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水浒传第二十二回内容概括
水浒传第二十二回内容概括
提示:

水浒传第二十二回内容概括

推荐于 2017-12-16 《水浒传》第二十二回写宋江误杀阎婆惜后,躲避官府来到柴进庄上遇见武松。武松是清河县人,因在家酒后与本处机密相争,将人打昏了,误以为打死,逃来避难已有一年有余。现在听说人原来没被打死,遂准备回乡。武松离开柴进庄上,宋江宋清兄弟一路相送,武松拜宋江为义兄,与宋江宋清作别。走到阳谷县,因为不听店小二规劝,走夜路过景阳冈,遇上大虫(老虎)。武松乘着酒后神力,竟将老虎打死。景阳冈众猎户将此事报与众大户、县里。阳谷知县赏钱一千贯,武松将钱在厅上散与众猎户。知县见武松壮勇,又厚道仁义(忠厚仁德),就让武松在县里做了个步兵都头。一句话概括就是:本回写宋江在柴进庄上留住、遇见武松,武松打死景阳冈上老虎、在阳谷县当了都头。这一回的回目是:“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本回主要写武松,写景阳冈打虎,是武松的出场戏,从此镜头开始转向武松。

水浒传第24回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

水浒传第24回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 武松见到了卖烧饼的兄长武大郎,非常高兴。两人回到家里,与大嫂潘金莲相见。潘金莲见武松英俊高大,顿生邪念,试图勾引武松,被武松怒骂一番。潘金莲反诬陷武松调戏她。武松要去东京办公务,向大哥大嫂辞行,潘金莲对武松冷嘲热讽。 武松只劝哥哥安分守己。武大郎只按武松所说行事。花花公子西门庆在楼下看见金莲,顿生色心,一天三次去找王婆牵线,王婆收了西门庆的好处去找潘金莲。郓哥到王婆家寻找西门庆的时候发现了西门庆跟潘金莲勾搭成奸的秘密,赶快告知武大郎。

请问武松有哪些故事?
提示:

请问武松有哪些故事?

《水浒传》武松的故事情节有如下: 1、结拜宋江。 武松因先前在家乡打死一个人,怕吃官司,远离家乡,投奔沧州,躲在柴进府中避祸,一住就是一年有余时间。武松离家两年,时刻挂念胞兄。 第二天,武松说得知当时被他“打死”的人只是昏迷了,没有死去。就辞别柴进、宋江,赶奔清河县寻兄。宋江不舍,与武松结义为兄弟。 2、斗杀西门庆。 武松杀了嫂子之后,就来到酒楼寻找西门庆。将嫂子的人头往西门庆脸上一掼,西门庆吓了一跳,想跳窗逃走。 武松跨步上前,与西门庆打斗起来。西门庆终不是武松的对手,只几个回合,就被武松摔到酒楼下,跌得发昏。武松跳下楼,手起刀落,取了西门庆的人头。 3、落草二龙山。 在逃亡过程中,得张青、孙二娘夫妇帮助,假扮成带发修行的“行者”。张青、孙二娘夫妇让武松去投二龙山。之后,夜走蜈蚣岭,在坟庵杀死恶道飞天蜈蚣王道人。 在路上因误会打倒了孔亮,喝醉了酒睡倒河边被孔亮捉到了庄子里拷打,却幸得当时在孔家庄的宋江消除误会。 宋江与武松离开孔家庄后,宋江要去清风山,武松还要去二龙山,二人分别武松投奔二龙山。后成为该支“义军”的三位主要头领之一,后三山打青州时归依梁山。 4、武松大闹飞云浦。 武松在孟州因遭张都监陷害,被刺配恩州。在荒僻之地飞云浦因公人受师傅蒋门神指示要害武松,武松立于桥头假意观望。 两名提刀的公人刚要从背后下手,却被武松一脚一个踢入河中。另两个公人扭头就跑,武松扭断木枷,冲过去将二人擒住。 原来,这几个人就是蒋门神的手下,此次武松受诬,完全是蒋门神与张团练勾结张都监一手策划。武松闻言大怒,将四人斩杀后,折回孟州,血溅鸳鸯楼。 5、血溅鸳鸯楼。 武松醉打蒋门神后,蒋门神暗中伙同张团练、张都监陷害武松,刺配到恩州。蒋门神又暗中派差人在飞云浦杀武松,被武松得知。 杀死差人回到城里中,张都监、张团练、蒋忠正在鸳鸯楼中饮酒作乐,武松登楼杀死这三人,蘸血在墙壁上写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你还知道武松的哪些故事?试着写一个。
提示:

