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太极拳实战的经验
太极拳实战的经验
提示:

太极拳实战的经验

太极拳实战的经验   想要掌握太极功夫需要修炼很久,练太极拳非一日之功,只有将我们的太极拳基础打牢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太极拳学习,练习太极拳实战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跟着太极拳实战教学来简单的学习一下太极拳实战的练法以及技巧。    太极拳实战经验    1. 能合就赢   先合住、或说先拿住、或说先控制住对方,一定要主动,赶到“先”这个胜者的位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 交替运用、处处克敌   推手中不能总想着一招制敌,有的制敌方法在某些人身上并不好使,所以方法得交替使用,这一招式不行,我还有下一招。    3. 化打合一   这也可以说是太极拳的精髓所在,借力打力,将对方的力道化掉之后,找准突破点,然后一招制敌,将对方打败。    4. 随敌变化而我变,知己知彼   推手练习过程中,要细心体会手上力点的转化。一只手上有九个力点:五指、大鱼际、小鱼际、掌心、掌背。    5. 容吞引化   在推手过程中,必须敢于将对方的劲放进来,放进多少力,等对方失控或撤劲时,再顺势给对方多少的力量。   能容吞引化后才能吐、能放、能发。容吞引化的关键在于:要使自己的胸前容量加大。    6.多走立体螺旋劲   太极拳的练习也是有一定的运动轨迹的,我们所有的招式都是有一定的形状的`,当然,这不仅仅是圆形,还有立体的,都是同时存在的。    7. 全身掤劲不能丢   掤劲是一种弹性的、能伸能曲的、柔韧性的、螺旋式的外撑劲。它是太极拳的基本特征。    8. 下塌外碾   先合住对方,再把劲塌到对方的脚下,然后用一种搓力将对方发出。    9. 造势借力   从反面入手制敌。(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等用法)。    要对技击有清楚的认识   众所皆知,对真理的认识是个长久的辨证研究才能完成的,就是不断的认识,在认识中领悟出新的发现。太极拳技击也是这样一步步的被人们认识发现。   对太极技击有个认识再认识、理解再理解的过程。在认识的过程中去学习、去练;在理解中去学习、去悟。运用这个公式,认识中学,认识中练,反复认识;理解中学,理解中悟,对待技击,理解再理解。   反复理解;在认识理解中认识到太极技击是太极拳综合功力的大工程。太极技击有三条原则,第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第二、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第三、用意,不要用力,上下相随,其根在脚,形于手指。   离开了以上三大原则,技击就失去了技击的意义,也不再具有太极拳的特色。   拳论云:“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这是先贤在一二百年前,在实践中、在实战中体会出来的盘拳和修炼的风采。这个外形与上面我说的技击三原则是相吻合的。   临场实战,用意不用力,方可秀若处女;动则阴阳变化,方可一片幽闲之神;周身轻灵,方显现大雅风规。    空   祝先生大师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受到京城太极拳界三位大师吴图南、杨禹廷、汪永泉的点拨。三位太极拳巨匠身上手上的共同点是空,透空。他们的身体状态符合《太极拳论》说的“形于手指”,陈鑫论“妙手空空”,《授秘歌》“全体透空”。   中空道通是太极功夫的最高境界,招式一点都不能加不能少,极静极空,什么都没有的境界。   去拽大师的衣服时,将衣服拽起来,再也拽不动了,感觉衣服与人身一体,人与地是完整的一体。拽不动仅仅是拽的部位拽不动,而衣服松柔,如果身上有力,揪起衣服是直角,衣服也有力,那就是身上不松不空。    劲   有的老师有几十种劲,不知劲从何来?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空,“妙手空空”“全体透空”,练劲身上永远也不能练空,身上空无就什么都没有了,老子说:“有生于无。”   无即是有。学生、弟子向师扑来,劲没发出来,劲路被堵,脚下浮起被发出。弟子便传出,师拿劲好,堵劲好,其实师站立着一动不动。欲求太极真谛在技击场有所建树,练劲不会有太大的突破,练劲是练棍,越练越僵,关节僵而紧。练家不可不悟,拳家不可不察。 ;

