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请简我国应如何应对当前韩朝紧张局势
中国的立场是:
凡是有利于朝鲜半岛局势和平稳定的言行就支持,反之就不支持,希望南北双方通过谈判实现和平、和解、合作,最终实现朝鲜民族的自主和平统一。对于南北冲突,我们根据是非曲直做出自己的判断,不会偏袒任何一方。就最近的延坪岛炮击引发的紧张局势,中国主张双方冷静、克制,不要进一步做出导致局势恶化的举动,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并倡议先举行6方会谈各方团长会议讨论目前局势
我国如何应对韩朝紧张局势?
继韩美军演之后,美日在冲绳等日本周边地区开展最大规模军事演习,剑指中朝,使东亚局势更为紧张。国际社会最关注的是中国对朝韩可能发生的战争的态度,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处于两难选择的非常处境。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这无疑是中国处理朝韩问题的依据。
在美国的支持、参与下,韩国打败没有外力作用的朝鲜,似乎没有人怀疑。不管朝鲜态度多么强硬,言辞多么激愤,结果都是一样的。毕竟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国家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而不是呐喊分贝的高低和虚张声势的恐吓。朝鲜敢舞枪弄棒,而韩美拒不接招,或者接招也是点到为止,而不刺刀见红,实乃因中国也。但,凡事都要有“度”,都有底线,如果朝鲜突破国家关系之“度”的限量,挑战韩美克制忍耐的底线,谁也无法预料貌似恐吓的军演会不会成为致命的突袭。
现阶段,朝韩战争注定打不起来。因为假如朝鲜在战争中失败,美韩会扶植傀儡,或朝韩一统,那么,朝鲜半岛就会成为美国或美日侵略中国的跳板,使中国东北始终处于被动防守之势,齿寒唇亡的道理,谁也没有中国人最清楚。多一道屏障,就多一道安全,中国是不会容许他国轻易推倒这道屏障的。正因为如此,美韩在处理战与不战问题上,一直在观察中国的言行。退一步讲,即使朝韩战争终究难免,也是时间拖得越久越好。中国需要维持和平状态,赢得时间,发展诸如航空母舰之类的军力,在未来战争中取得主动权。因为朝韩人民甚至政府也不希望发生战争,同族同根之间的战争,没有赢家,黩武者无法向人民交代,无法向历史交代。因为美国这个世界警察吃尽了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的苦头,更不愿意陷入中国有可能参与的战争泥淖。因此,在当前的语境下,中国极力化解韩朝危局,是明智的,务实的,朝韩战争不可能爆发。总体讲,现阶段朝韩爆发战争还不具备条件。
水无常形,兵无常道,世事变化难以预料。当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中国对待朝韩战争问题的主基调不会变也不应该变,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事关中国的重大利益和策略,是中国所期望的。但是,朝鲜逆历史潮流而动,搞世袭制,闭关锁国,如不改变目前的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战略,其最终结果会很惨。对朝鲜而言,“和平演变”不是梦。那时,朝鲜会倒向何方?是友还是敌?没有永恒的敌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越南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从长远看,我们还应该把“宝”押在自己的身上,在争取和平的同时,聚精会神发展经济,发展国防,发展科技,这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所在。
对中国历史朝代的评价。
赵无眠
中国自秦以降,一共出过九个大王朝,它们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另外,还出过五十几个小王朝,它们是:
三国时的魏、蜀、吴,共三个;
十六国时的东晋、前赵、北凉、夏、后赵,鲜卑: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辽西、代、成汉、前秦、后凉、仇池、后秦、前凉、冉魏、西凉、北燕、后蜀,共二十三个;
南朝的刘宋、萧齐、梁、后梁、陈,共五个;
北朝的北魏(含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共三个;
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五个;
十国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共十个;
夏、辽、金、南宋,共四个。
王朝的大小,主要是指有效统治的地域而言。能够大致囊括传统中国疆域,也就是所谓“一统天下”的王朝,是大王朝;否则就是小王朝。这里,大王朝不包括东晋和南宋,也不包括楚项、新莽、更始、武周和洪宪。小王朝中,不包括西域诸国、匈奴、柔然、突厥、回纥、朝鲜、安南、吐蕃、缅甸、琉球等藩属;西辽、大理、元朝四大汗国、帖木儿帝国;残元、南明;大顺、太平天国及其他历代农民割据政权;民国时俄国控制的外蒙,日本控制的满洲国。
小王朝既然是大分裂时代的割据政权,在评分上相对于大王朝已经处于劣势;其政权的好坏,基本上也只产生和作用于局部,对整个中国并无直接的大影响。我主张大小王朝分开来讨论,重点放在大王朝上。
评价一个王朝的好坏优劣,主要有哪些考量呢?
