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吕剧常识
吕剧常识
提示:

吕剧常识

1.关于戏剧和吕剧的知识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

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

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吕剧属于乡村艺术,演农家事,唱农家情,角色多是小生、小旦、小丑,唱词和道白取自民间用语。

伴奏乐器以坠胡、二胡、三弦为主。 传统剧目有《画龙点睛》、《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借妻》、《石龙湾》等。



代表人物有郎咸芬等。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

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

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

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

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

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

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

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

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

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
2.关于吕剧主要板式的知识有哪些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 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 迄今有100多年历史,1900年前后搬上舞台。

吕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2] 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吕剧的角色行当体制是按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划分的。

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
3.有关戏曲的知识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释义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念、做、打等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其中,京剧(Beijing Opera)是我国的国粹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编辑本段]戏曲的三大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程序性——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求“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戏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这时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程序性 程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编辑本段]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
4.吕剧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吕剧是山东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在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迄今仅有80多年的历史。

它起源于黄河下游地区广饶、博兴一带,原称“化装扬琴”或“琴戏”,滨州地区称“迷戏”,也叫“捋戏”,因伴奏主乐是坠琴,拉时不断地上下捋弦,胶东半岛称作“蹦蹦戏”。 1900年前后,广饶县著名艺人时殿元(1863—1948)等,第一次把山东琴书改作化装演出,他们用竹、纸、布作材料,巧手扎成一驴子,并加以彩绘。

由崔乐兴扮二姑娘,把“驴子”分两截用带子系在腰间,做骑驴趱跨状;时殿元头戴破毡帽,腰扎白围裙,鼻眼之间用白灰抹成小三花脸,扮作挥鞭赶驴的王小。 在坠琴、扬琴、三弦、笛子、板鼓等乐器伴奏下,二人且歌且舞,表演活泼生动,使多年坐唱的琴书顿时活了起来。

“听见旺相(艺人薛金田的绰号)唱,饼子贴在门框上”,足见当地群众痴迷到何种程度。此后,琴书艺人争相效仿,流行地域迅速扩大到惠民、潍坊、烟台地区的30多个县份。

吕剧在建国后定名,经过改革创新,发展迅猛速遍及全省,影响所及北至黑龙江,南至江苏,西至新疆,均建有吕剧艺术表演团体,成为富有生命力的年轻剧种。 吕剧的渊源是山东琴书,不论是音乐唱腔,还是演出剧目,都与琴书有极为密切的血缘关系。

它的音乐以板腔体为主,间或插用一些曲牌,基本唱腔主要是[四平]和[二板]。 [四平腔]由“凤阳歌”衍生而来,节奏为一板三眼(4/4),速度变化幅度较大,快唱叫[快四平](一板一眼),慢唱叫[慢四平](一板三眼),既可叙事亦可抒情,能够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内容。

[二板]则由“垛子板”衍化而来,节奏为一板一眼(2/4),快唱则有板无眼(1/4),称为“流水”。 在基本腔的基础上,又吸收梆子、茂腔、京剧的唱腔音乐,创造了[反四平]、[反二板]、[二六板]、[摇板]、[散板]等。

所以,吕剧曲调虽少,但富于变化,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无华,优美流丽,娓娓动听。而且,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吕剧传统剧目以生活小戏为主体,计有80余出,均形成于化装扬琴时期。 它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反映了下层人民普遍的日常生活,内容表现家庭伦理、风土人情、恋爱婚姻、儿女情长.“三小戏”占有很大比重。

如经常上演的剧目有《王小赶脚》、《三打四劝》、《小姑贤》、《爱女嫌媳》、《双换妻》、《王汉喜借年》、《王定保借当》、《兰桥会》、《空槽记》、《打蛮船》、《站花墙》、《双生赶船》、《小秃闹房》、《拿懒汉》、《王天保下苏州》等。 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大部分戏故事性强,情节细致生动,群众语汇丰富,表演朴实自然,没有严格的程式规范,比较生活化。

由于吕剧运用齐鲁乡音表现民间生活、民俗民情,充满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气息,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它的一些优秀剧目,如《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西垅地》、《逼婚记》、《小借年》等,相继被搬上银幕,流传塞北江南,远播港澳地区,饮誉海内外,吕剧被国家列为保留剧种。
5.谁知道京剧和吕剧的相关知识呀
京剧 /bbs/printpage?BoardID=5&ID=35514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

