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三皈五戒是什么意思
三皈五戒是什么意思
提示:

三皈五戒是什么意思

三皈五戒是佛陀所制的戒律。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皈向、依是依靠。但凡是信仰佛教,受了三皈依法,才算是一个真正皈依佛教的信徒,是佛门的三宝弟子。 佛教的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的受戒条。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出家为不淫戒),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而杀盗淫妄四条属于性戒。酒是属于遮戒。 这五戒并不仅是在家人应遵守的戒,而是一般佛教信徒应守之道德,不过后来却把这五戒、与出家的戒律对比,而认为它是在家的佛教徒之戒。 皈字的详细解释: (1)明明白白地回归。 皈近溪桥东复东,蓼花近路舞西风。——宋·杨万里《晚饭再度西桥》 (2)又如:皈投(归依投靠)。 (3)归向;依附。如:皈投(归顺;投靠);皈诚(归附;诚心归依);皈依佛法(身心归附佛教;亦称皈依释教);皈心(诚心归向)。

三皈五戒是什么
提示:

三皈五戒是什么

佛陀所制的戒律。根据查询百度百科显示:三皈五戒是佛陀所制的戒律。为了教导弟子如律受持,是约束心身,断恶行善的灵丹妙药。戒规虽对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四众弟子制定的,其实对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二众弟子,同样是应该遵守的。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皈向、依是依靠。但凡是信仰佛教,受了三皈依法,才算是一个真正皈依佛教的信徒,是佛门的三宝弟子。佛教的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的受戒条。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出家为不淫戒)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三皈五戒
提示:

三皈五戒

在中国首次的传戒,是曹魏嘉平中期,由来自中印度的昙柯迦罗尊者所进行。他见着我国当时的僧众,只是剃除须发,身穿缦衣,而没有律法的行持,深以为虑,誓弘律法。但因种种障碍,徒劳二十一年。在魏少帝二年,才能达成心愿,并亲自译出《僧祇戒本》一卷,以作课本。创立以十大僧人传戒本之先例,此为我国授受戒法之始。

佛陀所制的戒律,是为了教导弟子如律受持,是约束心身,断恶行善的妙药。戒规是对出家的四众弟子制定的,其实在家的二众弟子,同样是应该遵守的。但在受戒之前,一定要先受三皈法,就是皈依三宝,为佛众弟子,积累善根,走向佛道。皈依后进一步受持五戒,为入道的根本行门,有了五戒,打下成佛初步的基础。

三皈                                                                      皈是皈向。依是依靠。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凡信仰佛教者,当佛弟子,受了三皈依法,才算 是一个真正皈依佛教的信徒,才可称佛门的三宝弟子,在今后的修行道路上以佛法僧三宝为师。佛,是天中之王,圣中之圣,三界导师。法,是经律论三藏,戒定慧三学法,能令众生,转凡成圣。僧,是如法修持,以戒为师,弘宗演教。

五戒                                                                      佛教的五戒,是在家的二众弟子的受戒条。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杀,盗,淫,妄四条戒法称为性戒,以其本性是恶的缘故。五是酒戒,酒本无善恶,但它却能让人乱性,心神糊涂,就会做出种种不合理的事情,故称为遮恶。

这五戒是所有的佛教信徒都应守之道德。都要严格受持,清净勿犯,主要原因是这五条如果修行人不加制止,不加断除,任意去做,那么一定依因感果,一生又一生,一劫又一劫的难有超生离苦之路。

我们在这世界上发心修行,助道缘少,障道缘多。难进易退,时上时下。就如同水稻被风一吹,或东或西,随风所转。入佛门者,应该永远不忘,自己最初所发的不退的一念菩提心,才能持久修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