一,国势的强盛;
二,民生的安福;
三,政治的清明;
四,文化的发达;
五,结局和影响。
这些题目,还是大了一点。具体来说,应该包括:疆域,国祚,军事,皇帝,摄政,治世,变乱,纲纪,宫廷,效能,人口,民生,民族,文化,影响,结局,等等。我们来看看九大王朝的各项排名。
疆域 清、元、唐、汉、明、晋、隋、秦、宋
评说:宋朝的疆域最小,似无异议,甚至都可以将之列进小王朝中去。唐、汉、明、晋、隋各朝的版图形状相差不大,即自秦开始的中国“传统疆域”,只是边疆地区时有出入;差别较大的是势力范围。元、清情况较为特殊。元是大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与四大汗国及吐蕃并列。元朝本部也就是其实际统治的疆域,包括中国和蒙古两部分,超过中国传统疆域一倍以上,但还是远不及清朝的面积。汉时的西域,唐时的吐蕃,包括元本部的中国和蒙古,几乎全都正式纳入了清朝的版图。
国祚 汉、清、唐、明、宋、元、晋、隋、秦
评说:汉四百一十年(西汉214年,东汉196年),清二百九十六年,唐二百八十九年,明二百七十六年,宋一百六十七年,元一百六十二年,晋四十五年,隋三十七年,秦十五年。秦是中国的创立者,从“始皇帝”算起是十五年;从秦王政即位算起是四十年;从秦灭周室,史家以秦代周纪年算起是四十九年。秦以外,所有的朝代都从立国者建立的“小王朝”算起,至退出中原统治地位截止。因而不包括东晋、南宋、残元、南明。这一算法,与史家通常定义的开国皇帝和亡国之君较为相符。
两汉实可分为两个王朝,因为中间出现了大的断裂,即王莽的新朝,十五年。东汉末自建安元年起,习惯上认为已进入曹魏、三国时代,因而东汉实际可只算作一百七十二年。唐代,其中武则天的“周朝”也可算作一个断裂,也有十五年。断裂是应该给予大大扣分的一个重要参数。如果把连续性考虑进去,清朝的国祚应排诸朝之首。
军事 元、清、唐、汉、明、隋、秦、宋、晋
评说:古代国家的建立和守成,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一个基本前提。几乎每个王朝的军力,都是前期较为强大,后期逐渐衰弱。军事实力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外(征讨、防御),一是对内(平乱、掌控)。掌控也是一个因素,不能完全掌控的军事力量,往往形成对自身安危存亡的威胁。如唐代的安史之乱、藩镇之乱。宋代是“积弱”的典型,但它尚能守住一百六十八年的江山,远远超过了晋,对“中央军”的掌控,是一个重要原因。晋室根基丧失于八王之乱,就由于失去这种掌控力。各朝都有农民起义、诸侯反叛和割据之乱。秦、隋、晋、元四朝一乱即亡,说明其平乱能力甚差。两百年以上的王朝,军事实力都堪称强大。元是一个特例,以强大的军事对外征伐,建立了极为庞大的帝国。它的对外征伐几乎是战无不胜的,除了两次东征日本的失败。唐朝军力胜于汉,汉胜于明,似无异议。
中国各朝代选官制度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即“三代以上出于学”。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中正官的设置,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汉末名士请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 特别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3、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清末新政)(唐朝时期是科举制的鼎盛时期)。 历史沿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 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采取“弥封”“誊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扩展资料 选举意义重大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举发展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发生了根本变化。秦在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是其主要途径。秦统一后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 到了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 以后,我国古代官吏选用又分别出现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滥觞的科举制。这些选官用人制度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各种弊端。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国古代选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