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有几个方面军
四个。分别为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 1、红一方面军。1930年8月24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组成红一方面军(也称中央红军)。 2、红二方面军。原为红二、六军团,1935年接中央命令编为红二方面军,后来和四方面军会师后编成中还包括九军团和三十三军一部整编为三十二军(和四方面军的九军区分)。总指挥贺龙,副总指挥萧克,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政治委员关向应。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到达甘孜与四方面军会师,奉命组成红二方面军,并将原属一方面军的三十二军(三十二军就是原一方面军的九军团)编入。 3、红三方面军。1930年1月,中央军事部召开会议,决定统一全国红军的番号和编制,将几支较大的红军编为一至八军。4月15日,中央军委决定将红军按地域组成三个军团。 5月间,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对该计划作了调整,决定组成四个军团,即三、四军为第一军团,二、六军为第二军团,五、八军为第三军团,十一、十二军为第四军团。 4、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黄麻起义后成立的红七军,黄麻起义失败后余部以后发展成红11军31师。加上在六霍起义和商南起义中诞生的红32师和红33师改编成红1军。 1930中红15军与红1军合并成红四军,军长为邝继勋,政委曾中生,参谋长徐向前。1931年11月,以红4军和红25军正式成立红4方面军。四方面军总指挥为徐向前,政委为陈昌浩,政治部主任为刘士奇。 扩展资料:概述: 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五、七、八、九军团(长征前)。 红二方面军:第二、六军团,第三十二军(原九军团)。(二、四方面军会师时) 红四方面军:第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军。(一、四方面军会师前) 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时,包括第四、二十五军,后四军转移开辟川陕苏区,二十五军留在鄂豫皖,后来长征至陕北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组编为红十五军团。 红军团长征前,红七军团首先转移至闽浙赣根据地,与当地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由方志敏领导。 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 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根据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决定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分别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成立。 下辖四个支队:第一支队,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第三支队,张云逸兼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新四军随即开赴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工农红兵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是从哪里开始长征的?
红军长征起点是江西瑞金。 红军长征终点是陕西吴起、甘肃会宁。 各路红军长征路线: 1、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2、红二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22日,历时12个月零5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3、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藏、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 扩展资料 长征历史背景: 1、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2、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3、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红军长征中,方面军、军团什么关系?
红军长征中,不仅有著名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将台堡(今属宁夏)的会师,还有红二、六军团在贵州木黄的会师,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十军在江西重溪的会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的会师,红二十五军与陕甘红军在陕西永坪的会师,陕甘支队与红十五军团在陕西甘泉的会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的会师。红军长征中共有8次会师。
红二、六军团在木黄会师
1934年9月20日,中革军委指示红六军团“由现地域经青江、青溪、思县到达省溪、铜仁、江口地域,然后设法与二军团首长取得联络”。10月4日,中革军委再次电告红六军团“二军团已占印江”,应“迅向江口前进”,向红二军团靠拢。
按照中革军委指示,红六军团向江口前进。10月上旬,红六军团在甘溪陷入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第五十一团各一部,在军团参谋长李达率领下,经过9天9夜的艰苦转战,冲破重围,15日,首先到达黔东根据地之沿河地区,与红三军(红二军团)一部会合。李达向贺龙等红三军领导人详细汇报了红六军团的情况与危险处境后,贺龙等领导对红六军团十分关切,不顾湘西敌军陈渠珍部及黔军的拦阻,于10月16日亲率红三军主力和李达所部兼程南下,迎接红六军团。
甘溪战斗后,与主力失去联络的红六军团第五十团,由于退路被切断,无法寻找主力部队。当五十团走到苗山半腰时,忽然听到山上传来了“哒得得得……”的号音,仔细一听,原来是第四十九团在调号问话。部队一下欢腾了。他们互相拥抱着、谈论着,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这下可好啦,总算找到你们了!”部队越来越多,欢呼声、口号声震撼了山谷,战士们手舞足蹈。
10月23日,红六军团主力到达黔东印江县木黄。24日,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主力及李达所率红六军团一部从芙蓉坝、锅厂到达木黄,两军胜利会师。
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十军在重溪会师
1934年7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中心区域开始全面进攻。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为了摆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减轻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压力,决定以红七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北上闽浙皖赣边地区,发展游击战争,以“吸引蒋敌将其兵力从中央苏区调回一部到其后方去”,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同时规定红七军团的行动计划为:第一步,由瑞金出发,到福建闽江地域,第二步到浙江省兰溪地域,第三步在浙江、皖南创建根据地。
在福建连城地区活动的红七军团于7月初调回瑞金,进行短期整训,并突击补充了2000多名新战士。到瑞金后,中共中央还在印刷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赶印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中国能不能抗日?》及《拥护红军北上抗日运动口号》等宣传材料,共160万份,供红七军团北上沿途宣传和散发。
