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如何理解以极端方式报复社会的行为?
如何理解以极端方式报复社会的行为?
提示:

如何理解以极端方式报复社会的行为?

以极端方式报复社会的事件时有发生,笔者根据历年来此类事件的新闻报道,总结出实施该行为的犯罪分子都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文化水平偏低,来自社会的底层。有不少报复社会的犯罪分子在生活上遇到了挫折与打击,而自身的能力有限,再外上外部救助的缺失,其所遇到的困难得不到解决,这致使他们长期处于自卑、忧郁、愤懑、不满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他们便把自己的不顺遂归咎于这个社会,报复社会的念头进而在心中产生。 第二,多以滥杀无辜的人民群众为主要目的,借此制造轰动效应,进而希望引起社会对自己的关注。一旦遭遇挫折或者不顺的时候,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就会导致他们产生不快感,这种感觉久而久之就会演变成一种报复行为,以发泄自己的不满。 第三,报复社会的手段大多采用及其严重的暴力行为,主要包括爆炸、杀人、纵火等,不仅对受害人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伤,也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报复社会型暴力犯罪一般都用比较残忍的手段残害无辜的人民群众,甚至包括大量的无辜群众。 正是由于报复社会型犯罪的危害大,突发性强,这样也致使犯罪分子也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几种形式: 1、宣泄不满与愤恨型。在报复社会型犯罪中,犯罪分子大多来自于社会底层,这些人因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在努力向上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努力失败了,便把这种因为失败而产生的失望与不满转移到报复社会中去。 2、引发社会关注型。譬如江苏某县发生的幼儿园爆炸案正是如此,许某某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从学校休学后,在案发附近租住打工。在其租住房内发现留有自制爆炸装置材料,并在墙上多处留有死亡灭绝等字迹。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以此来引起社会的关注与同情,也反映出他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来发泄内心的愤恨与不满。 3、同归于尽型。部分极端的犯罪分子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之后,就会产生厌世、自杀的情绪。由于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了无目的、放之任之,对社会不满,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来与自己同归于尽。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有多普遍?独狼式犯罪存在心理症结

什么是报复社会型犯罪?
提示:

什么是报复社会型犯罪?

以极端方式报复社会的事件时有发生,笔者根据历年来此类事件的新闻报道,总结出实施该行为的犯罪分子都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文化水平偏低,来自社会的底层。有不少报复社会的犯罪分子在生活上遇到了挫折与打击,而自身的能力有限,再外上外部救助的缺失,其所遇到的困难得不到解决,这致使他们长期处于自卑、忧郁、愤懑、不满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他们便把自己的不顺遂归咎于这个社会,报复社会的念头进而在心中产生。 第二,多以滥杀无辜的人民群众为主要目的,借此制造轰动效应,进而希望引起社会对自己的关注。一旦遭遇挫折或者不顺的时候,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就会导致他们产生不快感,这种感觉久而久之就会演变成一种报复行为,以发泄自己的不满。 第三,报复社会的手段大多采用及其严重的暴力行为,主要包括爆炸、杀人、纵火等,不仅对受害人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伤,也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报复社会型暴力犯罪一般都用比较残忍的手段残害无辜的人民群众,甚至包括大量的无辜群众。 正是由于报复社会型犯罪的危害大,突发性强,这样也致使犯罪分子也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几种形式: 1、宣泄不满与愤恨型。在报复社会型犯罪中,犯罪分子大多来自于社会底层,这些人因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在努力向上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努力失败了,便把这种因为失败而产生的失望与不满转移到报复社会中去。 2、引发社会关注型。譬如江苏某县发生的幼儿园爆炸案正是如此,许某某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从学校休学后,在案发附近租住打工。在其租住房内发现留有自制爆炸装置材料,并在墙上多处留有死亡灭绝等字迹。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以此来引起社会的关注与同情,也反映出他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来发泄内心的愤恨与不满。 3、同归于尽型。部分极端的犯罪分子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之后,就会产生厌世、自杀的情绪。由于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了无目的、放之任之,对社会不满,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来与自己同归于尽。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有多普遍?独狼式犯罪存在心理症结

报复社会型罪犯是什么样的?
提示:

报复社会型罪犯是什么样的?

报复社会型犯罪与一般的犯罪有所不同,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犯罪动机的累积性。报复社会型犯罪的犯罪动机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罪犯在社会、家庭或者单位,长期遭受挫折和打击,集聚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导致了报复社会犯罪动机的产生,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是蓄谋已久的。
2、犯罪契机的偶然性。罪犯从对社会不满到采取报复社会的犯罪行动,期间有一个临界点,只有不满情绪累积超过了这个临界点,罪犯才会实施犯罪行为,并且很多时候是因为一件偶然的事件才引发犯罪行为的产生。
3、犯罪目的的报复性。罪犯一般没有什么政治目的,也不是为了满足物质追求,而纯粹是在偏激情绪支配下,对社会、他人进行报复,试图给国家、群体、他人造成损失,扰乱社会秩序,以宣泄其对社会的仇恨和不满。
4、犯罪对象的随机性。报复社会型犯罪往往以无辜的人作为目标,特别是儿童、学生、老人和妇女最容易受到伤害,而且其作案地点往往选择人流密集的区域,以期扩大事态,造成影响。
5、犯罪心态的疯狂性。罪犯在实施报复社会型犯罪时,完全丧失了理智,手段、方法无所不用其极,心态十分疯狂。
6、犯罪影响的恐怖性。由于报复社会型犯罪的犯罪手段特别残忍,犯罪后果特别严重,因此,会造成社会性的震惊和恐惧,使人人自危。报复社会型犯罪的心理成因报复社会型犯罪,不再是“冤有头,债有主”式的复仇,而是面向公共群体的暴力恐怖报复。这一犯罪心理的产生,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人格障碍产生反社会动机。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心理行为表现。比如,认知方式偏激,心胸狭窄,妒忌心强,容易冲动,情感冷酷,人际关系不协调等。这些人格缺陷在特定情境或者特殊刺激下,就会引发极端行为,去报复他人和社会。
2、人生挫折引发攻击性情感。通常,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或者受到挫折的时候,通常会对使自己不快的人表现出攻击性。一旦因为恐惧或者无法接近这个不愉快的根源而使得直接报复无法实现时,该个体就会将愤怒发泄到另一个替代物身上。而这种攻击或者替代性攻击指向社会时就成为了一种报复社会的犯罪。当然,受挫折者是否实施侵犯,不仅与其受挫的程度有关,也与其个性特点、对挫折的感受程度及其以往的生活经验等有关。
3、遭遇不公造成报复性冲动。复旦大学社会学者滕五晓曾指出,当前国内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现状,增加了某些底层民众的不平衡感和自卑感,如果再加上某些不公正待遇,他们的长期压抑很可能因为某一个小事或者突发事件,而最终因“个人仇恨”去“报复社会”。
4、绝望情绪酿成极端性行为。社会转型期间,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形成了贫困阶层。处于弱势地位的他们,难以从社会发展中分享到改革带来的成果,生活质量相对下降,在个人事业发展上似乎永远也赶不上强势群体,认为“通往上层社会的路也被堵塞了”,因此,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