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套中人
简析:
契诃夫在短短的篇幅里,以讽刺的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这一沙皇专制制度的忠实卫道士的典型形象。
通过塑造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折射出十九世纪末俄国人民在沙皇专制统治下被毒害、僵化、禁锢的思想。
通过写别里科夫批判了谨守刻板教条,思想僵化,拒绝新事物,不辨是非的人。
通过写别里科夫周围的人,批判了在统治者暴力统治和思想控制下,麻木接受,不敢反抗,最终迷失自我的人。揭露了那个社会的各种病态,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契诃夫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一个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倒闭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1904年6月,契诃夫因肺炎病情恶化,前往德国的温泉疗养地黑森林的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逝世。
谁把红旗插到德国国会大厦上
苏联红军战士米哈伊尔·米宁将苏联国旗插在德国国会大厦上。 米哈伊尔·米宁,他参加过解放列宁格勒战役,一路随军队打到柏林。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攻克帝国议会大厦,在攻克柏林之前,当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下令,5月1日之前把红旗插到帝国议会大厦楼顶。 在此号召下,米宁等5名士兵携带一面红旗,最终设法到达大厦楼顶。最初,他们无法确定插红旗的合适地点,但米宁注意到大厦楼顶雕像上的王冠,于是爬上雕像,把带有红旗的一根金属棒插入王冠,并用裤带将红旗固定。历史将铭记这一永恒的时刻——1945年4月30日晚10时。 媒体记录 关于柏林会战前前后后,《新华日报》发表的相关报道多达数十篇。在1945年4月29日发表的《柏林的末日景色》中,记者这样描述:“鲜红色的旗帜在被苏军占领的市区的一座高塔上迎风飘扬着。高塔被炮弹打穿了许多弹孔。 德军大炮不断的轰击着,想把红旗打下,然而它们竟未成功。”“柏林驻军司令部用城内所有成年的市民来抵抗苏军坦克,在背后枪击苏军官兵。目前许多柏林人表示低声下气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会作战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再进行抵抗已没用了”……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攻克柏林:正义之旗插上国会大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米宁
那幅很经典的把苏联国旗举在德国国会大厦的图片叫什么?
图片叫《胜利旗帜插到帝国国会大厦》。
长期以来,各种资料一直都说是朱可夫元帅麾下的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于1945年4月30日下午将红旗插上国会大厦楼顶。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最先将红军旗帜插上柏林议会大厦的是苏联英雄米哈伊尔·米宁。他于1922年出生,卫国战争爆发后参军,一直与纳粹德国军队作战。他不仅参加过解放列宁格勒的战役,还一路随军队打到柏林。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攻克德国国会大厦,据称,在苏军即将攻克柏林之际,斯大林下令:5月1日之前必须把红旗插到帝国议会大厦楼顶!在此命令下,米宁等5名士兵携带一面红旗,最终设法到达大厦楼顶。最初,他们无法确定插红旗的合适地点,但米宁注意到大厦楼顶雕像上的王冠,于是,他爬上雕像,把带有红旗的一根金属棒插入王冠,并用自己的皮带将红旗固定。历史将铭记这一永恒的时刻——1945年4月30日。苏军红旗的树立,宣告了纳粹德国灭亡。次月,米宁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而那幅原载于前苏联《真理报》上著名的“胜利旗帜插到帝国国会大厦”的照片也不是当时拍摄,而是后来补拍的,照片中挥舞旗帜者也不是米宁。由于4月30日苏军随军记者并未捕捉到红军插旗的瞬间,所以在5月2日,28岁的战地摄影师叶夫根尼·哈尔杰伊得到指示,拍摄五星、锤子和镰刀的苏联国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的新闻照片。于是,哈尔杰伊带着他的“莱卡”相机、一面苏联国旗、两个红军士兵阿卜杜勒·哈基姆·伊斯梅洛夫和米哈伊尔·叶戈罗夫来到被打的千疮百孔、并且已被烧毁的德国帝国国会大厦,用了一整卷胶片,拍摄了36张照片。公开发表的照片后期还经过了加工处理:背景的黑烟是后来在底片上制做的,为的是让人感觉战争仍在继续。苏军士兵的两只手腕上都戴着抢来的手表,为了塑造苏军的正面形象,在照片发表之前,哈尔杰伊在底片上做了些小小的手脚,于是手表消失了。
为了配合图片宣传,官方文字报道称,红军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率先将镶着镰刀和斧头的前苏联国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标志着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结束,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军在欧洲战场上取得的最后胜利。
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胜利旗帜插到帝国国会大厦》这张照片仍然成为苏联红军击败纳粹德国的胜利象征,为世人所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