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太平天国开始北伐之时,为何选择走山西,而不是走山东?
太平天国开始北伐之时,为何选择走山西,而不是走山东?
提示:

太平天国开始北伐之时,为何选择走山西,而不是走山东?

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太平天国大军也是想要通过山东来进行北伐,但是在沿路上却遭到了清军的层层围堵,所以迫不得已又转到山西。绕了一个大圈子,杀向天津。在1852年的时候,太平军在岳州获得了胜利,因此把军队规模扩大了一倍。因为在当时不知道太平军的下一步动向,所以清政府为了缓解太平军的攻势,就必须在黄河上设立天险。他们把当时所有能够收集到的船只全部拉过来,然后一把火烧了北伐军,只能隔着黄河看对面千余名,清军团练耀武扬威。但其实这是一次最好的机会,但是因为林凤祥以为对岸的清军已经做好了防守,所以放弃了这次的进攻。因为没有渡河工具,所以在17日太平军只能向西开发,经过开封中牟荥阳基本上横穿了大半个河南才在一个渡口找到了民船。然后就带领2万北伐军渡过了黄河,进入了清朝控制的腹地,结果却遭到了清军的围追堵截,北伐军伤亡接近2万。因为这次战争的失利导致北伐军暂缓了步伐,在1853年9月北伐军进入清军相对防守比较薄弱的山西,在9月16号就攻克了平阳府。然后再一路向东,按照之前的计划进攻。太平天军在攻占南京之后,清朝的军队在南京的郊外屯兵,十万大军严重威胁到了太平天军。所以为了解救南京城的太平军,太平军的其他分部,就需要东征和西塔用来缓解南京的压力,所以在当时不管是山东地区还是山西地区都有着北伐军的攻击。 因为他们的骚扰,青军被迫调兵遣将,在南京城外的清军只留下不到5000人马。大部队刚一离开,他们就被南京城到太平军给拿下,被围困三年之久的南京城得到解救。所以当初太平军之所以走山西地区,第一是可以更好的解救南京第2次分散兵力,第三是山西地区,更容易进攻,比起山东地区多丘陵来说。从山西向东进攻地形上是由高而低,更利于太平军发挥。

太平天国开始北伐时,为何要先走山西,而不直接走山东?
提示:

太平天国开始北伐时,为何要先走山西,而不直接走山东?

太平天国在北伐的时候,之所以要走山西而不走山东,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山东大部分地区都是道路崎岖,特别的不好走。而且如果当时的清军能够聚贤二手,那么太平天国的损失会特别的大,所以这个时候从山西出发是非常明智的一个决定,从山西北伐可以居高临下,可以这么说,从山西北伐应该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太平天国高层还是比较明智的。 不过太平天国毕竟是一个农民组建的起义军,所以格局还是比较小的,本身太平天国可以说是势如破竹,拿下了很多的城池,但这个时候太平天国的内部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比如说内部的斗争不断,而且太平天国的高层也开始享乐而不思进取,由于种种的原因,导致最后太平天国的运动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太平天国供取了天京以后,同年5月就命令林凤祥带领着10万大军进行北伐,这一路上北伐军事势如破竹,直接逼近了河南。在1852年的时候,太平天国的北伐军队可以说是声势浩大,此时的清政府则是凭借着黄河的天险而据守,并且命令各个渡口加强戒备,另外这个时候的清军在河对岸也是虚张声势,而林凤祥也是受到了一定性的影响,错过了渡河的最佳时机。 到了1853年的时候,北伐军从山西经过,在山西清军的守备相对来说要薄弱很多,而且在进入山西以后,也是有很多的农民响应了起义军。最后太平天国也是直接攻占了南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此时的太平天国内部已经非常腐朽了,最后太平天国还是被湘军所灭,很多高层人物的下场也是非常的悲惨。

太平天国北伐为何要走山西,而不是直接从山东北上?
提示:

太平天国北伐为何要走山西,而不是直接从山东北上?

