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葛丽泰-嘉宝个人资料
葛丽泰-嘉宝个人资料
提示:

葛丽泰-嘉宝个人资料

   葛丽泰-嘉宝   姓名:葛丽泰-嘉宝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05年9月18日   籍贯:瑞典斯德哥尔摩   葛丽泰-嘉宝,1905年9月18日出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家境贫寒。在嘉宝14岁时,她父亲不幸永别人世,年幼稚弱的嘉宝不得不独自出外谋生,从此挑起了家庭重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瑞典电影公司著名俄籍犹太导演莫里茨- 斯蒂勒选中,踏入电影界。   1923年,嘉宝因主演《哥斯塔-贝尔灵家世》而一举成名。第二年,在主演德国著名剧作家帕浦斯特的名剧《不喜欢的街道》时,嘉宝以她精湛的演技和光彩夺目的仪表而轰动了全欧洲,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影星。1925年7月,她受美国米高梅公司的聘请来到美国,这时,她才以嘉宝的艺名登上美国影坛。她同约翰-吉尔巴特合演的《肉欲与恶魔》,使她一跃而成为好莱坞最红的影星,成为影迷崇拜的偶像和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最令人难忘的葛丽泰-嘉宝及她主演托尔斯泰名著改编的《安娜卡列尼娜》,片中嘉宝坚毅的双唇和高傲的颧骨,刻画出安娜卡列尼娜对婚外情的执著和委屈。最后当嘉宝伫立铁道旁,任凭风雪摧袭她绝望的身心时,当真是只有嘉宝能使痴情的安娜在银幕上不朽。   嘉宝一生拍了许多部影片,其中有不少是无声片。她在无声片中以其特殊的魁力和卓越的表演,打动了观众的心,而被誉为"安详的女神"、"沉默的梦公主"。   影片:《哥斯塔-贝尔灵家世》、《不喜欢的街道》、《肉欲与恶魔》、《安娜卡列尼娜》等。

葛丽泰·嘉宝 明星介绍
提示:

葛丽泰·嘉宝 明星介绍

原名葛丽泰·洛维萨·格斯塔夫森,出生在瑞典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她被迫离开学校去百货公司打工,做广告模特,她在一个广告短片中的形象被一名戏剧导演看中,并邀请她在自己的一部电影中担任一个小角色。受此鼓舞,嘉宝申请到瑞典表演学校的奖学金。从此展开了银幕生涯。1924年瑞典导演斯蒂尔邀她主演自己的影片,片子公映后两人双双被米高梅看中。这时她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嘉宝,并以此名拍了在好莱坞的第一部影片《激流》(1924),这是一部默片,所以嘉宝不会有语言上的障碍。影片一上映就打破票房纪录。在继续又拍了几部默片之后,1930年她出演了第一部自己的有声电影《安娜·克里斯蒂》,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并给她带来了一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同年的《罗曼史》一片让她再次提名。接下来她又和克拉克·盖博合作了《残花复艳》(1931),又一次的票房大卖巩固了她一线影星的位置。同年她还出演了《玛塔·哈莉》。1935年的《茶花女》和《安娜·卡列尼娜》是嘉宝最为人称颂的作品。前者让她再次提名奥斯卡,而后者则充分展现了她演技中复杂神秘的一面。嘉宝的最后一次奥斯卡提名来自1939年的《妮诺奇嘉》葛丽泰-嘉宝简介,而1941年拍完《双面女人》后,正值巅峰时期的嘉宝突然隐退,成为了好莱坞一个永远的谜。也因此为她的传奇更添了浓重的一笔,她拍了15年的电影,却因此隐居了50年,嘉宝此后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搬离了好莱坞住进了纽约,直到1990年她去世。1954年,奥斯卡为了纪念她的不朽成绩,特地为她设了一个特别奖颁给她葛丽泰-嘉宝简介,但是她也并未去领奖。嘉宝的其他著名影片还有《瑞典女王》(1933)、《大饭店》(1932)、《卡米尔》(1937)和《肉体与魔鬼》(1927)等。她神秘而独特的表演不仅受到了影迷的疯狂追捧,也影响了很多电影演员,包括她的后辈英格丽·褒曼等。

