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关羽被害后,四员大将关平、廖化、周仓、王甫结局如何?
三国演义中,关羽是刘备手下的超级猛将,名震天下。襄樊一战,关羽打得曹操差点迁都,战功显赫,令人佩服,不过可惜的是,就在关羽占尽优势的时候,孙权却背盟偷袭,直接攻下了关羽的老巢,使得关羽全军崩溃,无奈败走麦城。最终,关羽战死,他手下的四大猛将除了廖化逃了出来,其余人全部战死,令人颇为遗憾! 不过这都是演义中的内容,那么在正史中,关羽手下的这四员大将,关平、廖化、周仓、王甫,他们的结局到底如何了呢? 关平 在演义中,关平是关羽在过五关斩六将时收下的义子,不过在正史中,关平可是关羽的亲儿子!在关羽的调教下,关平的能力非常不错,成为了关羽的左膀右臂,帮助关羽守卫荆州。襄樊之战爆发时,关平随同关羽出征,最终也和关羽一同败退,一同死于临沮。 《三国志》: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关平在正史中的结局,其实和演义中差不多,最终和关羽一同赴死,父子归神! 周仓 三国演义中,周仓是一个力大无穷的人,对关羽非常忠诚。关羽作战,不可能时刻拿着盔甲和青龙偃月刀,这些东西都是周仓在帮他拿,可以想象一下,周仓扛着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每天追着赤兔马跑,而且在卧牛山时,周仓还身中赵云三枪未死,可见周仓这人的防御力也是挺不错的。除了这些优点,周仓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战绩,那就是活捉庞德!可以说,周仓在演义中乃是一个深藏不露的高手,不过在正史中,似乎并没有周仓这个人! 在《三国志》等正规史书中,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周仓这个人。据考证,周仓这个人名第一次出现在书籍中,是在元朝时期,所以可以基本断定,周仓是后人虚构的人物。三国中没有周仓这个人,自然就没有他的结局了,不过在演义中,周仓最终是在听说关羽身死的消息后,自刎而亡的。 王甫 三国演义中,王甫可以算是关羽身边的智囊了,关羽修筑烽火台防备东吴,就是王甫提出的建议。麦城突围时,王甫建议走大路,结果关羽选择了走小路,最终遭到伏击。关羽突围时,任命王甫和周仓守卫麦城,拖延吴军,而最终王甫和周仓一样,在得知关羽身死后,选择了自尽,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忠义。 演义中的王甫是一个忠义之人,颇有才能,若是关羽听从他的建议,荆州不一定会丢,关羽也不一定会身死。而正史中的王甫,似乎并没有跟随关羽驻守荆州。虽然王甫的职位是荆州议曹从事,但关羽兵败身死后,王甫并没有受影响,还是活着的,而且还参与了夷陵之战。 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王甫并没有死于荆州,而是在刘备伐吴时战死的,可见荆州出事的时候,王甫很可能并不在荆州,而是在成都,只不过当时他是负责和荆州方面对接的工作。 廖化 在演义中,廖化也可以算是非常忠义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他就想跟随关羽,结果关羽并没有答应,后来廖化又主动来荆州相投,最终投于关羽麾下,成为关羽的左膀右臂。关羽败走麦城时,曾派廖化前去刘封处搬救兵,但刘封不答应,逼得廖化又前去成都,最终廖化的救兵还没搬到,关羽已经身死。 演义中的廖化颇为忠义,而正史中的廖化,其实是更为忠义的,他的行为足以感动众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兵败被杀,廖化也未能逃出,被东吴俘虏,不过廖化并不愿归顺东吴,选择了诈死,带着母亲逃归蜀汉。 《三国志》: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 廖化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逃跑,到遇到刘备时已经是章武二年(222年),不知道这两年的廖化是如何熬过来的。