林凤祥、李开芳率领的北伐军不是不想走山东,而是在沿途遭到清军的层层围堵,不得以才绕道山西,兜了一个大弯后最终杀向京师。1853年5月8日,刚刚占领南京的东王杨秀清委任镇守扬州的林凤祥、李开芳率领九军五万多人马誓师北伐,目标是攻占京师,推翻清朝。北伐军从扬州出发,从水路沿长江上行,在浦口(今南京)与朱锡锟部会合,向安徽挺近。 北伐军除在六合县遭遇挫折外,一路势如破竹,5月16日攻占滁州,经凤阳、蒙城、亳州,6月12日进抵河南重镇归德(今商丘市),在宋家集击溃河南巡抚陆应谷率领的清军。距离归德四十里的刘家口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河南,山东商船在此云集,黄河北岸就是山东曹县。太平军原准备从刘家口渡河,不料曹县知县姚景崇早有先见之明,将渡口船只尽数收集后付之一炬,北伐军只能在南岸望河兴叹。 没办法,北伐军选择沿河西进,经开封、朱仙镇、中牟、郑州、荥阳、汜水、巩县,花费20余日,6月27日才在汜水、巩县之间的骨牌口找到民船渡河,清将托明阿,西凌阿趁机发动突袭,北伐军损失惨重,辎重尽失,历经7日,大部队最终成功渡河,小部分未渡河的将士选择掉头南下,被沿途清军消灭在安徽境内。渡河后的北伐军只剩两万余人,却在北岸怀庆府(今沁阳市)城墙下盘恒了60余日,林凤祥率部围攻怀庆,使出太平军屡次不爽的法宝“穴地攻城”,却被知府余炳焘率领城中军民拼死守住。 为了补充兵力,余炳焘甚至释放牢中犯人参与守城,犯人中有一位做过挖煤工人的任随成,他依靠以前积攒的挖煤经验,发明了“观草识色法”破解“穴地攻城”,即在清晨站在城头眺望城外野草,“草上无露则下有地道,远近曲折,一目了然”。这比左宗棠发明的“埋瓮辩音法”更为简单便捷,成为破解“穴地攻城”的一大法宝。正当北伐军与余炳焘纠缠不休之际,咸丰帝授封直隶提督讷尔经额为钦差大臣,节制黄河南北各路人马,大名总兵董占元,绥远将军托明阿,内阁学士胜保分别率领援军赶赴怀庆,占据城外据点,对围困怀庆的北伐军实施反包围,使之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1853年9月4日,北伐军撤围西进,翻越济源王屋山,进入山西,连克垣曲、绛县、曲沃,9月16日克平阳府(今临汾市)。随即折而向东,横贯山西,进逼直隶。北伐军之所以从怀庆撤围西进,绕道山西,主要是迫于清军重兵围堵,而山西境内的清军相对较为薄弱。从行军路线图中可以看到,在山西境内的行军路线是较为顺畅的。由于北伐军孤军深入,缺乏后援,因而不能与清军展开正面对决,故采取避敌锋芒的战术,迂回前进。 至于为何不从山东进军,前文也提到了,原本计划从归德渡河,进入山东境内,无奈没有渡船,只好放弃这条捷径,选择了一条艰难又曲折的北伐之路。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和影响
提示: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和影响

性质: 1、一场旧式农民革命。刘大年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太平天国期间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突出的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而“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群众是旧式农民战争中的群众。”因此,太平天国是旧式农民革命的顶峰。 2、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郭毅生在《略论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一文中提出:“此时社会各阶级已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特点,农民以外还有新兴的市民等级,这一社会力量投入革命斗争中,成为其核心和骨干。”因此,太平天国革命具有了迥异于以往农民战争,带有较为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 影响: 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2、对外国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比以往的农民战争在思想上、组织上都高出一筹,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太平天国领袖还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后期又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19世纪中叶,亚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太平天国运动同波斯、印度尼西亚、印度等果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印象,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

北伐战争属于太平天国运动吗
提示:

北伐战争属于太平天国运动吗

北伐战争
BěifáZhànzhēng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为基础进行的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的革命战争(1926-1927)。因这次战争从广东出师北伐,所以叫做北伐战争。参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太平天国
TàipíngTiānguó
洪秀全、杨秀清等于1851年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立‘太平天国’,1853年在天京(今南京)定都,建立国家政权,势力发展到十七个省。太平天国革命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1864年在清朝政府和帝国主义的联合镇压下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