葛丽泰·嘉宝不为人知的感情生活
提示:

葛丽泰·嘉宝不为人知的感情生活

翻开近代好莱坞电影史,在光芒璀璨的银幕群星中,葛丽泰·嘉宝永远是那远离众星但依然华盖群芳的最耀眼最灿烂的一颗。 我从来就不是个狂热的追星族,但尽管如此,和多数女孩一样,在曾经的花季年龄我也有过对明星的喜爱,也许这是出于人对完美事物的一种本能的倾慕心理。那时候喜欢的明星有好多好多,印象最深刻的有葛丽泰·嘉宝(主演《茶花女》、《安娜·克里斯蒂娜》)、奥黛丽·赫本《主演过(罗马假日》《窈窕淑女》等)、费雯·丽(主演过《乱世佳人》、《魂断蓝桥》等)和梅尔·斯特里普(主演《廊桥遗梦》、《走出非洲》等),还有克拉克·盖博(主演过《乱世佳人》、《一夜风流》),亨弗莱·鲍嘉(主演过《卡萨布兰卡》、《马尔他之鹰》)和第5任出演詹姆斯·邦德的爱尔兰人皮尔斯·布鲁斯南 。即使到了现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年龄,我亦还由着自己心性的好恶选择了法国明星苏菲·玛索和梅尔·吉布森喜爱着、喜爱着。可我对明星们的喜爱仅仅限于热衷观看他们主演的影片,只在影片里欣赏并陶醉他们迷人的风采和神韵,从不耽于迷恋。就像欣赏一道风景,因站得远反而看得更全面。 光阴飞度,少年时做梦的心境早已被世事的沉浮击碎,人物皆非,尘封网埋。重新检索当年岁月刻下的痕迹,那些曾经喜爱的明星早已与最初的往事相互交融、分不清彼与此。看着他们就会浮想起过去每一个相应的时光片断,现实某种情境的触动也会使我不由得想起他们。看到费雯·丽,当年和同学一起坐在阶梯大教室观看《乱世佳人》的情景就历历在目,恍如昨日。看到奥黛丽·赫本,就想起第一次看她演的《罗马假日》时的怦然心动——那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女人也会为女人的美而心动!每一次听到歌曲《卡萨布兰卡》,我就会想起高中时看的这部同名电影,那个叫亨弗莱·鲍嘉的家伙,嘴角永远叨着一枝看起来随时会掉下来的香烟,长长的一截烟灰令人担心地在空气中颤抖着,穿着那件著名的双排扣风雨衣,念着那句著名的台词:“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市那么多的酒吧,可你为什么偏偏走进了我的?”生命琴弦偶然的拨动,荡起的老歌还是这般的动听悦耳,可是当我一头扎进现实的漩流时,这一切已再难想起。 往事已蹒跚着走远,昔日的情怀似覆水难收。可是有些事有些人却不因生命的成长、世事的变迁而淡忘,反而在我们的心里永远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葛丽泰·嘉宝就是我此生永远铭记的一个名字。之所以不忘她,不仅是因为她极致的美,更因为她一生所坚持的孤独与简单。 初识嘉宝缘于她的《安娜·克里斯蒂娜》。也许当时的我还涉世不深,阅人也极有限,见过的美女大多存在于电影中,因此在嘉宝饰演的风尘女子刚一出场时,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去形容看到她时所产生的震撼感。她的美与赫本的美截然不同,赫本的美清纯是荷叶上一颗晶莹的露珠葛丽泰-嘉宝简介,是冬夜里降下的第一片初雪,是刚从母体子宫里抱出来的婴儿。嘉宝的美则似乎不属于人间,她美得让人产生一种宗教般的情怀,让人泯灭所有鄙俗的欲望。她的美因太出众,不仅倾倒了所有的男人,也使所有女人的嫉妒在她的美面前缴了械。她的美无法用具体的语言去描述,有人这样评价她:“在嘉宝面前,'美’这个词第一次显示了语义的寒伧。如果'真理’这个词没有被历史糟蹋的话,嘉宝的美可以说是一种真理:免疫于时间和人间,隐喻了一种终结的秩序。”据说所有和她合作过的导演和摄影师都认为她是他们梦想中的文艺复兴女神,说她有过去和未来最美的眼睛。当年希特勒也是她的影迷,非常热爱她演的《茶花女》。一个英国记者说:“她的脸是人类可以演进的终极。” 越是好东西越是稀有,越稀有越难以得到共鸣。嘉宝无人匹敌的美,把她自己推到了孤独的边缘。 嘉宝没有显赫的身世,她于1905年9月18日出身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一个贫困的家庭,原名葛丽泰·洛维萨·格斯塔夫森。在她20岁被瑞典伟大的同性恋导演斯蒂勒发现并被带到好莱坞之前,她只在2部影片中担任过小角色。是这位国宝级的导演给了嘉宝这个今后享誉世界的名字,也是他带着她从斯德哥尔摩走向柏林,又从柏林来到纽约,从纽约再到好莱坞。他也是嘉宝一生中最感念不忘的人。在嘉定息影后,当有人问她谁是她电影生涯中遇到的最好的导演时,嘉宝非常认真地想了想说:“斯蒂勒。” 好莱坞最初接受名不见经传的嘉宝是为了留住大名鼎鼎的斯蒂勒。