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振兴中华的意思?
振兴中华的意思?
提示:

振兴中华的意思?

振兴中华的意思为:指奋发图强,使祖国更加繁荣强大。读音: [ zhèn xīng zhōng huá ] 一、振拼音: zhèn 释义: 1.摇动;挥动:~翅。~笔疾书。 2.振动:共~。谐~。~幅。 3.奋起;振作:~奋。~起精神来。听说比赛开始,观众精神一~。 4.姓。 二、兴拼音: xīng 、 xìng 释义: [ xīng ] 1.兴盛;流行:复~。新~。现在已经不~这种式样了。 2.使盛行:大~调查研究之风。 3.开始;发动;创立:~办。~工。~利除弊。百废俱~。 4.起;起来:晨~(早晨起来)。夙~夜寐。 5.准许(多用于否定式):说话要有根据,不~胡说。 6.或许:明天他也~来,也~不来。 7.姓。 [ xìng ] 兴致;兴趣:豪~。助~。败~。雅~。游~。 三、中拼音: zhōng 、zhòng 释义: [ zhōng ] 1.方位词。跟四周的距离相等;中心:~央。华~。居~。 2.指中国:~文。古今~外。 3.方位词。范围内;内部:家~。水~。山~。心~。队伍~。 4.位置在两端之间的:~指。~锋。~年。~秋。~途。 5.等级在两端之间的:~农。~学。~型。~等。 6.不偏不倚:~庸。适~。 7.中人:作~。 8.适于;合于:~用。~看。~听。 9.成;行;好:~不~?。这办法~。饭这就~了。 10.姓。 [ zhòng ] 1.正对上;恰好合上:~选。猜~了。三枪都打~了目标。 2.受到;遭受:~毒。~暑。胳膊上~了一枪。 四、华拼音: huá 、 huā 、 huà 释义: [ huá ] 1.美丽而有光彩的:~丽。~艳。~彩。~贵。~章。~表(亦称“桓表”)。~盖。 2.精英:精~。含英咀(jǔ)~。 3.开花:~而不实。春~秋实。 4.繁盛:繁~。荣~富贵。 5.奢侈:浮~。奢~。 6.指中国或汉族:~夏。中~。~裔。~胄(a.华夏的后裔;b.贵族的后裔)。~工。 7.敬辞,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翰(称人书信)。~诞(称人生日)。~居(称人住宅)。 8.头发花白:~发(fà)。~颠(指年老)。 9.指时光:年~。韶~。 [ huā ] 古同“花”,花朵。 [ huà ] 1.〔~山〕山名,在中国陕西省。 2.姓。 扩展资料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振奋[zhèn fèn] (精神)振作奋发:人人~,个个当先。 2.振动[zhèn dòng] 指机械振动。物体沿直线或曲线并经过其平衡位置所作的往复运动。如钟摆、弦线、音叉等的运动。 3.谐振[xié zhèn] 无线电接收机中调谐回路的振荡频率与无线电发射台的振荡频率相同时,接收机就可以收到发射台的无线电波,这种现象叫做谐振。 4.振拔[zhèn bá] 从陷入的境地中摆脱出来,振奋自立:及早~。不自~。 5.共振[gòng zhèn] 也叫谐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其中一个发生振动时,另一个被引起振动,这种现象叫做共振。在声学中也叫共鸣。 6.振幅[zhèn fú] 也叫波幅。在振动过程中振动的物理量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值。如振动弹簧的最大伸长、交变电流的最大电流强度等。

振兴中华是什么意思
提示:

振兴中华是什么意思

振兴中华的意思是奋发图强,使祖国更加繁荣强大。振兴中华出自于孙中山的《兴中会章程》,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 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在建立兴中会时提出的挽救国家危亡的口号,广大中华儿女团结在这一激动人心的口号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进步事业前赴后继。时至今日,这一口号仍然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扩展资料孙中山在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同时,阐述了如何“振兴中华”的问题,详细如下: 1、要“振兴中华”,就必须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扶大厦之将倾”,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2、要“振兴中华”,就必须进行反清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使中国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3、要“振兴中华”,就必须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政治革命,“创立合众政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振兴中华

中华不振的振兴是什么意思
提示:

中华不振的振兴是什么意思

是振兴,这是四年级上册书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词语。 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敢怒不敢言。"中华不振”是因为中国当时只是关起国门发展,发展的很慢。而且对于日本只是防守,没有一丝进攻意识。 课文描写了: 第一件事:12岁的周恩来离开家乡刚来到沈阳,就听到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使得他感到疑惑不解。 第二件事:少年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但是围观的中国人却怒不敢言,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话的含义。 第三件事: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志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立志振兴中华。 扩展资料周恩来于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在这里渡过了少年时代的高小读书生活。12岁的周恩来是随伯父周贻庚的工作调动来到东北,先在铁岭银冈书院学习半年后转入沈阳“奉天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的。周恩来在这里经历了辛亥革命,接触了进步教师,阅读了进步书报,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影响,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学习成绩优异,各门功课都好,尤以作文、书法和英文最为突出。1912年10月写了一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感言》,被选为甲等作文,收录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后来上海进步书局在搜集全国模范作文时,又将此文选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中。 周恩来当时热爱祖国,痛恨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曾三次利用暑假徒步到沈阳城南魏家楼子,请何殿甲老先生领他们登烟龙山,讲述当年日俄战争时百姓惨遭浩劫情景。这时的周恩来就已成为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了。 1913年 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同年8月16日入天津南开学校学习,在给同学的临别赠言中写到:“同心协心,万里前程指日登”,表达了周恩来为改造中国而奋发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