太极拳武术技巧
提示:

太极拳武术技巧

  一、做到“神聚、心静、意专、体松”。   传统太极拳都十分重视这种意的锻炼,仅仅是锻炼方法方式彼此有所不同而已。太极拳要求意识集中,要做到以下两点:   1、在练拳之前做好准备活动,要有“动中求静”的思想准备,然后通过预备式站立片刻,调匀呼吸,集中精神,达到心平气和,神凝意专。   2、练拳时要特别注意“先在心,后在身”,用意支配动作,精神要提得起,头要向上顶起,两眼以平视前方为原则。同时做到“眼随手转,手眼相随”,注意力倾注到动作中去。在神凝、气顺、身稳的情况下,达到“处动若静”的境界。   二、口腹闭气。   在太极拳的个别流派中,有主张采用逆呼吸或配合提肛闭气的,也有主张“口呼鼻吸”纯自然式的。传统太极拳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我国古代导引吐纳的基本理论。而导引吐纳术强调“以顺呼自然为贵”。这时只须稍加关注,遵循蓄吸发呼,合吸开呼,虚吸实呼,升吸降呼,退吸进呼等基本规律,自然能顺利做到相互结合。   三、放松。   太极拳是柔性拳术。因此,曾有“沾绵拳”、“化拳”等别名。它的技击特点是“以柔克刚”见长。要做到“用意而不用力”,即松开全身,以意运臂,以眼领手,以气贯指。而“意在精神”,既不在气,也不在力。这样练习日久,自能达到“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也即拳谚所云“意到则气到,气到则劲自到”。太极拳动作如环无端,运用的都是圆活之劲。即所谓“太极劲”。在“换劲”的过程中,务须由松入柔,渐至刚柔相济。“先在心,后在身”,以意贯于这个部位,意到劲到,意之所注处,就有所感觉。做到“运动如抽丝”,全身关节节节松沉,做到“松静”而轻灵圆活是先决条件,肢体充分放松是关键。   四、立身中正。   传统太极拳,尤其杨式太极拳,是最讲究“立身中正”的。因为,这是人体运动时使下盘稳固的基本条件之一。《太极拳论》云:“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平,天平。诸如《四平诀》中说:“心平则气正,顶平则头正肩平则身正,腿平则劲正。”为什么打拳一定要求“立身中正”,而不能歪斜摇摆呢?这是因为拳术必须符合人体运动力学、物理学及拳学原理所决定的。   五、肘的运用。   肘,分直肘与曲肘。而直与曲是相对的。打太极拳有“松肩垂肘”的基本要求,或称为“松肩沉肘”,“沉肩曲肘”,“沉肩坠肘”。总之,是含有肩关节松沉,肘关节始终留有程度不同的屈度,并有下垂之意。即使用冲拳动作,诸如搬拦捶、指裆捶、栽捶等式,其冲拳一臂的肘关节也不可完全伸直,而必须保持微曲。这样才符合太极拳古典理论中“劲以曲蓄而有余”的原理。   肩与肘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肘不松沉,肩就必然容易耸起。然而头不顶,背不拔或腰不松,肩部也容易发僵而耸起。为此,除了有意识放松肩肘关节以外,也要注意“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落胯”等基本要求,使全身关节节节松沉,不得有丝毫拙力与僵劲占据经络。这样才有利于气血通畅,内劲也能顺利达于肢梢,全身轻灵,蓄劲充分。所有这些,在运动心理学、生理学和运动力学等原理方面是有相通之处的。   六、腰的`运用。   腰在太极拳的武学术语中有“提腰”、“硬腰”、“紧腰”等,是与“松腰”相对而言的。提腰,就是把腰裆提起和收紧,而不能“松腰落胯”。由于腰胯是全身最大的关节,若腰胯关节不能放松,全身关节之紧张就可想而知了。   七、步法。   要做到“迈步如猫行”,“虚实能分,而转动轻灵,毫不费力”。而下肢变换虚实的正确方法是,当提起一脚向前迈步时,虚脚应先贴近支撑重心的实脚踝骨的内侧,再向前呈弧形伸迈的同时,实脚随虚脚前伸,须相应的屈膝下蹲。即谓之“后脚送前脚”,或“实脚送虚脚”。这样迈步沉着而轻灵,落地无声,以腰为轴,“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运行的太极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八、几种步法的运用与要求。   1.迭步。凡作弓箭步或虚步时,前后两脚踏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称为“迭步”。2.插步。诸如单鞭出的步是插步。即把我的脚插入对方裆下。这种弓箭步的横距就该窄一些,可间隔10~20cm,而相对的直距较长。3.套步。诸如野马分鬃H{的是套步。即把我的前脚套在对方脚的外侧。但双方必须呈顺步(即用我左脚去套对方的右脚,或用我的右脚去套对方的左脚)。这种弓箭步的横距就该宽一些,可间隔10~20cm,而相对的直距较短。4.可插可套步。诸如揽雀尾、搂膝拗步等式,在技击上都是既可作插步,又可作套步。这种弓箭步的横距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其直距同样是折中的。   九、软裆萎膝步。   软裆,则表现在做仆步时裆部全部下落,软弱无力的贴近地面,如同瘫痪。为此,在做仆步时,裆部要略呈拱形。即所谓“圆裆”,以保持弹性和弓劲。萎膝,也叫“软腿”,主要应用在做弓箭步时后腿膝部向下弯曲。所谓“弓箭步”,原本含有“前腿如弓,后腿似箭”的意思。所谓“曲中求直”,其原意是“曲以蓄劲,直以发放”,而根本不是做“软腿萎膝”的弓箭步。但传统杨式太极拳在做单鞭、扇通背和打虎式时,为了突出下沉的气势,也有使前腿弓至胫骨竖直为度,同时使后腿微微开膝。   十、要匀连。   太极拳的七字要诀是“静松稳匀缓合连”。其中,“匀连”两字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匀,速度均匀;连,动作连贯。主张“慢中求功”,这样就自然形成“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滔滔不绝”的独特风格,从起式至收式犹如一气呵成。“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穿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最终达到以柔为主,柔中寓刚,刚柔相济,匀而相连的境界。

