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西调的介绍
永年西调,河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系流入河北的山西上党梆子。旧称泽州调,在永年还称“三搭板”。1956年2月,剧团登记时始正式命名为“西调”。流行于河北省南部的永年、广平、曲周、大名、邱县、武安、鸡泽、肥乡、磁县及邢台地区南和、沙河、邢台诸县。文化多样性的冲击,市场的萎缩,设备的落后,戏价的低迷,演出环境的恶劣等等,都成为西调艺术眼下最大的威胁,急需进行保护和继承。2008年6月,河北省永年县申报的永年西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年西调的历史渊源
永年西调 原系流入河北的山西上党梆子。旧称泽州(今山西晋城)调,在永年还称“三搭板”(因该剧种多演出袍带戏,舞台多设一搭板而得名)。1956年2月,剧团登记时,由著名剧作家赵树理先生提议正式命名为“西调”,取“调自西来”之意。流行于河北省南部的永年、广平、曲周、大名、邱县、武安、鸡泽、肥乡、磁县及邢台地区南和、沙河、邢台诸县。目前,河北境内仅永年有一个西调专业剧团。永年县周村、睢宁、磁县东城营、肥乡中营、曲周县大由村和马骡店、广平县平固店村、鸡泽孔卜村等处,皆有业余西调剧团。该剧种活动范围在冀晋鲁豫交界的冀南(北至石家庄)、晋东南、豫北(安阳)、鲁西北一带。 另外同来的山西演员所收之徒有广平县的申四(红脸)、馆陶的申五(申云秀,红脸)以及郭三(艺名“盖山东”,旦)、小七子(“盖五县”,旦)等。此时西调的演员阵容较强,旦行有田书德、根宝、刘书文、谢天真;净行有张魁、谢天禄、吴玉河;须生有杨东来、老全保、申云秀、冯二歪、三扒拉锅等;鼓师有田春河、老同等,琴师有张二、老德成、黑泥等。这些人时分时合,演出于冀南、豫北、鲁西一带。由于新收徒弟均为冀南人,在长期演出过程中,不断受冀南方言及河北剧种的影响,因而在唱念方面,虽然尚保持上党梆子的传统,但已经摒弃了晋音,向京白、韵白靠拢,唱腔也有许多变化,表演上学习京剧、河北梆子的表演程式及翻打技巧,使西调与上党梆子有了较明显的区别。田书德还曾应邀去馆陶的申五戏班和鸡泽的孔卜村传艺,进入二十年代以后,田书德、张魁等山西艺人相继谢世,埋骨于河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河北籍艺人广收弟子,使西调艺术繁荣传播。如白旗、红旗收徒三批,皆以“同”字排名,首批有史同和(小生)、同中(小生)、同庆(生)、同喜(旦)、亢同会;二批有杨同柱(红脸)、杨同林(花脸)、同福(旦)、同良(旦);三批有同花(旦)、严同生。刘文阁、刘书阁亦收了三批徒弟,以“贵”字排名,首批有贵春(旦),二批有贵南、贵夏(冯林生,小生)、贵秋(花脸)、贵东(小生);三批有贵生(郭天顺,文武生)、贵金(杨世才,武生)、贵银(刘小孟,花脸)等。有些贵字辈、同字辈艺人从四十年代也开始收徒。 石家庄丝弦班曾于三、四十年代先后邀请过红旗、白旗、史登良、丰香书、申云秀、史同和、刘文阁、李长荣等赴石传艺,传授了《铡子》、《五凤楼》、《金奇关》、《困汉中》等十余本戏,促进了剧种间的交流。1946年底,西调“三义班”归太行军区第五分区荣军学校领导,称“太行第五军分区荣校第三团”,有演职员九十余人,团长杨永清,副团长霍殿、张学增、刘书阁。1948年,由邯郸市人民政府接管,经手接管人史若虚。此时剧团排演了《黄巢起义》、《红娘子》、《王大娘赶集》、《枪毙李福林》等。后剧团分成以刘书阁为首的群友剧团和张学增为首的进步剧团。1954年,西调有了第一代女演员李爱珍、吴素琴等。1955年二团合并成立了永年县西调剧团,主要演员有刘书阁、史同和、史登银、丰香书等。1958年,该团整理上演了一批优秀剧目,其中《海瑞告状》参加了1959年河北省戏曲汇演并获奖,省电台还播放了《海瑞告状》、《洪湖赤卫队》、《八郎刺萧》等剧的录音。1970年至1972年,西调剧团曾一度改唱京剧,后又恢复唱西调。西调剧团原有“昆、梆、罗、卷、簧”五种声腔,而西调随着演出剧目的演变,昆腔、罗戏、簧腔、卷戏剧目很少演唱,目前仅演唱梆子剧目。西调的传统剧目共一百多出,均由上党梆子承袭而来,其中梆子腔剧目有六十多出,如《小过山》、《罗章跪楼》等;簧腔剧目有《探阴山》、《空城计》等三十多出;昆腔剧目有《封相》、《赐福》等;罗腔剧目有《打面缸》、《上坟》、《顶砖》等;卷戏剧目已失传。
西调的西调简介
1956年2月,剧团登记时开始正式命名为“西调”。流行于河北省南部的永年、广平、曲周、大名、邱县、武安、鸡泽、肥乡、磁县等。目前,河北境内仅永年有一个西调专业剧团。永年县周村、睢宁、磁县东城营、肥乡中营、曲周县大曲村和马骡店、广平县平固店村、鸡泽孔卜村等处,皆有业余西调剧团。该剧种活动范围在冀晋鲁豫交界的冀南(北至石家庄)、晋东南、豫北(安阳)、鲁西南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