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布拉格之恋的幕后制作
布拉格之恋的幕后制作
提示:

布拉格之恋的幕后制作

本片被评为1988年美国十佳影片之一, 获戛纳电影奖。在表现“性”的题材方面,欧洲影片往往比好莱坞更少约束。从欧洲的艺术片中,观众既能在精神上受到启迪,又能得到感官刺激,本片即是这样一部模仿欧洲电影风格的作品。由于影片风格酷似欧洲的艺术电影,以至于很多人误认为菲力普·考夫曼是一位欧洲导演。本片被评为1988年美国十佳影片之一,获戛纳电影奖。本片的导演菲利普考夫曼很擅长从小说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电影主题出来,在他以前的作品《情迷六月花》里展现出的是爱与欲,《鹅毛笔》则是灵与肉,都是原著小说中的最为重要的核心。而考夫曼的这部《布拉格之恋》最主要青表达的是生命中的轻与重,与小说中深厚与凝重的阐述方式不同,考夫曼简单到单纯地用托马斯与特蕾莎之间长久而如战争的爱情,告诉我们这个哲学问题的答案。整个故事发生在三个环境下:布拉格、日内瓦和一个宁静的村庄。三个环境的三种色调营造了三种不同的气氛,布拉格阴暗紧张加上时常压抑的气氛,给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爱情带来了一些慌张感。在苏军入侵布拉格之后的一段描写反抗人民的片段中,托马斯和特丽莎奔走在慌乱人群中间,让观众感觉到另一种抑郁。在布拉格,一切都很压抑,而阳光灿烂的日内瓦又是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托马斯逃离了祖国找到了自由,然而失落感又重新回到了特丽莎的身上,在这里她更加迷失自物,她宁愿回到压抑的布拉格,回归自己熟悉的生活。最终他们去到一个宁静的村庄,并在此找到了和谐爱情。改编自名著的电影一向处境艰难,有了原著的珠玉在前,人们的要求就很苛刻,而且文字和影像究竟有很大的差别,摆脱原著来单独地看待影片或许才比较公平。所以如果不去联想昆德拉所谓的“生命之轻”,撇开小说中的哲学探讨,用轻松的态度去看《布拉格之恋》,这的确是一部相当优秀的影片。 演员瑞典演员莉娜·奥林曾参加过伯格曼的影片《排练之后》的演出,在本片中,莉娜·奥林饰演拼命追求独立性的萨比娜,她的表演颇富戏剧性。当年23岁的法国著名女星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片中特丽莎,她是考夫曼从上百位候选者中挑选出来的。对于丹尼尔·刘易斯来说,本片是他表演生涯中值得纪念的一部,虽然当时他已因出演《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和《美丽洗衣店》等英国电影而在影坛崭露头角,本片使他打入了好莱坞,从而拓宽了他演艺事业的空间。 原著故事改编自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LE INSOUTENABLE LEGERETE DE LETRE,《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  昆德拉问题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是塞万提斯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而每个关键词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侧面。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  本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机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陆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朱莉亚比诺什电影
提示:

朱莉亚比诺什电影

茱莉亚比诺什的电影有《布拉格之恋》、《蓝白红三部曲之蓝》、《浓情巧克力》、《真相》、《地心营救》等。 1、《布拉格之恋》,该片改编自米兰·昆德拉编著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讲述了风流成性的脑外科医生托马斯和女招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 2、《蓝白红三部曲之蓝》该片讲述了朱莉在失去丈夫和孩子后痛不欲生,直到遇见丈夫生前的好友奥利弗后,她的人生才开始慢慢发生转变的故事。 3、《浓情巧克力》讲述了薇安带着她6岁的小女儿在一个冬天来到了法国某个小镇。薇安在小镇教堂的街对面开了一家风味独特的巧克力店,该镇镇长以及神父等用各种方法阻止居民光顾薇安的小店,并企图把她永远赶出小镇。英俊的吉普塞流浪汉洛克斯充当了薇安护花使者,带着她和其他向往新生活方式的居民们向旧势力发起了挑战。 4、《真相》,该片讲述了母亲法比安出版了回忆录,她和女儿卢米尔就回忆录里的内容起了冲突,包括她们长久以来对彼此的怨恨的故事。 5、《地心营救》,该片改编自真实矿难事件,讲述了2010年智利33个矿工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困地心深处的故事。

朱丽叶比诺什演过哪部电影?
提示:

朱丽叶比诺什演过哪部电影?