太极拳能打实战吗
提示:

太极拳能打实战吗

一、太极拳能打实战吗: 太极拳是可以打实战的,但是现在教的都是皮毛,实战可能会被揍得很惨,现在太极拳都是拿来养身的。 二、关于太极拳能否打实战的辩论: 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太极可不可以进行实战,但其实太极是可以用于实战的,只是现代生活中,人们多把太极拳当做一种养生拳,很多动作也进行了柔化,但其实在古代太极拳是具有一定杀伤力的。 要知道流行的太极拳和太极拳大师教授徒弟的时候,基本以练力量为突破,快速的让学员达到技击的水平,但其实,传统的太极拳套路分为练功架、功夫架、快架等步骤,其次还具有辅助联系推手。

太极拳教程入门视频
提示:

太极拳教程入门视频

太极拳入门初学图解教程如下: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式太极拳就是很多朋友喜欢的太极拳的练法之一。以下为24式太极拳分解教学,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朋友。 1、起势:左脚开步、两臂前举、屈膝按掌。 2、左右野马分鬃: 左野马分鬃:抱球收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右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左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3、白鹤亮翅: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 。 4、左右搂膝拗步: 左搂膝拗步:转体落手、转体收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右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左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5、手挥琵琶:跟步松手、后坐挑掌、虚步合臂。 6、左右倒卷肱: 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7、左揽雀尾:转体撤手、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8、右揽雀尾:转体扣脚、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9、单鞭:转体扣脚云手、勾手收脚、转体迈步、弓步推掌。 10、云手: 云手:转体扣脚、转体撑掌、转体云手、撑掌收步。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11、单鞭:转体勾手、转体迈步、弓步推掌。 12、高探马:跟步松手、后坐翻掌、虚步推掌。 13、右蹬脚:穿掌提脚、弓步分手、跟步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 14、双峰贯耳:收腿落手、迈步分手、弓步贯拳。 15、转身左蹬脚:后坐翘脚松手、转体扣脚分手、收脚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 16、左下势独立:收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 17、右下势独立:落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 18、左右穿梭: 左穿梭: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右穿梭:落脚坐盘、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 19、海底针:跟步松手、后坐提手、虚步插掌。 20、闪通臂:提手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推掌。 21、转身搬拦捶:转体扣脚、坐身握拳、踩脚搬拳、转体旋臂、上步拦掌、弓步打拳。 22、如封似闭:穿掌翻手、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23、十字手:转体扣脚、弓步分手、坐腿扣脚、收脚合抱。 24、收势:翻掌前撑、分手下落、收脚还原。