但事实证明,斯蒂勒的眼光一点儿也没失去准头,几个月后,嘉宝就主演了影片《急流》,后来在好莱坞的16年里,她先后主演了《尤物》、《克里斯蒂娜女皇》、《茶花女》、《安娜·克晨斯蒂》、《传奇》、《尼诺奇卡》、《双面女人》等影片,并先后四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尽管与奥斯卡奖数度失之交臂,但正如著名导演克莱伦斯·布朗所言:“她一次都没得奖,可她永远是银幕上最不朽的女人。”在1954年,奥斯卡评委会似乎想弥补他们的“过失”,为嘉宝设立了一个特别奖,以表彰她杰出的表演成就,但清高的嘉宝根本就没有去领奖。 嘉宝从小就是一个害羞的女孩,她并没有想到利用出众的容貌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后来在回忆自己少女时代时说:“我不记得自己年轻过,我从来不曾像其他女孩那样真正年轻过。”在皇家戏剧学院的同学合影上,她常常站在最边上,神情孤寂而沧桑。后来即使成了万众瞩目的明星,拥有了令人羡慕的光环与荣耀,她仍然喜欢一个人独处。“请让我一个人呆着。”是嘉宝在她的每部影片中的经典的台词。也只有她才能用她自己独一无二的脸庞、神情和嗓音诠释出把这句台词的全部内含。在后来的访谈录中她说:“我自认为最幸福的时刻是一个人,或者和少数几个朋友在一起。”她在好莱坞的16年中,就先后搬过11次家。她不希望有任何人来打扰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即使她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完全属于自己的公众人物,她要的只是那一份属于自己的简简单单的自己能够抓得住的安宁。 嘉宝的孤傲为自己的生活赢得了相对的宁静,但也使许多人受到了难堪,甚至包括她的后辈同胞英格丽·褒曼。据说褒曼初到好莱坞的时候想求见嘉宝,嘉宝从窗后看着她从车上下来,拉上窗帘,说:“告诉她我不在。”她在接受一次难得的采访中所说的话颇令人玩味,似乎透露了自己内心的某些隐密:“我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迷茫、失落而孤独。我笨拙、害羞、紧张、恐惧,对我的英文过于敏感。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自己身边筑了一道压抑的墙,并永远住在那道墙后面。”可这一切如果她自己不说,又有谁能看得出来?她和当时好莱坞的“伟大情人”约翰·吉尔伯特有过一段恋情,吉尔伯特每次向她求婚都遭到她的拒绝,当她得知吉尔伯特结婚的消息时尽管十分悲伤,但还是冷冷地说:“但愿他无比幸福。”她一生也没有结婚,绯闻也不多,她的一生应验了她在《克里斯蒂娜女皇》中的那句著名台词:我将以单身终生。 嘉宝在1941年主演完《双面女人》之后突然宣布息影,时年36岁。她在事业鼎盛且正当盛年之时就退出银幕似乎永远是一个令人难解的迷。有人说她是因为受二战的影响,但也有人把它归之为是因为主演《双面女人》的失败。至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似乎不是某一个单一的事件就能解释得清楚的。以嘉宝孤高独特的性格,她做出这样令人百思不解的举动也是情理之中。 明星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令人瞩目的焦点,普通人羡慕他们在鲜花掌声和镁光灯之下的生活,是大众仰视的目光把明星们送到了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及的云端,从远处看,明星们都是如此的完美。可是很少有人想过,明星也是有血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而精神层面的东西不是物质与金钱、不是名利与荣耀能够交换来的。嘉宝被传说为是“哈姆雷特之后最忧郁的斯堪的那维亚人”。嘉宝的内心是孤独的、忧郁的,这份孤独来自灵魂的深处,不因环境、身份和地位的改变而改变,它一直牢牢地盘踞在她的内心深处,只不过有时候被表面的繁华与忙碌所掩盖,当一切繁华落幕身心疲惫下来的时候,孤独感又会跳出来在心上狠狠地抓挠一下,它在提醒着嘉宝她是属于它的。嘉宝内心的孤独感注定了她最终要离开无数人无比向往的摄像机和胶片。 自古红颜多薄命。这是中国人对那些命运多舛的女人尤其是美丽的女人命运的总结。可是嘉宝这个有着世界上最美丽的脸的女人却偏偏脱此窠臼。息影后的嘉宝后来移民纽约,深居简出葛丽泰-嘉宝简介,种菜养花,平安地度过余生。1990年4月15日无疾而终,享年84岁。 其实,女人的薄命真的不能怪在红颜上。造成薄命的原因似乎更应该是性格方面的因素。灵魂的浮躁、无止境的欲念、极度膨胀的虚荣心等等人性的弱点才是“红颜”女人的致命“祸水”。若嘉宝如果一生都迷恋好莱坞这个名利场,迷恋摄影机下一个个五光十色的虚幻的故事,那么她后半生的命运可能就会被改写。是嘉宝的甘于孤独与简单的生活理想创造了她“红颜长命”的事实。