你还知道武松的哪些故事?试着写一个。

武松故事还有武松杀嫂。起因:武松路过景阳岗时打死了猛虎,被阳谷知县任命为步兵都头。一日,武松在阳谷县城碰到了哥哥。武大郎非常高兴,将武松引回家中。嫂子潘金莲见武松相貌魁梧,顿生邪念,存心勾引,遭武松申斥。经过:不久,武松为知县押运财物去了东京。武松走后,潘金莲同开生药铺的本地一霸西门庆勾搭成奸,用药毒死了武大郎。结果:武松回县得知此事,向知县告状不准,盛怒之下,去酒楼杀了西门庆,又杀了潘金莲,被判罪发配孟州。武松的人物形象:1、急侠好义,刚猛不屈,敢作敢当,嫉恶如仇、正义、勇敢,恩怨分明,知恩图报(对宋江),不向恶势力低头,一身虎胆,武艺高超,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2、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是一个侠义之士,崇尚的是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生活严谨,作风正派。不贪财、不好色。体谅贫困群众之苦。反对宋江“招安”。3、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武大郎的死,不全因潘金莲和西门庆,更多是因为他自己
提示:

武大郎的死,不全因潘金莲和西门庆,更多是因为他自己

《恺叔说金瓶梅》第1期

在《金瓶梅》第5回写道,武大郎捉奸时正要揪住西门庆,没想到却被对方飞起一脚、正中心窝。

武大郎扑地往后一倒,倒地后口里吐血,面上蜡黄一片,昏死过去了。

5天后,他的娘子潘金莲强灌他喝下砒霜汤,导致武大郎就这样一命呜呼。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就是西门庆和潘金莲害死了武大郎。

然而,在我看来,西门庆和潘金莲固然罪不可恕,但真正害死武大郎的,其实是他自己。

为什么这样说呢?

武松(武大郎的弟弟)在出远门执行公务之前,就曾好言相劝哥哥。

武松说武大郎为人懦弱,自己不在家的时候,可能会有人欺负他。如果真被欺负了,不要和对方争执,等自己回来再跟他们理论。

按理来说,武松应该鼓励武大郎像一个男人那样的战斗才对啊,武大郎如果被欺负了,怎能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呢?

其实武松叫哥哥要忍也是无奈之举。

武大郎的外号是“三寸丁”,三寸相当于现在的10厘米。

这显然是夸张的说法,但也从另一侧面说明武大郎确实长得矮,可能就只有1米5左右。

正常情况下,武大郎肯定打不赢那些1米7或者1米8的人,所以武松才叫他要忍。

武大郎如果肯听弟弟的话,就不会上演后来的悲剧了。

只可惜馂哥告诉他,潘金莲和西门庆有染时,武大郎就忍不住要去捉奸,却完全没意识到2个问题:

1、自己打不过西门庆

2、西门庆是当地的一个大人物,和当时的朝中四大奸臣都有亲密的联系,要对付卖炊饼为生的武大郎简直是比吃菜还容易

没意识到这2点的武大郎,仗着自己有理,公然跑到隔壁王婆子家(捉奸的地方)挑战西门庆,结果惨遭对方一脚KO倒地。

虽说这一脚对武大郎带来的伤害很大,但还不至于会要了他的命。

而潘金莲之所以要在之后毒死武大郎,完全是因为他自己祸从口出。

武大郎被西门庆KO后,潘金莲和王婆子把他搀扶回武家,并安排在床上睡了。

狠心的潘金莲,竟然不肯给连续5天一病不起的丈夫一点汤水喝。

情急之下,武大郎威胁潘金莲说,如果她接下来还对自己不好,等武松回来一定会对付她和西门庆;如果她接下来对自己好,自己就不会跟武松提起之前发生的事情。

他这么一说,倒是提醒了潘金莲。

她赶紧去找西门庆和王婆子商量,最终在王婆子的怂恿下,用砒霜汤毒死了武大郎。

在我看来,如果武大郎没有威胁潘金莲说,武松回来后可能会对付她和西门庆,潘金莲也不至于要谋杀亲夫。

毕竟她再狠毒,也不想成为一个杀人犯。

然而武大郎那番具有威胁性质的话,把潘金莲逼上了绝路。

如果她不杀掉武大郎,日后武大郎还是有可能会告诉武松之前的事情,这样自己和西门庆都难以自保。毕竟武松能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老虎,打死自己和西门庆简直比捏死两只蚂蚁还容易。

所以,为了免除后患,潘金莲唯有杀掉武大郎。

在我看来,如果武大郎当时不说那些威胁潘金莲的话,而是放低姿态去求她念在夫妻一场,赏自己几口汤水喝,潘金莲应该不会拒绝。

毕竟武大郎之所以会病倒在床,是因为潘金莲。

潘金莲在武大郎捉奸的前一晚,已经意识到自己前一段时间天天和西门庆偷情是无礼的。

出于内疚,她那天晚上一改往日百般痛骂武大郎的态度,变得前所未有的温情。

由此看来,武大郎病倒在床时,如果能低声下气去求一求潘金莲赏几口汤水喝,对方应该会答应的。

如果武大郎没说那些带有威胁性质的话,自己完全有机会熬到武松回来,再收拾潘金莲和西门庆。

只可惜武大郎缺乏谋略智慧,最终导致自己上演悲剧。

可以说,武大郎之所以上演悲剧,不只是因为西门庆和潘金莲,更多是因为他自己。

通过武大郎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 做人不能太过于以硬碰硬。自己处于下风时,要先忍字当头,之后再找机会反击 。”

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暂时的忍让,是为了之后的取胜,为了日后强大后的无需再忍;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为了能拥有更广阔的天空。

当你能“忍人所不能忍”,你一定可以成为人上人!

