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科夫反击战:德军的反击续命之战
哈尔科夫反击战:德军的反击续命之战1943年2月,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保卢斯,带领着残余的德国第六集团军,向苏军投降了。冰天雪地中的近十万战俘为保卢斯换来了“元帅”级别的战俘待遇,这位参谋出身的第三帝国元帅倒在了他自己起草的“巴巴罗萨”计划中。 就在不到一个月之前,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还在拼死拯救他们,只是由于戈林空军的运输问题,以及保卢斯个人的犹豫,才最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对于保卢斯来说,战争已经结束了,而对于苏德两国而言,他们依旧自认为自己走在通往胜利的道路上。斯大林认为德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尽管红军在半年以来,顶着暴风大雪,已经将战线推进四百至六百公里,后勤补给也已非常紧张,但这并没有成为红军延缓反击步伐的理由。 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戈利科夫指挥近三十万军队,凭借着第六集团军留下的战线缺口,直逼乌克兰,并且最终拿下哈尔科夫。 一向“视土地为生命”的希特勒对于哈尔科夫的失守大发雷霆,此时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成为了必须要解决这一困境的唯一人选。面对着老战友保卢斯留下的残局,参谋出身的曼施坦因没有惊慌失措,相反,他成为当时德军内部最为清醒的人,只是他终究没有全权指挥的能力。 很快,在2月17日,希特勒突然出现在曼施坦因的司令部,命令曼施坦因必须夺回哈尔科夫。面对着提拔自己的元首,曼施坦因绘声绘色地向希特勒汇报了他的作战计划,暂时不理会哈尔科夫,使其形成一个突出部,在其侧翼进行攻击,这个想法像极了红军对付保卢斯的计划,极其喜欢冒险的希特勒痛快接受了曼施坦因的计划。 仅仅两天以后,苏军西南方面军占领了曼施坦因的司令部扎波罗热,这更加让斯大林坚信德军将会撤退到第聂伯河以西,面对将会收复乌克兰的战果,苏军不顾补给的缺失一路向前推进。在确定苏军已经没法得到空军支援以后。 曼施坦因对于反击作战已经成竹在胸,他命令德军党卫队装甲军的“德军”装甲步兵师和“骷髅”装甲步兵师,对苏军薄弱的侧翼发动了出其不意的猛烈打击,同时德国空军对缺乏空中支援的苏军阵地狂轰滥炸,苏军的T-34坦克更是在“虎”式坦克的攻击下无法还手,损失巨大。 1943年3月初,希特勒亲自视察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将士,拉开了全面反击哈尔科夫的序幕,并最终取得胜利.整个战役苏军损失十万余人,德军付出了三万人的代价,曼施坦因也凭借这场战争的胜利,再次受到希特勒的嘉奖,并成为他伟大统帅生涯的最好佐证。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也成为德军在东线最后的进攻胜利,之后企图进攻的德军和防御的苏军都处于了疲惫状态,从一定程度上大大延续了第三帝国的寿命,由于之后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的失利,没有把哈尔科夫的战略优势延续下去,但是不可否认,哈尔科夫反击战不失为军事史上的杰作。
哈尔科夫反击战:德军的反击续命之战
哈尔科夫反击战:德军的反击续命之战 1943年2月,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保卢斯,带领着残余的德国第六集团军,向苏军投降了。冰天雪地中的近十万战俘为保卢斯换来了“元帅”级别的战俘待遇,这位参谋出身的第三帝国元帅倒在了他自己起草的“巴巴罗萨”计划中。 就在不到一个月之前,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还在拼死拯救他们,只是由于戈林空军的运输问题,以及保卢斯个人的犹豫,才最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对于保卢斯来说,战争已经结束了,而对于苏德两国而言,他们依旧自认为自己走在通往胜利的道路上。 斯大林认为德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尽管红军在半年以来,顶着暴风大雪,已经将战线推进四百至六百公里,后勤补给也已非常紧张,但这并没有成为红军延缓反击步伐的理由。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戈利科夫指挥近三十万军队,凭借着第六集团军留下的战线缺口,直逼乌克兰,并且最终拿下哈尔科夫。 一向“视土地为生命”的希特勒对于哈尔科夫的失守大发雷霆,此时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成为了必须要解决这一困境的唯一人选。面对着老战友保卢斯留下的残局,参谋出身的曼施坦因没有惊慌失措,相反,他成为德军内部最为清醒的人,只是他终究没有全权指挥的能力。 