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

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

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 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梅兰芳是京剧艺术最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剧院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斗 断桥》、《奇双会》、《游园 惊梦》、《穆柯寨 穆天王》、《木兰从军》、《抗金兵》、《生死恨》、《西施》、《洛神》以及晚年编演的《穆桂英挂帅》等。

吕剧 1.吕剧创始人简介 孙中新 孙中新(1852—1930),博兴县纯化乡西王文村人,为吕剧创始人。 孙中新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其母通戏曲,尤善讲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孙中新受母亲影响,自幼酷爱演唱,17岁前就学会了打花鼓,唱凤阳歌、莲花落等民间曲艺。

后从师学戏,精通皮簧、梆子、扽腔。他多才多艺,既能演唱,又擅长司鼓操琴,常与当地民间艺人搭档,在集市和庙会上演出,深得群众赞赏。

1880年,孙中新联合刘峦峰、张贵兰、张保光搭伙卖艺。他们将原来由演员兼操乐器,以第三人称演唱故事的形式,改为演员上装扮演角色,伴奏退到后场的演出形式,从而形成了吕剧的萌芽。

孙中新在自己多年的戏曲演唱过程中,创造性地将扽腔、梆子、京戏、琴书的曲调、曲牌、打击乐和表演艺术,运用到自己的戏中,改编了《看瓜园》、《后娘打孩子》、《崔金定上坟》、《三贤》(即后来的《小姑贤》)等剧目。因这些剧目最初没有台本,演员按照故事情节需要随机而唱。

当同行们问这种剧叫啥名时,孙中新说“咱们的戏是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戏之名从此传开。

“捋”与“吕”同音,后来,遂以“吕剧”定名。 孙中新偕同代艺人首创了吕剧这枝艺术之花,完成了吕剧早期的成型,为吕剧的进一步发展培养了一代代演员。

闻名全省的吕剧老艺人张传海即出其门下。正是由于孙中新在吕剧发展史上的首创之功,博兴县才得以成为“吕剧之乡”,并成为吕剧演员的摇篮。

为纪念吕剧诞生,博兴县的纯化乡、阎坊乡一带曾名“吕艺乡”。 2.吕剧名称的由来 吕剧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吕剧是由说唱艺术"琴书"、"上装扬琴"演变而来的,不论剧情长短,故事性都很强,从头到尾表述细致,演唱明白,用孙中新和其徒弟们的话说就是"顺藤摸瓜,捋着藤子捋到底"并且吕剧的主弦是坠琴,演奏时捋上捋下,不少音是捋出来的。

因此,艺人们对自己的戏叫捋戏。后改写成吕戏。

又说,1890处前后,刘銮峰等艺人仿效当地流行的钝腔《王小赶驴》在剧情,前挂驴头后系驴臀(纸糊)近似当地杂耍中的“跑驴”形式,用琴书曲调作以演出,轰动一时。相继,不少村庄予以。

吕剧的简介
提示:

吕剧的简介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目录

  吕剧简介
  名称由来
  传统剧目分类
  源流沿革
  艺术特点
  吕剧历史介绍
  已出版的吕剧作品
  角色行当生行
  旦行
  净行
  丑行
  传统剧目《李二嫂改嫁》
  《补天》
  《龙凤面》
  《借亲》
  吕剧知识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乐器
  行当
  声腔
  服装
  早期重要艺人
  当代吕剧名人吕剧简介
  名称由来
  传统剧目分类
  源流沿革
  艺术特点
  吕剧历史介绍
  已出版的吕剧作品
  角色行当 生行
  旦行
  净行
  丑行
  传统剧目
  《李二嫂改嫁》 《补天》 《龙凤面》 《借亲》吕剧知识
  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乐器 行当 声腔 服装早期重要艺人当代吕剧名人展开   天津市吕剧《李二嫂改嫁》

  编辑本段吕剧简介
  [1]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的。起源于山东以北的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最初的吕剧班子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2007年10月中旬,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在吕剧的故乡——山东省东营市成功举办。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德州市吕剧团
  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二、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三、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四、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五、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于是定名为吕戏(吕剧)。
  编辑本段传统剧目分类
  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吕剧、200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25个分团
  编辑本段源流沿革
  [1]吕剧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早在北京市吕剧团
  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尽相同,如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自称本路琴书为“改良扬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文明扬琴”。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   光绪初年,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琴书艺术的代表人物;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由于《王小赶脚》首次采用驴形道具,群众又称此类戏为“驴戏”。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1917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抗战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1984年,东营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 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 (如李渔、郎咸芬) 的热情指导与帮助。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代表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2]。

地方戏曲剧种有哪些?
提示:

地方戏曲剧种有哪些?