在敌境中逃跑,还带着老母亲,这可是非常困难的,也无怪乎刘备见到廖化时,大喜过望,立刻封廖化为宜都郡太守,就廖化这种拒不投降,诈死回逃的行为来看,他对刘备对蜀汉可以说得上是超级忠心了。刘备死后,廖化之所以能官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除了他的军事能力,和他的这份忠义之心,其实是有很大关系的。 结语 正史上关羽被害后,他手下四员大将关平、廖化、周仓、王甫的结局和演义中有很大的不同!正史中,周仓乃是虚构的人物,荆州丢失后,仅有关平一人战死,王甫和廖化都在那场战争中活了下来,而后王甫死于征吴之战,廖化成功从两场大战中存活下来,成为了蜀汉的右车骑将军,多次参与北伐。蜀汉灭亡时,廖化都还活着,最终于去往洛阳途中病逝。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正史上关羽被害后,四员大将关平、廖化、周仓、王甫结局如何?
在正史上,关羽被害后,他手下四大将,只有儿子关平战死,其中周仓是虚构的,其他两人逃之夭夭。 三国演义中,关羽是刘备手下的超级猛将,名震天下。襄樊一战,关羽打得曹操差点迁都,战功显赫,令人佩服,不过可惜的是,就在关羽占尽优势的时候,孙权却背盟偷袭,直接攻下了关羽的老巢,使得关羽全军崩溃,无奈败走麦城。最终,关羽战死,他手下的四大猛将除了廖化逃了出来,其余人全部战死,令人颇为遗憾! 不过这都是演义中的内容,那么在正史中,关羽手下的这四员大将,关平、廖化、周仓、王甫,他们的结局到底如何了呢? 关平 在演义中,关平是关羽在过五关斩六将时收下的义子,不过在正史中,关平可是关羽的亲儿子!在关羽的调教下,关平的能力非常不错,成为了关羽的左膀右臂,帮助关羽守卫荆州。襄樊之战爆发时,关平随同关羽出征,最终也和关羽一同败退,一同死于临沮。 关平在正史中的结局,其实和演义中差不多,最终和关羽一同赴死,父子归神! 周仓 三国演义中,周仓是一个力大无穷的人,对关羽非常忠诚。关羽作战,不可能时刻拿着盔甲和青龙偃月刀,这些东西都是周仓在帮他拿,可以想象一下,周仓扛着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每天追着赤兔马跑,而且在卧牛山时,周仓还身中赵云三枪未死,可见周仓这人的防御力也是挺不错的。除了这些优点,周仓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战绩,那就是活捉庞德!可以说,周仓在演义中乃是一个深藏不露的高手,不过在正史中,似乎并没有周仓这个人! 在《三国志》等正规史书中,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周仓这个人。据考证,周仓这个人名第一次出现在书籍中,是在元朝时期,所以可以基本断定,周仓是后人虚构的人物。三国中没有周仓这个人,自然就没有他的结局了,不过在演义中,周仓最终是在听说关羽身死的消息后,自刎而亡的。 王甫 三国演义中,王甫可以算是关羽身边的智囊了,关羽修筑烽火台防备东吴,就是王甫提出的建议。麦城突围时,王甫建议走大路,结果关羽选择了走小路,最终遭到伏击。关羽突围时,任命王甫和周仓守卫麦城,拖延吴军,而最终王甫和周仓一样,在得知关羽身死后,选择了自尽,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忠义。 演义中的王甫是一个忠义之人,颇有才能,若是关羽听从他的建议,荆州不一定会丢,关羽也不一定会身死。而正史中的王甫,似乎并没有跟随关羽驻守荆州。虽然王甫的职位是荆州议曹从事,但关羽兵败身死后,王甫并没有受影响,还是活着的,而且还参与了夷陵之战。 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王甫并没有死于荆州,而是在刘备伐吴时战死的,可见荆州出事的时候,王甫很可能并不在荆州,而是在成都,只不过当时他是负责和荆州方面对接的工作。 廖化 在演义中,廖化也可以算是非常忠义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他就想跟随关羽,结果关羽并没有答应,后来廖化又主动来荆州相投,最终投于关羽麾下,成为关羽的左膀右臂。