朱丽叶-比诺什于1964年3月9日出生于法国巴黎。她的母亲是个演员,父亲是个雕刻家。良好的家庭教育奠定了小比诺什的艺术基础。从8岁起,她就在学校里演出戏剧节目,中学时代又演过莫里哀的话剧。后来由于父母离异,比诺什来到巴黎。为了生活,她当过出纳员、售货员。一次偶然的机会,素有法国影界“伯乐”之称的贝纳阿尔德被比诺什的娇美所迷住,随后便把她引入了电影圈。
  
    1988年她因出演影片《布拉格之春》(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第一次受到国际电影界的关注,时年23岁。芝加哥“太阳时代”的著名电影评论员罗杰-埃伯特在他有关电影电视回顾的专著中这样评价朱丽叶-比诺什:她的“美丽和清纯就像清新的空气一
  样透明。”1992年朱丽叶完成了路易斯-马勒的影片《Fatale》后,她的清纯似乎一去不复返了。影片放映后,比诺什说:“马勒正试图改变我的形象,他认为角色需要更多的久经世故的成份。”一年后,在1993年的《Bleu》一片中,比诺什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角色,这次埃伯特说:“比诺什有一张适合这个角色的脸庞,因为她能让人相信,她是个既有思想又有感情的人,她不需要做任何事就能充分地表达这些。”拍摄完这部影片,她稍作调整,1994年,比诺什做了一位母亲。
  
    此后,她再次出山,在法国电影制作史上一部最为昂贵的影片(耗资达3500万美元)《Hussard sur let toit, Le》中担任女主角。“纽约时代”电影评论员斯蒂芬-霍尔登写道:“比诺什在这部影片中传达了一种炽热精神情感,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神秘且魅力四射的女性。”旧金山“主考官”杂志电影评论员巴巴拉-舒尔加瑟甚至对比诺什的喜爱程度超过了电影本身及片中的男主角奥立佛-马西尼斯,他认为比诺什的眼睛“晶莹闪亮,性感的嘴唇使她的面容生动无比。”
  
    在饰演了一些小角色后, 1981年,比诺什参加了影片《生活中最美好的》演出并开始在影坛崭露头角。 1985年她又参加了《你好,玛丽》、《家庭生活》、《别了,布莱欧》等影片,扮演了多位不同性格的女主角,尤其在《别了,布莱欧》中,她全身心地投入角色之中,使人看到了她对电影艺术的忘我追求。1985年,比诺什又挑起了《约会》一片的大梁,凭其出色的的表演荣获了法国电影界为奖励青年女演员而设的罗密·施奈德奖。1986年,她又出演了英语片《卑贱的血统》(《Bad Blood》),她那纯真清新的演技再次征服观众,获得了87年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
  
    进入90年代,名声大噪的比诺什于92年在影片《烈火情人》(《Damage》)中饰演了神秘的女主人公安娜,与奥斯卡奖得主杰瑞米· 艾恩斯大演对手戏。 接着,她又在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享誉影坛的《蓝》(《 Blue》)、《白》(《White》)、《红》(《Red》)三部曲中主演了第一部《蓝》,塑造了失去了丈夫再度寻找精神归宿的朱莉形象,真实感人。比诺什也因此而荣获了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最佳女主角奖。
  
    比诺什常自信地用“我可以演得更好些”来鼓励自己,为了摘取凯撒影后的桂冠,她仍在不断地攀登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