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鹂鸣翠柳 全诗
这题我会!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的出处是《绝句·其三》,作者是杜甫。 译文: 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群白鹭在蓝天飞翔。 窗外是西山千年积雪的美景,门前停泊着可以航行万里的东吴船只。 注释: 黄鹂:黄莺,鸣声悦耳。 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窗含:谓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曰窗含。 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故云东吴万里船。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764年,诗人经过一段较长时的东川漂流,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将所见所感,随意收入诗篇。 赏析: 诗人通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来描绘春天的景象。黄鹂和白鹭都是春天的常见鸟类,它们的叫声和飞翔都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的感觉。而“鸣翠柳”和“上青天”则更加生动地表现了它们的优美姿态,让人们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大自然之中。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来表现窗外的景色。西岭千秋雪是指岷山的积雪,东吴万里船则是指东吴地区的船只。这两个景象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对比效果。窗外的景色虽然美丽,但也有着遥远的距离和不可及的感觉。这种感觉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呼应。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细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两黄鹂鸣翠柳是哪首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全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翻译:两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队白鹭在蓝天上飞翔。窗口面对着岷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行程万里从东吴来的各种船只。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扩展资料: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这首绝句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 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全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全诗如下: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赏析: 诗人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 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万里。 即:“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成语分别是——不知所云,离题万里。 2、出自:祝枝山评文章。 话说有一天,县太爷把祝枝山请到县衙,拿出儿子写的一篇文章让祝枝山看。祝枝山难以推辞,认真看了一遍,提笔写了两句唐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旁边注了一行小字:打两个成语即为评语。之后,祝枝山就离开了。 师爷们看了祝枝山的评价,纷纷恭维说:上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意思是说文章写得有声有色;下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思是青云直上,指公子前途无量。县太爷眉开眼笑。 祝枝山的好友得知了此事,就到祝枝山家拜访,询问祝枝山的本意.祝枝山说了八个字,恰恰与师爷们理解的意思相反。 3、祝枝山简介: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称"祝京兆",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幼聪慧过人。弘治五年(1429)中举,后久试不第。正德九年(1514),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 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与唐寅意气相投,遭际与共。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俯,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 《名山藏》云:"允明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 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云:"祝京兆大草深得右军神理,而时露伧气;小草则顿宕纯和,行间茂密,亦复丰致萧远,庶几媲美褚(遂良)公。" 代表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所书"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皆为传世墨宝。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什么意思?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唐代诗人杜甫在《绝句》中的描写。这句诗意味着春天的景象和生机勃勃的画面。 黄鹂是一种美丽的鸟,它们会在翠绿的柳树间唱歌。黄鹂的鸣叫声清脆悦耳,与绿色的柳树形成了和谐的画面。这个场景给人一种春天的感觉,充满活力和生机。 而白鹭是一种高雅的鸟类,它们通常会成群结队地在天空中飞翔。当一行白鹭飞过碧蓝的天空时,它们的美丽和洁白给人一种宏伟和壮丽的感觉。 整句诗通过描绘黄鹂在翠绿柳树中鸣叫和一行白鹭在蓝天中飞翔的画面,表达了春天的美好和自然的壮丽。这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力,并带给人们愉悦和喜悦的情感。这句诗既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向往。 绝句 杜甫〔唐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西岭:西岭雪山。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结束之后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赏析 黄鹂俗称黄莺,在中国为夏候鸟。【集解】“莺处处有之。立春后即鸣,麦黄椹熟时尤甚,其音圆滑,如织机声,乃应节趋时之鸟也。”唐王涯《广宣上人以诗贺发榜和谢》:“龙门变化人皆望,莺谷飞鸣自有时。”唐罗隐《赠滈先辈令狐补阙》诗:“花迎彩服离莺谷,柳傍东风触马鞭。” 翠柳:柳树冬枯叶。初春柳叶是嫩黄色的。仲春柳叶是嫩绿色的。季春柳叶绿色变深开始发翠。夏天的柳叶才是翠色的。盛夏不适合黄鹂交配,所以黄鹂鸣翠柳的时间就在春末夏初。那么两个黄鹂所鸣也就呼之欲出。新郎官亦是官。民间有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的。莺鸣乃应节趋时,暗示官位升迁。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思是什么?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原文』 《绝句》 作者: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结束之后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全诗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全诗以赋的方法写作,且浑然天成,而又恰到好处不露痕迹。以至于外行人以为杜甫这首诗是在描写自然风景。上下两句,两两相对,且那些明比、暗喻让人浮想联翩。是运用“赋、比、兴”的经典之作。让人见识到了什么叫托物言志,什么是诗的语言。读这样的作品几乎是与读福尔摩斯探案小说一样引人入胜。诗词之妙莫过如此。杜甫再一次向人们述说:诗是不可翻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