对于造成武大郎悲剧的原因,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动。

西门庆与潘金莲为何一定要杀了武大郎?
提示:

西门庆与潘金莲为何一定要杀了武大郎?

了解《水浒传》的读者朋友可能都知道,梁山好汉武松的嫂子潘金莲劈腿,和西门庆私通,被武大郎发现,于是二人合伙毒死武松的哥哥武大郎,后来二人也得到了报应,被武松给杀死。但是根据宋朝法律,西门庆和潘金莲真的有必要把武大郎给杀死吗?

在我国法律史上,宋朝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它并没有像明朝一样的法典名称,所以说宋朝法律就有些行为准则的意思。宋朝的法律是依照唐律进行编撰的,沿用后周的名称叫做《宋刑统》,其内容和唐律也大同小异,只是在细节上修修改改而已,例如:唐律卫禁律宫门等冒名守卫条,删去若朱雀等门。因为朱雀门是唐代长安皇城的宫门,北宋汴京城没有朱雀门,于是就删去了。此外,还由于避讳改动了一些文字,如为了避宋翼祖赵敬之讳,改大不敬为大不恭等。只得说,编撰这部法律的人太懒了,但是他们根据时势为《宋刑统》做出的一些增添还是值得首肯的。

《宋刑统》新增的规定奸从夫捕。什么意思呢?即妻子出轨,被丈夫捉奸,要不要告官,以丈夫的意见为准。这一立法是对婚姻家庭与妻子权利的保护,使女性得以避免受外人诬告。我们换成现代的说法就比较容易弄明白了:宋朝法律认为通奸案是属于亲不告,官不理的民事诉讼案,如果丈夫可以容忍自己戴绿帽子,衙门就不必多管闲事了。这和现代法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按照奸从夫捕的立法,潘金莲与西门庆的私通,只有武大郎才可以告官,但是武大郎为了昔日情分,没有去告官,所以说潘金莲和西门庆完全没有必要杀他。

假如武大郎去告官的话,潘金莲和西门庆该如何处置呢?中国古代的法律史上,《秦律》是比较严苛的,关于出轨这一行为,秦律规定已经发现,允许杀死奸夫 *** 。到了唐代,关于这一方面松了一些,《唐律》规定,和奸者,男女各徒一年半。有夫者二年。即通奸的男女双方,各判一年半的有期徒刑;如果当事女性有丈夫,则加半年刑期。

与某些国家现行法律对通奸罪的处罚差不多。到了宋代,判决更加人性化,太祖当初制定《宋刑统》的时候,对于被判处流放的人,考虑百姓远徙之苦,于是制定了《折杖法》,就是用脊杖或臀杖代替流刑、徒刑、杖刑、笞刑的办法。宋建隆四年颁行折杖法,意在笼络人心,改变五代以来刑罚严苛的弊端。折杖法规定:除死刑外,其他笞、杖、徒、流四刑均折换成臀杖或脊杖。具体的折换办法是:笞杖刑一律折换成臀杖,杖后释放;徒刑折换成脊杖,杖后释放;流刑折换成脊杖,杖后就地配役一年。其中加役流则脊杖二十,就地配役三年。折杖法使流罪得免远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减决数。由此可见,即使武大郎告官,当官的也比较清廉,潘金莲和西门庆也只不过是脊杖十五下就地释放而已,如果他们再使使银子,买通行刑人,让他们打轻一点,则完全不伤分毫。根本没有必要害武大郎的性命。

中国古代社会大都是男权主义的社会,但是男权主义社会并不代表女子一点权利都没有,很多时候,婚姻关系的双方还是以接近平等的关系对待的,至少宋朝就是这样。在宋代,女子有提起离婚诉讼的权力。虽然法律规定女子提起离婚诉讼是在一些特殊情况才能实现,比如家暴、多年未归和男子出轨。武大郎不符合上述任何一个条件,看起来潘金莲提起离婚诉讼绝无可能。但是,《宋刑统》则删去部曲、客女、奴婢字样,这说明时部曲,奴婢等已不能出卖,反映了部曲、客女、奴婢身份地位的提高。

潘金莲是清河县里一个姓张大户人家的婢女,娘家姓潘,小名唤做金莲,二十余岁,颇有些姿色。因为张老爷要缠她,潘金莲去告诉张夫人,意思是不肯依从。没想到张夫人吃醋百般虐待潘金莲,张老爷也被骂个狗血喷头。老张以此记恨于心,就算倒陪些嫁妆,不要武大郎一文钱,白白地把她嫁给武大郎。潘金莲在嫁人前属于地位较低的奴婢,在学者李敖的《历史与人像》中关于宋代婚姻的阐述中,以媵妾客女及婢妓为妻,在法理上,为婚姻无效。,并且还有择配不当,引起单方面不满的,可以提起离婚诉讼。这些可以在袁采的《袁氏世范》中找到端倪。

由此可见,潘金莲想要单方面离婚,宋朝的法律是不反对的,但她还是联合西门庆把武大郎给毒死了,简直是丧心病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