关羽败走麦城时,曾派廖化前去刘封处搬救兵,但刘封不答应,逼得廖化又前去成都,最终廖化的救兵还没搬到,关羽已经身死。 演义中的廖化颇为忠义,而正史中的廖化,其实是更为忠义的,他的行为足以感动众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兵败被杀,廖化也未能逃出,被东吴俘虏,不过廖化并不愿归顺东吴,选择了诈死,带着母亲逃归蜀汉。 廖化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逃跑,到遇到刘备时已经是章武二年(222年),不知道这两年的廖化是如何熬过来的。在敌境中逃跑,还带着老母亲,这可是非常困难的,也无怪乎刘备见到廖化时,大喜过望,立刻封廖化为宜都郡太守,就廖化这种拒不投降,诈死回逃的行为来看,他对刘备对蜀汉可以说得上是超级忠心了。刘备死后,廖化之所以能官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除了他的军事能力,和他的这份忠义之心,其实是有很大关系的。 结语 正史上关羽被害后,他手下四员大将关平、廖化、周仓、王甫的结局和演义中有很大的不同!正史中,周仓乃是虚构的人物,荆州丢失后,仅有关平一人战死,王甫和廖化都在那场战争中活了下来,而后王甫死于征吴之战,廖化成功从两场大战中存活下来,成为了蜀汉的右车骑将军,多次参与北伐。蜀汉灭亡时,廖化都还活着,最终于去往洛阳途中病逝。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关平是死是降之争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末,关羽出军围困魏将曹仁驻守的樊城之初,一夜偶得一梦 “猪啮其足” 。于是对儿子关平说: “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 (裴松之注引《蜀记》) 不久,果应其言。 “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三国志·关羽传》) 也就是说,按照《三国志·关羽传》的记载,关平的结局是和父亲一同遇害的。 但是,又据《三国志·吴书·嫔妃传》裴松子注引《吴书》曰: “祺与张温、顾谭友善,权令关平辞讼事。” 意思是说,在关羽死后3年的公元203年,吴国居然也出现了一个关平,孙权还曾任命其负责“辞讼事”(也就是诉讼之事)。 因此,有人怀疑蜀国的关平并未随父一同遇害,而是怕死投降了吴国。 虽然,有这样的怀疑很是正常,但是 “杀父留子,取祸之道;斩草除根,以免后患” 的道理,作为枭雄人物的孙权不可能不明白。况且,根据史料记载,并无“关平”留存的任何价值,又怎么会留一个毫无利用价值,而又埋藏祸根的关平呢? 所以,此关平并非彼关平,彼关平应是与父亲关羽一同遇害了。 同时,因《三国演义》的关系,许多人都认为关平是关羽的养子,但真实 历史 上却是亲长子。甚至,《关帝志》(地方志)还有更详细的记载: “(关羽)稍长娶妻胡氏,于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廖化是逃是降之争 提到廖化,颇为世人所熟知的便是那句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的典故。 《三国演义》上的说法,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后,廖化在关羽的护送下,从麦城成功突围,并先后星夜赶往上庸和成都搬取救兵。结果,救兵还未求到,便收到了关羽兵败身亡的噩耗,而他也因此幸免于难。 但是,在《三国志·邓宗张杨传》中却另有记载,关羽败亡后,廖化被吴军抓了俘虏。但是,他却“身在吴营心在汉”,于是以诈死之计,骗过吴军,成功逃脱,找到老母,昼夜西行。十数日后,正好在秭归遇到了蜀国的东征队伍,刘备非常高兴,便任命他为宜都太守。 因此,有人对廖化的忠义提出疑问,当时他是关羽的主簿,按理来说应该和关羽在一起才对,为何没有与关羽一同遇害,反而成了俘虏?