地方戏曲剧种: 1、潮剧 广东三大剧种之一,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比较古老的地方剧种。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剧目。潮剧,在联结海内外中华人民的情谊,作出突出的贡献。潮剧曲风优雅,悠扬婉转,特别动听,深受潮汕人民的喜爱。 2、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广东三大戏曲剧种之一。粤剧,形成于清代初期,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剧目。 3、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4、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也是我国比较悠久的戏曲剧种。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5、吕剧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戏曲的名称有哪些?
提示:

戏曲的名称有哪些?

戏曲的名称有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由于种类不同,因而有着繁多的特定称谓。例如常见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和豫剧。其他剧种有:秦腔、二人台、昆曲、徽剧、梨园戏、湘剧、藏剧和皮影戏等。 戏曲剧种的分类方法具有多种方式,按表演形式和内容,可分为秧歌戏、道情戏、花鼓戏、花灯戏、二人台与二人转、皮影戏、木偶戏及各地方戏曲种类等。 按流行地域可归类为:北方剧种和南方剧种;按声腔系统可分为昆腔系、皮黄腔系、梆子腔系、高腔系等近代四大声腔剧种和各地方戏、剧等。 戏曲的特点 《金玉奴》是戏曲传统剧目,亦名《棒打薄情郎》,取材于《古今小说》第二十七卷《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京剧大师荀慧生的早年剧目。内容提要一天大雪,无家可归的穷秀才莫稽倒卧在丐头金松门前,金松女儿金玉奴见他可怜,唤他进门,温豆汁给他喝。 由于同情莫稽的遭遇,玉奴由怜生爱,金松也认为女儿有所托欣然成就了他们的婚事。婚后,金玉奴操针陪伴莫稽读书,时值朝廷开科取士,玉奴促他应试,金松亦随同前往,沿途叫化,始得到京。 莫稽得中,授任江南德化县知县,竟忘其所以,嫌玉奴出身微贱,乃冷眼相加,赴任途中,人面兽心的莫稽竟将玉奴推落江心,并赶走金松,一个人赴任。 玉奴被莫稽上司江西巡按林润所救,林又派人找来金松使其父女相聚,林润复促使其夫妇和好,玉奴假意应允,花烛之时当众痛数莫稽之罪,命丫环重责,并坚拒与其重温旧梦,林润打本进京参掉莫稽的前程。

中国戏剧种类
提示:

中国戏剧种类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话剧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戏曲的艺术特点: 在戏剧里,文学、美术、舞蹈、音乐,甚至建筑艺术都可以成为戏剧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戏剧艺术必须遵循极为复杂的、互相制约的许多艺术门类的创作规律,它本身具有着多方面的审美价值。 同时,戏剧作为综合艺术,它又不是各种艺术成分的简单组合,戏剧艺术的综合性要求其各种艺术成分必须服从于整体的戏剧美学原则,彼此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整体的舞台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基础上,戏剧才能形成其特有的审美价值。

中国戏剧有哪些比较著名的种类?
提示:

中国戏剧有哪些比较著名的种类?

  徽 剧

  徽剧,渊源于明代的“徽池雅调”。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青阳,贵池一带,与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创造了新腔,形成了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青阳腔;青阳腔又受到民间山歌小调和昆曲的影响,长期发展而形成今天的徽剧。其特点是:滚白滚唱,不仅让戏曲中的人物有倾吐内心积郁与激愤等感情的广阔余地,而且还富有叙述性。唱腔的音域异常辽阔,给人以一种粗犷,美好的感受。

  清朝乾隆年间,徽剧名艺人高朗亭,郝天寿等,把徽剧带到扬州演出。当时扬州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艺术精湛的徽剧压倒。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带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观众的欢迎。接着,又引起“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进京。

