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北上》
《北上》
提示:

《北上》

摘要:徐则臣的《北上》跨越了运河的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探究了人与人之间、普通人与中华民族之间,以及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它探讨了大运河对中国经济、文化、地理以及人们心灵变迁的影响。运河与几代人的缘分一直进行着,“缘”是指一种联系,是故事中几代人的相互联系,是运河与河上人的联系,是传统与现代的联系,是民族与世界的联系,运河是一切故事的源头,溯流而上,去探索那条运河、那群人、那个时代、那个民族的历史和故事。运河具有很强的粘性和张力,通过时代跨越和视角重叠,它将几代人和几个故事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一个个人、一段段故事共同拼接成了这部完整的卷书。

大水汤汤,溯流北上,大运河是中国地理南北贯通的大动脉,也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北上》是作家徐则臣所创作的一篇长篇小说,这是一部具有史诗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没有准确的主角,如果说有一个类似主角的存在,那便只有大运河。 从古到今、从西到东 ,人类的生活与河流的发展运行都息息相关,但是在文学作品中,以河流为主要叙述对象的却很少,在《北上》中,河流不仅指一个地点、一个空间,它是一个视角,从运河这个视角可以看到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起承转合,可以看到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转折,也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发展变迁。


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小说在传统中体现着现代,体现着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折。《北上》的故事并非是以线性时间来写的,它的叙事时间在来回摇摆,从1901年到2014年之间,故事来回曲折,在不断推进中将大运河几代人的故事完整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小说表面上为我们呈现的是运河的兴衰史,实际上也引出了中国在这一阶段发生的各种大事件和面临的变革,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义和团起义、抗日战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事件, 其中也有人们对运河的态度和观念的变化。这些转折不再是人的变化,也不是时间的变化,它更是一种历史的演变,一种生活的变化。

小波罗一行人沿着运河逆流北上,去寻找马可波罗眼中的世界,见证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而谢望和等后代凭借文物器物、家族传承穿越时间去追溯祖先的思想和记忆。他们都在延续着某种传承,都在寻找着某种方法将这种传承带向更远的未来。运河和诸多人的命运相关,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运河一直把这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一)这种转折体现在人物命运的转折和精神的延续中

《北上》中的人的命运转折发展也都体现着某种进步,谢平遥有着强烈的求知意识和进步意识,他从江南制造总局英语翻译到漕运总督府,再到后来与小波罗踏上北上的旅程,他关心时政,主张革新,在北上的途中也见证了时代的变革。小波罗和哥哥保罗•迪马克也有着较强的求知精神、理性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他们来到异国,凭借求知精神去探索运河沿途的异国风土和人情,小波罗在爱人受到伤害时,毅然选择勇敢反抗,他的反抗精神也鼓舞了当时身边的许多人。而谢平遥这一代人的精神也在他们的后辈中不断延续着,他们因为运河以及小波罗所赠予的礼物而相识,都为着运河的恢复和延续而做着努力。

    (二) 这种转折还体现在运河的变化和中国的发展中

大运河对中国经济、文化、地理以及人们心灵变迁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大水汤汤、逆流而动、水清岸绿、乌篷埠船、江南风情”,这是大运河之前的模样,而现在的运河是“南北阻隔、河水污浊、机械轮船、繁华都市”。运河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命运多舛,曾遭遇停运、破坏、恢复和保护。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运河上的人们走上陆地,运河的记忆逐渐被人们遗忘,又被人们拾起。运河是走向现代、走向未来的通道,船只是通行的工具,北上的路见证了运河的变化,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视角的重叠

《北上》的叙事手法十分独特,运用了多个视角的比较来突出文章的发展和故事的转折,其中有角色的视角叠加、空间的视角叠加、时间的视角叠加,通过这些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京杭大运河与20世纪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人民的命运转折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另一方面,这种视角叠加的方法也将小说的境界和格局拉大了,让小说的主题思想变得不再狭隘、局限和生硬。