究竟是被打散了,还是主动脱离了关羽?为何没有以死血战,以表忠心?究竟是因为在吴国没有前途,这才逃出吴国,还是确实心系旧主,一腔忠义呢? 所以,对于廖化被俘一事,也有人认为他有“政治投机”的嫌疑。 周仓是虚是实之争 《三国演义》中,周仓是个身材高大、黑面虬髯的关西大汉,对关羽更是忠心耿耿。但是,当驻守麦城的周仓得知关羽父子遇害后,失声大哭,并拔剑自刎而死。 虽然,周仓的形象多来自于小说和民间,而且在《三国志》、《后汉书》等史籍,以及斐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所引的200多种魏晋典籍中,均没有提到周仓这个人。所以,许多人都认为周仓完全就个虚构的人物形象。 但是,在《三国志·鲁肃传》中却有这么一段记载,却引起了许多三国迷的注意,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鲁肃与关羽“单刀赴会”时,鲁肃数次指责关羽:“当你们兵败远来,且无立足之地时,我们江东为表孙吴结盟的诚意,将荆州借给你们暂住。如今,你们已取得益州立足,就应将荆州归还。再怎么说,你们也应该将长沙、零陵和桂阳三郡归归还,而你们为何还不从命呢?” 这时,突然有一人插话道: “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 闻听此言,鲁肃非常气愤,脸色难看,言语严厉,大声斥责那人。 于是,关羽拿刀站起来说道 “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 同时,向那人使眼色,然后一同离开。 因此,有人说,周仓并非虚构,而“那人”其实就是周仓的原型。 同时,《山西通志》中,也曾提到周仓的名字,并说他是平陆人,也是一个将军。先前是张宝的部将,于卧牛山遇到关羽,这才跟随了关羽。后来,在樊城之战中,曾活捉庞德,关羽败走麦城后,周仓也死了。这一点,与《三国演义》的记载如出一辙,不知是谁借鉴的谁了。 王甫是自杀是战死之争 因《三国演义》之故,许多人都认为随军司马王甫是在听到关羽父子遇害后, “堕城而死,以身殉义”。 但是,正史中的王甫,却是辅佐关羽的荆州议曹从事,并非随军司马,也没有死在荆州战场,更没有 “堕城而死,以身殉义”, 而是阵亡在了“夷陵之战”中。 所以,关于王甫的死,并没有多少值得争议的地方。 既然你提到正史,那么我后面的解说就以正史为主,演义为辅来谈谈关平、廖化、周仓以及王甫这四人的大致生平以及他们的结局。 这四人的结局在正史和小说中的结局有些不同,我们就一一细细的分说。 公元219年7月,关羽率大军北伐,同年12月兵败麦城,接着在临沮附近被擒杀。关羽率领的数万大军,降的降,散的散,很少有人能够逃回益州刘备处,一时间庞大的关羽军团就这样烟消人散,许多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关羽麾下有四个人也随着关羽的覆灭而发生了改变,他们分别是关平、廖化、周仓、王甫。 第一,亲儿子关平。 对于关平的描述,正史和演义的区别在于:演义把关平当作关羽的义子,而在正史中,关平是关羽千金不换的亲儿子。 小说之所以把关平定为义子,大概是因为此时刘备还没有儿子,后来收了一个义子,因此为了呼应这个事情就把关平也改写成义子。 关平的结局在正史中和演义中的大抵差不多,在败退麦城之后,随着父亲关羽一路奔逃,最后在临沮这个地方被东吴兵生擒,和父亲一起被杀。 关平被杀之后,他那些留在荆州的后代也得到东吴的宽待,也没有什么为难之处,只是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到益州和其他的亲人团聚。 第二,主簿廖化。 廖化的人生比较传奇,其前半生的经历和演义描写大不相同,但是后半生大抵基本相同。 首先,廖化出身高贵。 在演义中,廖化出身黄巾,因崇拜关羽而倾心投靠;然而正史中的廖化可是襄阳人,在当地是豪族,可不是黄巾出身的人物。 在刘备入荆州之后投靠刘备集团,随后做了关羽的主簿,此时的廖化主要是从事文职工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官。 