  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徽剧又从汉剧中吸收了西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声腔。从此,徽剧不仅闯进了皇宫,振动了京城,而且广泛流传,影响了全国.它在北方扎下根子,逐渐吸收了北方的京腔,其高腔与北方语言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京剧。它在南方的戏曲影响也十分深远,江西的赣剧、四川的川剧、广东的粤剧、广西的桂剧、云南的滇剧,都受到徽剧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徽剧表演艺术有着突出贡献的杰出代表是老艺人程长庚。程长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潜山人。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脱俗创新,卓然成家,对徽剧来说,他起了承前作用,对京戏来说,他起了起后作用,因此,他成为京剧的开山祖师。

  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而多采。它讲究平台与高台武功,讲究身段、亮相的雕塑美,讲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画面气派等。平台与高台武功在徽剧里最为突出,平台如“独脚单踢”、“叉腿单踢”、“刀门”、“飞叉”等都异常惊险,至于高台武工,更为险要,一般演员要翻三张桌子,有的要翻七张桌子。身段、亮相,在徽戏里很有雕塑艺术感。徽剧注重集体表演,必要时众歌齐舞,显得气势壮伟,场面热烈。徽剧的剧目很多,据记载有一千四百零四个,因年代较久,多为手抄本,不少的本子以失传。解放后,经过挖掘整理,富有徽剧特色的代表剧目有:《义虎报》、《巧姻缘》、《齐王点马》、《水淹七军》等。

  京 剧

  戏曲剧种之一。旧时称“皮黄”或“二黄”。由于其影响广泛,流行全国,近世又称其为“国剧”。京剧的形成历史,观点不一。一种观点以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徽班进京为标志,认为京剧有二百多年历史;一种观点以清·道光年间汉调北上后,形成徽汉合流为标志,始为京剧的雏形,即“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咸丰以后,专重二黄”(见《燕京岁时记》)。徽汉合流后,接受京师时尚的昆腔、梆子腔的部分曲调、剧目和表演方法,并广泛地吸收了一些民间音乐素材、旋律,逐渐融合、演变,最终奠定了京剧艺术的基础。京剧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结构体制。其中的“西皮”包括有[倒板]、[慢板]、[原板]、[二六]、[快三眼]、[流水]、[摇板]、[散板]等样式。“二黄”则包括有[倒板]、[回龙]、[慢板]、[原板]、[快三眼]、[摇板]、[散板]等板式。除“西皮”、“二黄”两种主要腔调外,另外还有“反西皮”——西皮反调、“反二黄”——二黄反调、“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和“吹腔”等腔调。主要伴奏乐器有:京胡、京二胡、三弦、月琴、笛、唢呐等弦管乐器,以及板鼓、锣、钹、堂鼓等打击乐器。在表演上,根据男女性别、老少年龄、俊丑奸邪的性格特征,大致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在各大行当中又可分为细密的分支。京剧艺术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特点,使其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而享誉世界。它不仅创造了丰富的、脍炙人口的戏曲作品,而且还创造了众多优秀的戏曲音乐家、戏曲文学家和表演艺术家。

  昆 剧

  昆剧是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或昆剧,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昆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声腔系统。它的剧目丰富,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它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

  昆曲有南昆北昆之分,流行于北方地区称为北昆,流行于江浙一带者称为南昆。著名演员有:余振飞、韩世昌、李淑君、洪雪飞、王傅淞等 。

  评 剧

  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省,约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它源自河北东部一带的"莲花落",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的。这个剧种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受到话剧和京剧的影响演了许多新戏,擅于表现小市民生活。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口语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气息浓厚,深受城乡人民欢迎。早期评剧以女角为主,女腔婉转动人,男腔贫乏简单。新中国成立后,男腔有很大发展,创造出许多以男角为主的新剧目。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喜彩莲、新凤霞、韩少云、魏荣元、马泰等。

  黄 梅 戏

  黄梅戏广泛流行于安徽省沿长江两岸,安徽和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吉林等省市,共有专业黄梅剧团五十多个,其影响和声誉,远及港澳和东南亚一带。

  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黄梅县的紫云山和龙平山从前都是产茶的地方,每年谷雨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边采茶边编唱民歌,而成了有名的歌乡,而这些民歌总称黄梅调。

