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慈心
先调整好身体,身体要中正放松,适中,脊椎要直, 想象头顶上顶个碗,具体坐法和修定一样。放松的越彻底就越易得定。坐时不要捻念珠,手的摆放以舒服为度。先这样调整好身体,对将来修行会有很大好处。 首先是愿自己远离各种危难、远离精神的痛苦、远离身体的痛苦、幸福好运、吉祥、快乐,没有怨仇、没有斗争、远离烦恼、远离恐怖;然后将这种慈心发给自己的亲友,(同性别的亲友)也愿自己的亲人远离各种危难、远离精神的痛苦、远离身体的痛苦、幸福好运、吉祥、快乐,没有怨仇、没有斗争、远离烦恼、远离恐怖等,再把这个心态转向房间所有的友情,不管是老鼠、蟑螂、蚂蚁、鬼神等都得到快乐,都得利益;再继续将慈心发向整个城市、整个国家、整个地球、整个太阳系、整个银河系、整个宇宙。愿所有的众生都能收到您的慈心,都随喜你的修行功德,愿他们都得到利益,远离各种危难、远离精神的痛苦、远离身体的痛苦、幸福好运、吉祥如意,没有怨仇、没有斗争、远离烦恼、远离恐怖等。反复的观想,让这种慈心生起来。 佛陀在世时降伏魔怨不是用刀枪咒语的,而就是用此方法。即使慈心定还没修成就时你也可以因此获得安详快乐。 修时要注意两件事:一是不要生起爱染心,初学的人不能对异性修,如出现难舍难分就错了。另一个就是你真的能放出慈光了走到那这个房间都有可能会感觉发亮时不要以为是水平高了,这种现象只是我们平时的心太粗没有感觉到,知道是自然现象就可以了,你要认为是神奇就易着魔。遇到境界如实认知并且不生贪嗔恐怖是降伏万魔的最好方法。注意这个愿亲友吉祥幸福都得利益的心态就是慈心,安住在这个慈心中,反复观想。 日常生活中假如有人骂你不要理他,在对亲友还没有生起慈心时候,不要向仇人观修慈心的,否则可能观起来的是嗔恨心。对外扩散到对整个宇宙的众生都有平等的慈心了,慈无量心就修起来了,慈心三昧就成就了。不能对亲友的慈心重,对其他人轻,这就不是慈无量心了。初学也不能在异性身上取象, 容易有爱染心。爱染心重,喜欢攀援的人不适于修慈心,(最好修身念住)不净观。修慈心是对治嗔心和修行障碍的最好办法。
生活中如何观修慈心
观修慈心 每个人都有亲人、朋友,善待亲友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观修慈先从善待亲友做起。 一、若有布施先给亲友──亲友如果有欠缺,我们要先想到他的困难,给他一些救济,给他一些帮助,给亲友多一点欢喜。 二、温和爱语恭敬礼遇──给亲友钱财,有时还不如对他温和爱语,就是说些尊重他的话、看得起他的话。若对人恭敬,从使金钱也好,东西也好,虽然他同样是获得,但是意义就不一样了,所以你要以礼来相对待他。 三、利益均分有我有他──假如你得到什么利益,要先想到朋友,想到亲人,利益同享,共同分配,有我也要有他。不能利益都是我的,吃亏就由他,这样是交不到好朋友,也不会有好亲戚来往的。 四、困难之事助他解决──人在世间上,都会有困难。别人在困难的时候,你帮助他解决;你有困难的时候,他就帮你解决。所以亲戚朋友互相帮助很要紧。 五、诚实相待不可欺骗──无论朋友、亲戚,大家来往最要紧的就是要诚实。你常常说谎,妄语骗他,你们的友谊,便不会很长久;不欺骗,对人诚实,做人是好人,做任何事都讲求有信用,所谓“人无信不立”,你就会得到很多的善友。
观课议课中的“慈心”和“慧眼”指的是什么
做研究需要“慈心”和“慧眼”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陈大伟
我从2003年开始思考教师的幸福生活,并从此把促进教师幸福生活作为自己的一种工作理想。对于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观点:“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对于这一观点,中小学教师大多耳熟能详。可现实中的很多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却往往“乘兴而去,败兴而归”:过去我们为繁琐的形式、脱离实际的数据等研究规范和要求苦恼,今天我们在为做了很长时间的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却见不到明显的成效而对科研产生了新的怀疑。