其次,廖化崇义回归。 在关羽北伐之后,廖化也没有跟随关羽北伐而是驻守江陵。随着士仁和糜芳的叛变导致关羽兵败被杀,荆州也被东吴纳入囊中,廖化也被迫投降东吴。 可是不甘心失败的廖化装死偷偷的逃到益州,从此投笔从戎,化身为武将。在夷陵之战中被刘备任命为别督,从此走上了从军的道路。 最后,廖化老矣为国奋战。 投笔从戎的廖化奋战在北伐的路上和前线,为蜀汉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可是即使如此,在天下大势面前,廖化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显得异常苍白无力。 公元263年,钟会率领十八万人马,在邓艾的配合之下,一举攻克益州,将蜀汉纳入了魏国的版图,而垂垂老矣的廖化不得不跟随众人投降魏国。 为了拔出荆襄集团在益州的根基,司马昭将这些荆襄集团全部迁出益州,而廖化在北迁的途中,因病去世。一代战将没有老死或者战死在前线,却最后病死在曾经为之奋斗不休的土地上,可谓令人叹息。 第三,义将军周仓。 在演义中,周仓出身黄巾义军,后来慕名投靠关羽,表面是麾下部将,实则奴仆,专门为关羽牵马坠蹬,扛大刀,直到关羽败走麦城之后,听说关羽父子被杀之后,也自刎而死。 如此勇烈的人物在正史中却没有出现过他的名字,因此大部分人认为周仓是被小说虚构出来的人物,只是为了衬托关羽的伟岸形象。 即使是这样一个被虚构出来的人物,依然被广大世人认为真实存在,在许多关帝庙中,周仓和关平侍奉两侧,成为关羽的卫士而被人敬仰。 第四,忠义王甫。 王甫的形象在演义和正史中的区别太大,这个和周仓以及廖化完全不同。周仓是虚构的人物,而廖化则有所加工,毕竟后半生的经历还是有史可查,但是这个王甫则完全不同。 首先,真实的王甫。 在正史中,王甫是广汉郪人。刘璋时代,他被任命为益州书佐。在刘备占据益州之后,他又归降刘备。刘备为了笼络益州本土人士,启用了许多益州人士,而王甫则先后担任绵竹令、荆州议曹从事。在刘备发动夷陵大战的时候,王甫也参与其中,不幸在此战中阵亡。 从王甫的经历可以看出,王甫是一个文官,并没有兵戎的经历,而且自始至终没有到过荆州,更谈不上成为关羽的部下吧。 其次,王甫的原型。 在麦城自刎而死的王甫难道就不存在?其实不是这样的。虽说正史中的王甫死于夷陵大战,但是演义中的王甫的原型确实是存在的,那就是赵累。 作为王甫的原型赵累在正史中对关羽同样也是忠心耿耿,一直追随关羽。在关羽败逃之后,一直从麦城逃到临沮,只剩下十几个人,直到兵败被杀,依然不离不弃。 在许多关帝庙中,赵累奉立在关公身旁,守卫着关羽而被世人所敬仰。 最后,尽忠王事。 不管是正史中王甫还是演义中的王甫,还是王甫的原型赵累,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尽忠王事,为了复兴汉室大业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一点一直都为世人所崇拜。 他们的忠义反过来又存托出关羽的忠义,将关羽的形象映衬得更加伟岸。 总而言之 ,在关羽兵败被杀之后,他麾下的关平、廖化、周仓、王甫四人的结局各不相同,但是都在各自的角色上表现得非常出色,因此受到世人的敬仰。为了表彰他们的忠义,在各地的关圣庙中,把他们也同列在一起放在关帝庙中受到世人的崇拜。 从这里可以看出,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世道,忠义始终是受广大世人所认可和理解的,这个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皆受世人所接受的普遍观点和价值。 第一次读三国,最喜欢赵云,白马银枪,七进七出 第二次读三国,最喜欢诸葛亮,料事如神,算无遗策 第三次读三国,最喜欢孙策。高效迅猛,横扫江东,不负孙坚威名 第四次读三国,最喜欢曹操 第五次,孙权(开发江南,发现台湾) 第六次,司马懿 第七次,司马师… 关平和关羽一起被杀,周仓是虚构的,其他两人是书中没有明确交代结局,或是逃了,又或是被捕了,再或是战死了,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