  黄梅调在流行过程中,和民间歌舞慢慢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主要在元宵灯节时活动,所以又称花灯。清道光前后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以演唱“两小戏”(小生、小旦)、“三小戏”(加小丑)为主的民间小戏。后吸收徽调和流行在安庆地区青阳腔的音乐和表演艺术,演出了大戏。由于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长期流行,用当地语音的讲唱,逐步形成了独特风格,故被称为"怀腔",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1926年,黄梅戏从农村唱进安庆古城,黄梅戏逐渐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在安庆发展壮大。出现了长年不散的班社,产生了职业艺人,剧目、表演、音乐等也有发展,并取消帮腔,试用京伴胡奏。但很长一个时期,都以“三打七唱”(打击乐三人,演员七人)为主,设备简单,一个班子的服装、道具、锣鼓,一担箩筐就可以挑走。1949年后,黄梅戏得到迅速发展,从流行安庆一隅的民间小戏,一跃而为安徽的地方大戏。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唱腔优美动听,如行云流水,载歌载舞,表演朴实细腻。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1953年5月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合作下,先后整理、改编了《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女驸马》等传统剧目。其中,《天仙配》还创当时戏曲影片观众的最高记录,一时风靡全国,扬名海外。这是黄梅戏第一次与电影艺术结合,使黄梅戏添上了翅膀,在更广阔的天地飞跃,使之成为国内外引人注目的大地方剧种。

  在黄梅戏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对黄梅戏表演艺术作出较大的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等有成就的演员。

  严风英的演唱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她的唱腔圆润甜美,富有民歌风味,表演形象生动,真切感人,有浓郁的内在感情。其中编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等剧目流行很广,有的、拍成电影,驰誉国内外。

  川 剧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高、昆、胡、弹灯在融汇成统一的川剧过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况。

  昆腔,源自江苏,流入四川,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高腔,在川剧中居主要地位。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间称为“清戏”。在保持"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的传统基础上,又大量从四川秧歌、号子、神曲、连响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帮、打、唱”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

  胡琴腔,又称“丝弦子”,源于徽调和汉调,也吸收了陕西“汉中二黄”的成分,先后通过“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与四川方言和川剧锣鼓相结合,在腔调与音乐过门上起了不少变化,形成具有四川风味的胡琴腔。

  弹戏,即乱弹,又称“盖板子”、“川梆子”,因用盖板胡琴为主奏乐器和以梆子击节而得名,其源出于陕西的秦腔同州梆子。秦腔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四川语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

  上述四种外地声腔艺术在四川流行的过程中,相继与四川语音及群众欣赏习惯相结合,逐渐演变成后来川剧的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

  川剧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逐渐形成一些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除象旦行浣(花仙)派、丑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派等以杰出艺人称派外,主要则是按流行地区分四派:一是“川西派”,包括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贝调”;二是“资阳河派”,包括自贡及内江区和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三是“川北派”,包括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校多;四是“川东派”,包括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一带,因重庆为四川商业中心,来此演出的外地剧种很多。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

  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其中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叹为观止。

  河 北 梆 子

  梆子声腔系统内的一个重要支脉。它是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河北地区最盛行的古老剧种。在其形成、流布的历史过程当中,曾分别有“京梆子”、“天津梆子”(卫梆子)和“直隶梆子”之称。河北梆子之称谓于1952年全国戏曲会演时正式确定,之前,亦有称其为“秦腔”或“山陕梆子”的。其唱腔音乐属板腔体形式,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尖板]、[搭调]、[哭板]等。另有一些特殊的腔调构成其剧种唱腔风格特色,如:[十三咳]、[哭相思](见《春秋配·捡柴》)、[上探海]、[下探海]、[么二三](见《蝴蝶杯》)等。河北梆子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板胡,另伴以笛子、笙、三弦等。演唱时以硬木梆子击节,其唱腔旋律高亢、激越,善于表现慷慨悲壮之情绪,素有“燕赵悲歌”之誉。河北梆子之剧目逾千出,影响较大者如《蝴蝶杯》、《金水桥》、《辛安驿》、《杜十娘》、《秦香莲》等。其盛极之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主要流行于京、津、冀、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以及山东等地区。著名演员有田际云(响九宵)、郭宝臣(元元红)、侯俊山(十三旦)、鲜灵芝、刘喜奎、李桂云等。30年代后渐趋衰落,至1949以后才又复生,并在声腔音乐、舞台美术、表导演等各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出现了一批新的表演艺术家,如:张淑敏、王凤芝、刘玉玲、张惠云等,并排演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剧目,如《钟馗》、《呼延庆打擂》等。

