出降,“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子婴坐着白马拉的白车,用丝带系着脖子,封了皇帝的印玺、虎符和节杖,在轵道旁投降。当时玉玺没有专门的名字,和虎符、节杖一样都是皇权的象征。汉书里则把玉玺称为“始皇玺”,刘邦称帝后又改为“汉传国玺”。直到后汉书里,才称之为“传国玺”。

传国玉玺的材质是蓝田玉,而不是和氏璧,《后汉书·光武帝纪》引《玉玺谱》曰:“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文献通考》也说:“其玉出蓝田山,题李斯书。”,蓝田在陕西境内,是秦国领地,秦始皇老家,秦始皇制玉玺,肯定优先考虑蓝田美玉。至于和氏璧的说法,是秦朝五六百年后北魏时才有,崔浩在《汉纪音义》中写道:“传国玺,是和氏璧作之”。但这个说法却流传非常广,以致后来,原先蓝田玉的说法已经没多少人记得了。

传国玉玺镌刻八个篆书文字:“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相传是李斯手书。《吴书》、《玉玺谱》上面都是这样记载,考虑到孙坚曾经得到过玉玺,当时年幼的孙权,应当是亲眼目睹过的,《吴书》的这个说法应当比较可信。后来玉玺落入灭掉西晋的匈奴部前赵皇帝刘聪手里,又被石勒夺走,再后来冉闵杀石鉴夺走玉玺建立冉魏,冉闵被慕容氏擒杀,冉魏大将蒋干向东晋求助,献出玉玺,据《晋阳秋》记载,这方玉玺上面刻的是“昊天之命,皇帝寿昌”,基本已经可以断定是假的了。相传曹丕接受汉献帝“禅位”后,在玉玺背面加刻上七个小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但这个说法出自一千多年后的《辽史》,不足为信。




相传传国玉玺曾经缺了一角,用黄金修补,但东汉卫宏的记载却是“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后乃出以投地,上螭一角缺”,王莽篡汉时,玉玺确实是被摔倒地上,但并不是缺了一角,而是上面雕的龙,摔断了一根角。《吴书》里记载孙坚捡到的传国玉玺:“方圆五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和卫宏的记载完全吻合,缺的是龙角,不是玉玺的一角,这也证明了孙坚得到的是真玉玺。《三国演义》里说的是:“…乃一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这也是玉玺缺了一角,用黄金镶嵌这个说法的由来,因为《三国演义》流传极广,这个说法反而变成主流。




公元936年,石敬瑭灭后唐,李从珂抱着传国玺登楼自焚,从此传国玉玺消失。其后宋朝为证明其正统,多次组织寻找传国玉玺,也有不少人献上自己发现的玉玺,但都被官方否认。从此传国玉玺彻底失去了踪迹。

总结:传国玉玺由蓝田玉雕成,背面有五条螭龙盘绕,其中一条龙缺了一只角,正面刻有八个篆书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方玉玺很可能在南北朝时就已经遗失,其后出现的应当都是后人伪造,宋朝以后,连伪造的都不再出现,从此彻底绝迹。

和氏璧最后去哪了?
提示:

和氏璧最后去哪了?