面对中小学教师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我知道出路在于教育科研,而面对他们越来越紧张的时间节奏,我又知道必须思考和改进现有的教育科研,使中小学教师愿意参与、能够参与、参与不费事、参与有收获。在本书的前言中我说:“我最期望的创新点是,它能成为一本致力引导教师走上幸福生活的教育科研方法著作。”也许,我正是出于这样一种“慈心”而研究。
做研究需要“慈心”,这是我在书中想明确表达的一个观点。
这里的“慈心”,首先是爱自己之心,“爱自己,栽培自己,做一个幸福的科研型教师”是我最想让老师们接受并有所改变的话。对于幸福,我自己认为,人对自身需求状态的审视可能带来满足感,人对自身处境状态的审视可能带来舒适感,而人对自身力量的审视则可能带来幸福感。一方面,成长意味着自身力量的增加,对成长的审视让人体验幸福;另一方面,创造意味着自身力量的实现,创造实现幸福。有效的科研能带来成长,并实现创造。从这种意义上,科研是通往幸福生活的一条道路。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这样的观点:“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我个人认为,真正好的教育研究必须从研究和改进自身入手,带来幸福生活的科研是对自身进行研究和改造的科研。基于研究和改善自己生活的目的,教师的教育科研就不要等别人来为你立项,对你有意义的,你就可以为自己立项。
研究的“慈心”其次出于爱学生之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调教师要“爱岗敬业”。在我心目中,“敬”意味着敬畏。敬畏就是担心,就是害怕。担心、害怕什么?害怕自己的教育实践对不起学生,伤害了学生,妨碍了学生。为什么有这种担心呢?因为时间具有不可逆性,生命具有不可逆性。在学校里,在课堂上,随着时间流逝的是人的生命,人生是宝贵的。对于生命活动,我们不能不敬畏,不能不小心。我想,优秀教师应该是满怀敬畏和小心的教师,而把这种敬畏和小心用着工作中,那就需要满怀慈悲之心进行研究和琢磨。
“慈心”生出“慧眼”来。有了“慈心”,我们就更容易发现研究问题。曾经在一位朋友的博客上看到这样的文字:“很想做一个和颜悦色的老师,很想柔声细雨和学生讲话,可是不行,为什么你要让我变得像河东狮一样野蛮,像八婆一样多嘴?为什么你们不能乖乖的?为什么要明知故犯?为什么要把我的话当耳旁风?为什么我认认真真的在讲,而你却心不在焉,等下又问我刚讲过的东东?为什么会这样……”我在她的博客后留言:“转换一种问法,试着问一问:为什么我讲的话他会当成耳边风?换一换,想一想,你会不会觉得有价值一点?”我觉得,当我们用“为什么要把我的话当耳旁风”提问时,我们可能对学生抱怨,而当我们转换成“为什么我讲的话他会当成耳边风”时,我们就可能研究“我该讲什么他才爱听”、“我要如何讲话他才爱听”这样的问题,并在研究改变和发展自己。很显然,这样的转换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慈爱之心。
在与网友的交流中,也有朋友这样说:“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用心教学就是科研。”我说:“‘用心’是一个很好的词,但光有‘用心’的动机不够,我们还需要‘用心’的方法。心用在何处?我以为是用在在发现教学中各种事实和现象、行动和结果的关系,并致力改进行动,谋求更好的效果。从这种意义上,用心教学也就有了科研的味道。”这样,仅有“慈心”就显得不足,还需要“慧眼”。研究过程中的“慧眼”是什么呢?我以为它是发现教育假设——教育实践——教育效果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得到关于自己、关于学生、关于教、关于学、关于教材等方方面面的新的认识,然后再利用这种认识改进教育实践,以谋求更理想的教育效果的行为。
我想,要成为一个幸福而优秀的研究型教师,“慈心”和“慧眼”是两项必须的修炼。
——刊于2009年5月13日《教育时报.课改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