  山 东 梆 子

  中国戏曲剧种。又称“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约在清初,山陕梆子传入山东,受当地方言影响,逐渐演变成具有粗犷豪放风格的本地梆子。流行于菏泽、济宁、泰安、聊城、临沂等地,其中以荷泽(旧曹州府)为中心的,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汶上梆子”。它和平调、莱芜梆子、豫东调、沙河调、祥符调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血源关系。传统剧目600余部,代表性剧目有《打金枝》、《两狼山》、《骂金殿》、《宇宙锋》、《墙头记》等。唱腔高亢激昂,属板腔体。常用板式有[慢板]、[流水板]、[二八板]、[一鼓二锣]、[飞板]、[起板]、[栽板]、[二犯]、[金勾挂]、[一串铃]、[倒反拨]等。伴奏曲牌有180余种。过去全用“大本嗓”(真声)演唱,旦角尾音翻高。后来逐渐变化,多用“二本嗓”(假声)演唱。早期用的伴奏乐器是大弦(八稷月琴)、二弦(大筒短杆,两根皮弦、用弓拉奏)、三弦,后改以板胡、二胡、琵琶、笙为主。

  沪 剧

  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上海和苏南及浙江的部分地区,源于太湖流域及黄浦江地区农村的山歌,后经丰富、发展,至20世纪30、40年代大批话剧、电影艺术工作者的参与,使沪剧有了很大的变化。基本唱腔格式为板腔体结构,并辅以部分民歌小曲以及弹词等曲调,分起腔、平腔、落腔三部分。伴奏乐器有二胡、扬琴、三弦、琵琶等。沪剧擅长表现当代生活情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编演出了许多有影响的剧目,如30、40年代取材电影、话剧的《魂断蓝桥》、《雷雨》,以及50、60年代创作的《芦荡火种》、《红灯记》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著名演员有杨目英、解洪元、丁是娥等。

  豫 剧

  中国戏曲剧种。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河南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新疆、西藏等亦有豫剧剧团。来源说法不一,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形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发展而成。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琵琶、笛、笙、唢呐等。演奏曲牌分笛牌与弦牌两种。常用笛牌有[满堂花]、[紫金杯]、[凤人松]等,常用弦牌有[苦中乐]、[四合令]、[朝天子]等。唱腔属板腔体,常用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飞板]等。原有豫东调、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祥符调、沙河调四种流派,现主要流派为豫东调和豫西调。豫东调以开封、商丘为中心,发声多用假嗓,曲调高亢激越、称为“上五音”。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发声用真嗓,曲调婉转深沉,称为“下五音”。近年来两派已趋合流。传统剧目有650多部,代表性剧目有《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红娘》、《对花枪》、《大祭桩》等。现代剧以《朝阳沟》、《刘胡兰》等影响较大。

  吕 剧

  中国戏曲剧种。又称“化妆扬琴”、“琴戏”、“驴戏”、“迷戏”、“蹦蹦戏”等由说唱形式的山东(东路)琴书发展演变而来。清末,广饶具演唱东路琴书的时殿光、谭秉论,崔心悦等人,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采用民间舞蹈跑驴的形式,被称为“驴戏”。又一说是群众自认为它是街坊邻舍戏,“吕”原本为“闾”字。还有一种说法是,群众据其主要伴奏乐器坠琴演奏时捋上捋下而称为“捋戏”。1940年,定名“吕剧”。流行于广饶、博兴、惠民、张店、潍县等具市和胶东一带的城镇农村。1920年前后,由农村进入济南等城市演唱,并曾和五音戏、莱芜梆子等同台演出。传统剧目分为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借年》;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而成,如《金鞭记》、《五女兴唐》等。唱腔属板式变化体,简单朴实,明快流畅。常用曲调有“四平”、“二板”、“娃娃”、“流水”、“莲花路”等。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二胡、三弦、琵琶、唢呐等。1953年,建立山东省吕剧团。之后,山东省吕剧专业剧团发展至30多个,新疆、黑龙江、江苏等地也相继建立过吕剧演出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