7月6日晚,以红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6000余人,在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的率领下,从瑞金出发东进,经过长汀、连城、永安,进入闽中地区。
抗日先遣队先后转战于闽、浙、皖、赣4省几十个县,一度震动了福州、杭州、徽州等地,行程3200多里,连续行军作战,深入敌人腹心,击退了敌人无数次的截击、追击和“围剿”。
10月15日、21日,中革军委两次电示北上抗日先遣队转移到闽浙赣苏区整顿补充。遵照中革军委命令,北上抗日先遣队经浮梁、德兴间的山地,通过敌人两道封锁线,进入闽浙赣苏区,并于11月初在江西葛源以北重溪同红十军会合。
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1935年6月8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布指示:我军基本任务是用一切努力不顾一切困难取得与四方面军直接会合。当日,中央红军占领芦山,接着翻越了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向懋功前进。
6月10日1时,野战军司令部命令红一军团二师继续前进,赶于12日攻占懋功。11日,《红星》报第20期发表《同四方面军会合去!》的文章。
6月12日12时,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在夹金山、达维之间与红四方面军第九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四团胜利会师。指战员握手拥抱,欢呼跳跃,一个个激动得热泪盈眶。红四方面军转交了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给中央的信。
6月15日,《红星》报第21期发表了《向全野战军介绍一下红四方面军》一文和社论《伟大的会合》。社论说: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合“是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件,是决定中国苏维埃运动今后发展的事件”,“是五次战役以来最大的胜利”,“是中国苏维埃运动新的大开展的基点”。这一天,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及红四方面军全体指战员致电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政委、中央红军全体指战员,说:“懋功会合的捷电传来,全军欢跃。”
6月18日,中共中央由达维出发,抵达懋功。懋功有藏、回、汉三个民族居住,东南有夹金山,南有蛇皮梁子,东北有牛头巴朗山、红桥山,北有梦笔山,均属岷山山脉。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在县城的天主教堂召开了干部大会,并在城隍庙举行了庆祝会师的联欢会。
红二十五军与陕甘红军在永坪会师
1935年9月初,红二十五军进入陕甘根据地。7日,到达保安县的豹子川。由于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在甘肃泾县四坡村战斗中不幸牺牲,中共鄂豫陕省委决定徐海东任军长,程子华任政委、代理鄂豫陕省委书记。9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西永宁山,同中共陕甘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1935年9月15日清晨,雾特别大,相隔10来米远就看不见人。但是,陕西延川县永坪镇附近的红军和老乡,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涌到永坪镇的河道上,欢迎经过长途跋涉,战胜无数艰险困难,胜利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
庄头上出现了一杆迎风招展的红旗,后面是黑压压看不到头的队伍。河道里立即响起了锣鼓声、歌声和口号声。正在田里干活的老乡们,听到锣鼓响,也扛着锄头赶来了。
徐海东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身材高大结实,穿着一身青色军装。八角形的军帽上,钉着一颗红五星。他一边走,一边挥手向欢迎的人群问好。紧跟在后面的是骑兵警卫排,再后面的是手枪团。欢迎的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称赞着。
9月16日,刘志丹率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到达永坪镇,三个军胜利会师。
9月17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和西北工委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陕甘晋省委。
9月18日,在永坪镇举行盛大的军民联欢大会,庆祝胜利会师和纪念“九•一八事变”4周年。会后,各地掀起了参军热潮,红十五军团发展到7000余人。不久,红十五军团在劳山战役中消灭敌人一一○师,使陕北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陕甘支队与红十五军团在甘泉会师
1935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通渭县榜罗镇,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此召开会议,正式确定落脚陕北,保卫和扩大根据地。会后,陕甘支队越过六盘山,于10月19日进抵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今吴旗)。10月21日,陕甘支队在吴起镇附近将尾追之敌骑兵2000余人击溃。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会议,指出历时一年的长途行军已经结束,今后的战略任务是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陕、甘、晋三省是发展的主要区域。会后,派出先遣队寻找陕北红军和刘志丹。
10月底,党中央派人给红十五军团送去了陕甘支队全体指战员《告红二十五、二十六军全体指战员书》,表达了对红二十五、二十六军的热情慰问、鼓励和对胜利会师的祝贺。《告指战员书》指出:“我们久已听到了红二十六军同志们在陕甘边长期斗争的历史,红二十五军同志们在鄂豫皖英勇斗争和在河南……陕西、甘肃的远征,听到群众对你们优良纪律和英勇斗争的称赞。”“我们的会合是中华苏维埃运动的一个伟大胜利,是西北革命运动大开展的号炮!”它将为开展西北苏维埃运动大局面、赤化全中国打下巩固的基础。红十五军团指战员听了《告指战员书》无不欢欣鼓舞,群情振奋。军团长徐海东高兴地说:“毛主席快到了,再打上一仗,作为见面礼!”
11月2日,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先头团进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驻地甘泉县下寺湾。11月3日在富县以北地区召开欢迎中央红军到陕北大会。同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西北军委宣布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
11月21日,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对进至直罗镇的国民党军第一○九师发起进攻。24日攻占直罗镇。直罗镇战役的胜利,打破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巩固了陕甘苏区,为党中央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红一方面军下辖几个军团?各军团的军团长分别是谁?
下辖第1军团和第3军团,军团长分别是朱德和彭德怀。具体情况如下:第1军团总指挥部由方面军总指挥部兼,辖:第3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蔡会文;第4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第12军,代军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谭震林;第20军,军长曾炳春,政治委员刘士奇;第22军,军长陈毅,政治委员邱达三。第3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邓萍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辖:第5军,军长邓萍兼,政治委员张纯清;第8军,军长何长工,政治委员袁国平兼;第16军,军长孔荷宠,政治委员李楚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