提起和氏璧,人们最先想到的想必都是蔺相如的“完璧归赵”。虽说和氏璧最终因为蔺相如的机敏和出色外交手腕得以“完璧归赵”,但最终还是落到了秦人手中。相传,秦始皇命人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命李斯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于其上,作为象征“君权神授”和正统地位的信物。后世帝王莫不为传国玉玺魂牵梦绕,但自从后唐末年葬身火海之后,传国玉玺便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所谓传国玉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 和氏璧是否真的被制成了传国玉玺 璧这种东西源于何时已经无考,但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至少商周时期璧的制作工艺和形制就已经相当成熟了,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中也发现了许多制作工艺相对粗糙、形制不甚成熟的璧。由此可见,早在新石器时期,璧就已经出现了。 但是,无论新石器时期、商周时期还是秦汉乃至后世的璧,其大体形态变化并不大。一般都是圆形中孔的薄形玉器,春秋时期璧厚度大致在1厘米左右,薄的甚至只有几毫米。厚度超过1厘米的璧已然不太常见,能够制作成印章的璧就更加罕见了…… 从目前出头的秦汉时期的王玺、官印来看,其形制都是相当小的,远没有后来清高宗乾隆帝到处“贴”的“狗皮膏药”那么大!出土于扬州、现而今保存在南京博物院的东汉“广陵王玺”金印,其印面大小为2.375厘米X2.372厘米。上缀龟钮,钮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总高度3.066厘米。这还只是诸侯王的金印,根据等级观念,帝后的玉玺只可能比它大、不可能比它小!汉承秦制,以此反推,如果秦始皇真的将和氏璧制作成了传国玉玺,即便侧着切,和氏璧的厚度起码也超过了2.3厘米!如果是平着切,其厚度则必须超过3厘米!厚度3厘米的璧,不仅考古发掘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文献记录中也从来没有出现过。 因此,和氏璧根本不可能被制作成传国玉玺!除此之外,史籍还记载,王莽篡汉时皇太后王政君为了表示对侄儿王莽的不满,将传国玉玺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致使这方玉玺缺了一角,后来王莽命人以黄金镶嵌补齐。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两厘米见方的玉印摔到地上,因为是自重较轻,一般太可能造成缺角损伤。只有大型玉器因为自重过重,才可能出现这样的损伤。如此一来,传国玉玺就远不是3厘米那么高了,或许要高得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应证了传国玉玺不可能是由和氏璧制作而成,再厚那就不是璧而是玉琮了…… 和氏璧到底去哪儿了 关于和氏璧的记载,自“完璧归赵”之后基本便没有了踪迹,但是和氏璧最终归秦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曾经提及“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指的是“随侯之珠”,能够与其相提并论的“和”,恐怕也只有和氏璧了!那么,和氏璧后来去哪儿了? 既然归入秦宫,如果没有被内侍所盗窃,那么和氏璧只能保存在秦宫之中。如果被内侍盗卖、流入市井,似乎不太可能两千多年都没有现身,不是吗?因此,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之后封秦宫室时,很可能和氏璧就躲在秦宫室的某个角落或者仓库之中。不久之故,项羽进入咸阳,秦宫藏品为项羽所有。但项羽似乎也没有刻意去寻找和氏璧,这很可能和那个和氏璧制作传国玉玺的传说有关,和氏璧既然已经变成了传国玉玺,世间哪里还有和氏璧?即便真的出现了,真品也只能是“赝品”。或许这正是秦始皇的高明之初,既然众人都对和氏璧垂涎三尺,我索性说他被另作他用了,东西没有了,你们还垂涎什么? 再之后,楚汉之争,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天下珍奇皆落入汉高祖刘邦囊中。但是,史籍之中却再也没有出现和氏璧的踪影,只能说明汉高祖也没有得到和氏璧,如果得到了,史家不太可能不大书特书!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和氏璧在战乱之中遗失了,因为传言被制成了传国玉玺,即便出现也没人当他是真品!二、项羽火烧秦宫室时被连同其他东西一起被烧了,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玉被烧成了“玻璃”……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秦始皇带进了陵寝地宫之中!既然对外宣称和氏璧已经被制成了传国玉玺,相关记录自然不会有关于和氏璧的记载,秦始皇带进陵寝地宫的只是一块“普通玉璧”而已。个人更愿意相信这种可能性,至少它说明和氏璧至今还在秦始皇陵的地底下埋着!至于是不是,那只能等秦始皇陵地宫被后人打开的那一天了。 综上所述,所谓和氏璧被秦始皇命人制成了传国玉玺,可能性并不大。要么是以讹传讹、要么是秦始皇为了让世人不再惦记和氏璧而“欺天下”编造出的谎言!至于和氏璧到底去哪儿了,没有人知道。或许在战乱之中遗失了,或许被西楚霸王项羽的一把大火烧成了“玻璃”,又或许它正静悄悄地躺在秦始皇陵的地宫之中,等待着给后人“惊鸿一瞥”……个人更愿意相信是最后一种可能性,和氏璧被秦始皇带进了阴宅之中。等到秦始皇陵地宫被打开的那一天,或许这个谜团就能被解开了。不过,我们这代人估计是等不到那一天了。

和氏璧真的价值连城吗,和氏璧的下落去哪里了?
提示:

和氏璧真的价值连城吗,和氏璧的下落去哪里了?

蔺相如“和氏璧”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很多人惊叹于蔺相如的勇敢智谋,原本落入秦王之手就别想再拿回去,可是蔺相如却用智谋告诉我们:如何在老虎嘴里拔牙!有一个问题来了,和氏璧真的价值连城吗?蔺相如带回去的那块和氏璧到底是真是假?据许多野史记载,真的和氏璧早就被秦王给换走了,而蔺相如费劲千辛万苦带回来的那块却是假的和氏璧,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了解下和氏璧:



  有关于无价之宝和氏璧的由来众说纷纷,不过大多少证据都指向一个地方:荆山。一个叫卞和的男人,偶然在荆山采玉的路途中,发现了这块纯净无瑕的宝玉;据说这块宝玉拿在手上会有奇异的事情发生,宝玉既拥有夜明珠荧光的效果,并且通体晶莹剔透,整个宝玉上面流露着异于天下万物的美感,和氏璧就是这么独一无二。

  卞和把玉献给了楚国的楚厉王,楚厉王怀疑玉的真假就专门派人去鉴定,谁知道鉴定玉的那个人嫉妒卞和的幸运,就对厉王说:“此玉是普通石头。”这就直接把厉王给激怒了,直接砍去了卞和的左脚,把石头扔给他。

  当厉王的儿子登基后,卞和又跑去献玉,倒霉的又被陷害,右脚被砍了;卞和只能带宝玉回到荆山定居,据说卞和当时还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都哭肿了,他心疼这块宝玉没有人能够欣赏。

  楚文王后来上位,对于卞和的故事文王早就有所耳目,他也可怜这个工匠的境遇,文王和厉王、武王不同,文王比较儒雅公正,卞和再次把玉献给了文王,文王看着他那双被砍掉的双腿顿生可怜,心想就算不是宝玉我也再不会砍他的腿;后来文王让人打开了宝玉,发现里面真的是一块稀世珍品,这块玉仿佛根本不是这世间的宝物,仿佛是天上赐予的宝玉,文王为这块宝玉取名“和氏璧”,也是为了纪念卞和的忠贞。

  和氏璧见证了秦赵两国战争,也一直见证历史的兴盛,它后来被改成的传国玉玺成为华夏文明的权力象征,和氏璧被秦王改成传国玉玺后,基本上都是每朝每代正统天子的象征,每个朝代的皇帝都认为只有玉玺在手,自己才真正的是一个真龙天子;而到了汉朝王莽篡汉时期,王莽去问汉朝太后王政君要玉玺,被这个太后直接砸掉了一个角,后来,王莽用纯金补上了,自此传国玉玺已经是君王必备物品。

  而这块玉玺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汉诸侯割据、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这些朝代之后,逐渐的传国玉玺经历了一代代帝王,一代代的叛乱,一代代的混乱,终于这块玉玺不见了,据说这块玉玺最后还是遗失了,这块历史君王的象征也正式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