太极拳自学视频教程
提示:

太极拳自学视频教程

  相关阅读—太极拳自学者的困境   太极拳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具有健身,养生的功效,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练太极拳。但是由于有些自学者练功不得法,不但没有练出功夫,反而练出了一些毛病。下面我们讲解太极拳不能自学的原因。   太极拳是必须通过言传身教才能掌握的一门武术。即使我国近现代的几大太极宗师费尽心力言传身教无数的学生,但真正得其真传、练成功夫者寥寥无几。   有甚者,有些自学太极拳者当起了老师……   自学太极拳的拳友,学历较高,有较好的自学能力。有的人认为太极拳像一般的人文社会学科,可以自学。这些自学者的精神可嘉。但充其量他们是在太极拳圈外徘徊,由于没有明师的指导、纠正错误、陪练和对练,他们很难走出太极操的困境。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老师的悉心指导,很难理解什么是虚领顶劲、含胸塌腰、沉肩坠肘等基本拳理。这些人比划就是做操,更谈不上太极拳对人体的各大益处。   太极拳是几乎不能通过自学来完成的一项高难运动。现在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大学学历,买来光碟和书本,下载视频,就可以自学。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学习太极拳者,开始即由十三势拳式(即太极拳,俗谓盘架子,或曰长拳)入手。往往练习仅三四月,遂曰已得门径,不知前辈初步,皆先练站桩以为基本功夫。历时甚久,然后方习十三势拳式。而一势、一式之练习,非经数月不可。直至各势、各式完全纯熟,且能应用后,始合之为全套太极拳。其间每有练至数年,一套拳势犹未完毕,更无论推手,大捋、刀、剑、杆子、散手等等矣。”   由此可知,基本功是拳架的基础,而推手是对拳架正确的检验和运用,散手则是太极拳的最高阶段,是对拳架和基本功的全面运用。   传统上,太极拳属于一种武术,必须通过师承关系,言传身教来完成。也就是说,太极拳是在老师的示范、纠错、陪练、对练的前提下,经过拳架、推手和散手学习,挨师父的“打”,才能学会的一项运动。只有老师的言传身教,才能在旁边校正你的错误动作。从推手喂劲到接手喂招、散手拆招,都必须和老师对练完成。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一旦形成错误动作,就没法使功夫上身;而且错误动作对身体有害。   古拳谱中说:“只可神会不可言传”。说明对于太极拳的动作细节用文字和语言无法表达,需要身教口授。盖练太极者虽多,但未经真的太极拳教师指教,以为有其他拳的功夫底子,再弄本书看看就算会了,这是妄作聪明,闭门造车,所以难成。   想学好太极拳必须要找一位某有功夫、有师承脉络的嫡传弟子学习。只有有功夫的嫡传的弟子才掌握了太极拳的练功方法,才知道如何教你练习要领,也才能教你学到正宗的太极拳。   错误的动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导致“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功夫练不出来。一味地坚持自学,没有明师的指导并纠正错误动作,弄得不好,容易伤膝关节、内气受阻,导致身体不适。即使有名师的指导,不认真体悟练功方法,也难以练出功夫。   练功方法的掌握需要较高的武术领悟能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