为什么说葛丽泰嘉宝的一生终归是寂寞的 ?
提示:

为什么说葛丽泰嘉宝的一生终归是寂寞的 ?

电影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可以将美丽的瞬间定格,不会因为年华老去而逝去一丝光彩。80多年以后我们还会为了嘉宝的盛世容颜而倾倒,没有电影这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天生倾城倾国的美貌,是上帝的恩赐,而导演通过摄影机记录的瞬间,将一刹那变成用永恒,成为永不褪色的记忆。 葛丽泰·嘉宝1905年出生在瑞典的一个贫穷家庭,童年时父亲的去世,使家庭的经济状况十分拮据。14岁的嘉宝不得不辍学打工贴补家用,在之后几年中,她当过洗头工,售货员,模特,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勉强可以糊口。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一部电影中,得到了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电影无足轻重,但是这部电影让嘉宝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芬兰导演莫里兹·斯蒂勒。 41岁的斯蒂勒遇到18岁的嘉宝时,立即惊为天人,他曾经对自己的朋友描述自己遇到了“一个世纪才会出现一次的面孔”。可此时的嘉宝就好比是一块未经修饰的璞玉,长期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成长经历,让嘉宝精致的五官和低俗的气质并不相配。 真实版的《窈窕淑女》在斯蒂勒和嘉宝之间正式上演,斯蒂勒纠正嘉宝的发音,搭配嘉宝的服饰,训练嘉宝的仪态,带领嘉宝出入豪华场所,结交社交名媛,嘉宝从青涩女孩开始向高贵的淑女蜕变。最重要的是葛丽泰·嘉宝这个后来享誉世界,征服无数影迷的名字,正是此时由斯蒂勒赋予的一个崭新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