很快,在19432月17日,希特勒突然出现在曼施坦因的司令部,命令曼施坦因必须夺回哈尔科夫。面对着提拔自己的元首,曼施坦因绘声绘色地向希特勒汇报了他的作战计划,暂时不理会哈尔科夫,使其形成一个突出部,在其侧翼进行攻击,这个想法像极了红军对付保卢斯的计划,极其喜欢冒险的希特勒痛快接受了曼施坦因的计划。 仅仅两天以后,苏军西南方面军占领了曼施坦因的司令部扎波罗热,这更加让斯大林坚信德军将会撤退到第聂伯河以西,面对将会收复乌克兰的战果,苏军不顾补给的缺失一路向前推进。 在确定苏军已经没法得到空军支援以后,曼施坦因对于反击作战已经成竹在胸,他命令德军党卫队装甲军的“德军”装甲步兵师和“骷髅”装甲步兵师,对苏军薄弱的侧翼发动了出其不意的猛烈打击,同时德国空军对缺乏空中支援的苏军阵地狂轰滥炸,苏军的T-34坦克更是在“虎”式坦克的攻击下无法还手,损失巨大。 1943年3月初,希特勒亲自视察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将士,拉开了全面反击哈尔科夫的序幕,并最终取得胜利.整个战役苏军损失十万余人,德军付出了三万人的代价,曼施坦因也凭借这场战争的胜利,再次受到希特勒的嘉奖,并成为他伟大统帅生涯的最好佐证。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也成为德军在东线最后的进攻胜利,之后企图进攻的德军和防御的苏军都处于了疲惫状态,从一定程度上大大延续了第三帝国的寿命,由于之后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的失利,没有把哈尔科夫的战略优势延续下去,但是不可否认,哈尔科夫反击战不失为军事史上的杰作。
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
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结束后,德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胜利的天平开始倒向苏军。德军形式非常不利,曼施坦因请求希特勒增兵或者撤退,然而希特勒既不增兵,也不允许撤退,曼施坦因无奈只得听从。
此时朱的可夫,绝不放过一个机会,趁热打铁,加紧进攻,把轻伤的坦克手重新突入战斗。苏军集结了114.4万人,2958辆坦克和自行炮火,以及130609门火炮。
而德军本来兵力不足,又抽调了部分精锐到中线和意大利,因此参加哈尔科夫战役的只有20万人,150辆坦克。
对比之下,苏军呈现碾压状态。
1943年8月3日凌晨,苏军炮兵猛烈打击德军阵地,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正式开始。
战役过程比较冗长,基本上是苏军进攻,德军防守,双方战斗惨烈,但德军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德军,再也阻止不起凌厉的反击,虽然给苏军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但在苏军强大的兵力火力下,德军节节败退。
肃清哈尔科夫外围之后,瓦图金在西方牵制德军,8月11日科涅夫向哈尔科夫展开硬攻,每日突进两三公里,13日终于攻到郊区,伤亡惨重,等待援军。
8月18日科涅夫援军杀到,继续硬攻击,德军顽强抵抗,但德军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德军。强攻直下,8月22日,德军撤退。23日早,苏军解放了哈尔科夫。
此战苏军纯减员71611人,伤残18万人,德军自己统计伤残3万,阵亡1万。
经历的四次地狱般的战事之后,哈尔科夫当地只有1/4的人活了下来。
下面为战役地图。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 战役背景 1941年-1942年的冬季,对于在苏德战场上的数百万德军士兵来说,这不是一个友善的冬季,没有德国本土算不上寒冷的天气,也没有在雪堆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的新天鹅堡;有的只是蒙古人一般狂飙突进的寒风和无数喊着“乌拉”冲锋过来的苏联士兵。 冬天是属于苏联人的,苏军利用冬季,对德军进行了全面反击,北起当年波兰-立陶宛联邦大破条顿骑士团的楚德湖(强行关联)东侧的伊尔门湖,向南经过迭米扬斯克、勒热夫、卡卢加、叶列茨、伊久姆,直到亚速海海滨,德国国防军士兵遭受了开战以来最严酷的挑战,而在伊久姆,哈尔科夫一带,苏军的巴尔文科沃—洛佐瓦亚进攻战役,在哈尔科夫南部形成了一个突出部,并且哈尔科夫东侧的苏军第38集团军渡过北顿涅茨河,形成了一个桥头堡;很显然,苏军下一步的目标便是南北夹击,解放这座乌克兰东部的重镇! 战役准备 虽然苏军有着解放哈尔科夫的雄心壮志,但是现实却很残酷,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并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完成这一任务,没兵力怎么办,向大本营忽悠呗,本着这一精神,西南方面军三位一把手:铁木辛哥,巴格拉米扬和赫鲁晓夫便向斯大林忽悠当面的德军如何如何弱,苏军的胜算如何如何大,斯大林也被忽悠住了,于是批准了反攻。 苏军的计划很简单,从北顿涅茨河上的桥头堡和巴尔文科沃突出部进行钳形攻势,解放哈尔科夫,但是苏军没有想到,或者说选择性无视的是,德军也瞄上了这个对哈尔科夫威胁甚大的突出部,作为德军夏季进攻的第一步,铲平这个突出部不仅可以改善南方集团军群的态势,也可以为夏季进攻提供一个跳板,于是OKH(陆军总司令部)向南方集团军群下达了关于发起改善哈尔科夫附近德军态势的三个行动指令。 而第一个行动指令代号“腓特烈”,目标便是这个突出部。具体计划交给在突出部南北两侧的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集团军和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这两个集团军总共有第3、23、14、16四个装甲师,这四个装甲师将在接下来的战役里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此时的德军在兵力上并不占优势,而且一线的步兵师即将面对苏军大量坦克的进攻,能否守住阵地,成为了一个未知数,保卢斯早就发现对面苏军不寻常的调动情况,但博克认为不足为虑,后来的事实证明保卢斯是正确的。 战役开始 1942年5月11日,苏军发动进攻,喀秋莎的呼啸声,苏军士兵的乌拉声,像巨浪一般狠狠地砸向德军的阵地,德军大多数部队毫无准备,就算有准备,在苏军强大的攻势下也不得不后撤,苏军很快在突出部北侧和哈尔科夫东面取得了进展,但是进展并不是特别顺利,不过铁木辛哥还是乐观的认为,苏军将会赢得胜利,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天内,苏军进展缓慢,特别是在保卢斯将第3、23装甲师投入到战线北段后,苏军在两个德军装甲师的进攻下很快就被打回去了。 和保卢斯的果断投入装甲师相比,在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取得重大突破,急需预备队扩大战果时,铁木辛哥却愚蠢的遵循原定计划,拒绝将两个苏军新锐的坦克军,坦克第21、23军投入战场,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苏军曾经废除过坦克军这个编制,装甲部队的最大编制是坦克旅,一个坦克旅编制为46辆坦克,一个坦克军下辖3个坦克旅,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是苏军新组建的坦克军的的首秀,但事实证明,苏军缺乏经验的指挥官还无法驾驭规模庞大的装甲部队。当铁木辛哥终于想将这两支部队投入战场时,却发现南面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集团军已经发起了腓特烈行动,并且兵力超乎苏军的想象,苏军本以为靠着突出部南面的第9和第57集团军就能解决问题,但作战经验丰富的德军给苏军上了一课。 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集团军在5月17日发动了进攻,第14和第16装甲师一路上轻松粉碎了苏军南方面军第9集团军的抵抗,虽然在合围西面的第57集团军过程中由于第57集团军西面的德军第11军的罗马尼亚军队进攻不力,但是到了5月22日,这些部队统统被包围进去了,包括苏军第6集团军,第57集团军和博布金集团军级集群。而北面的保卢斯已经彻底稳定战线,将第3和第23装甲师投入到对包围圈内的苏军进攻当中,德军的步兵师也步步紧逼,到了5月27日,包围圈内的苏军已经全部被消灭。 战役后果 毫无疑问,对德军来讲,这是一场大胜,苏联西南方面军被打垮,苏军总共损失了27万人,700辆以上的坦克,将近2000门火炮和4000门迫击炮。相比之下,轴心国的损失将近3万人,损失坦克108辆,属于可接受范围。 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提到:斯大林问道:“德国人说他们俘虏了我们几千名士兵,这是胡说吧。”赫鲁晓夫答到“不,斯大林同志,这不是胡说,确切的说,德国人公布的这个数字相当准确,我们在那里的军队就有那么多,甚至还要更多一些,应该说,有一部分牺牲了,德国人说的那一部分,确实是被俘了。”据说斯大林同志敲了赫鲁晓夫一脑门子烟灰,考虑到赫鲁晓夫同志是个秃顶,斯大林的愤怒可想而知。 铁木辛哥和巴格拉米扬也上演了一出甩锅大戏,将责任全部推给了克莱斯特进攻当面的南方面军的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和第9集团军,但是马利诺夫斯基也不是好惹的,他也向斯大林告状,事实是,南方面军的预备队早就被调去参加西南方面军的进攻,所以阻挡不住德军的进攻是很正常的。斯大林也不糊涂,他清楚地记着战前是哪三位卖力的催促他搞一个大新闻。总之,失败的责任毫无疑问要由这三位大忽悠来承担。 而苏联总参谋部在1951的总结中更是充满时代气息又十分滑稽的指责“英美背叛性的拖延开辟第二战场,导致德国法西斯将大量部队从西线调往东线,从而在南线发起进攻,重新夺回他们在上一个冬季战役中失去的主动权。”然而正是由于苏军愚蠢的指挥,加上部队的经验不足,才导致了这次失败,不过在几个月后,德军也即将承受一场更大的失败.......而一年之后,面对另一个更大的突出部,苏联人没有选择主动进攻,而是防守反击......最终彻底打断了东线德军的脊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