(一)角色视角

在角色的视角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波罗的北上故事最开始是以谢平遥的第三人称叙事角度来写的,通过谢平遥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小波罗以及同行人的性格特征,可以看到这场北上途中所经历的人和事、景和物。而在后面的故事中,我们又通过小波罗的弟弟费德尔·迪马克的视角重新看到了小罗,通过第一人称我们再次了解了小波罗的故事。再往后,我们又在谢平遥的后代谢望和、邵常来的后代邵星池对祖先的探讨和回忆中看到了小波罗的北上经历。受到阐述对象、生存环境和时代隔膜的影响,在不同视角和人称中,小波罗的北上故事会有不同的阐述。通过不同人物的对照、重叠,在其中,对运河和中国,小说中有着两种视角,一种是小波罗和弟弟费尔德·迪马克两个人的意大利视角,和谢平遥、邵秉义等这种中国人的视角,我们看到了这些视角下的运河和中国,也对运河和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北上》中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形象和性格,在个人性格的比较中,小波罗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他愿意让中国人看到他身上的不同,也接受身边的人对他的误解。他虽然是意大利人,但是身上却具有较强的“中国性”,他对中国具有很热烈、真挚的感情,他喜欢中国的食物,会想着让邵秉义在北上的途中给自己作地道的中国菜,他也会和船长抽着地道的中国老烟,他也有一个喜欢的中国女孩。他身上有着强烈的理想精神,他说自己想看一下偶像马可波罗所看到的运河上的中国,也说过扬州的景和人都好看,但他也会想着自己的家乡,会把运河上的风景比作威尼斯,他身上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为了心爱的女孩,他会和日本人拼命。与小波罗所相对的是谢平遥这些真正的中国人,谢平遥通晓外语,渴望变革,具有较强的进步意识和反抗精神,在他身上有着与小波罗不同的是,他是一位关心时政的中国人,他没有小波罗的自由洒脱,没有他的置身事外,他将中国的命途放在心上,想为自己的宏大理想付出实际行动。

(二)时间视角


从时间这个视角来看,《北上》在叙述故事的时间上是双线并行的,一条是1901年的故事,一条是2014年的故事,两代人的故事同时进行,交织重叠,更像是一种电影的手法,几条主线交织在一起,起到联系作用的就是运河,两代的命运都与运河息息相关。在这部小说中,虽然故事的介绍庞杂重叠,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在传统和现代的描写中,小说不管是在语言、环境还是人物形象的描写中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语言的重要性,是不同故事都具有其个性的特征。两代人的故事是两条主线,一条是1901年的故事,一条是2014年的故事,1901年的运河干净清澈,人民生活质朴,民族面临着危机和变革;2014年的运河污浊浑沌,人民生活丰富享受。时间在流动着,运河也在流动着,人们心中的血液也在流动着,几代人的故事交织重叠,故事的人物也用行动证明了时间并不会抹去心中那份对运河的感情。

(三)空间视角

在空间上,存在镜头与现实两个视角。镜头下的故事往往更加生动还原,《北上》中有很多涉及摄影、镜头的故事。小波罗在北上的途中拍了许多照片,他用镜头记录下了那个时代运河的模样,这是他寻找的马可波罗所经过的世界,是他眼中的中国运河,他将一切新鲜陌生的事物记录在镜头里,镜头下有沿途的风光和人情,也记录下了运河的发展和中国的变革进步,这些照片不仅映照着京杭大运河的文化与历史,也同样映照着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最后也成为后代人追溯祖先历史记忆的重要物件。小波罗的相机在哪个时代是一种先进、前卫的象征,他用相机将那个时代的运河和运河上的人定格在照片中,而现实是运河在不断地发展,经历了停运、恢复、破坏和保护,运河上的人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时间更迭,人经历了死亡和新生,谢平遥那一代的人已经成为后代口中的祖先,随之而变的还有运河的风光,乌篷船逐渐变成了铁船,变得更大更重。虽然时代在变化,但这种用镜头记录运河的方式却在延续着,小波罗拿起相机是为了记录生活,记录追寻运河的记忆,孙过程得到了小波罗的相机,他的后代孙宴林拿起了相机,孙宴林的相机却被赋予了个人理想和时代意义,不管是孙宴林所拍摄的照片,还是谢望和所拍摄的纪录片,他们镜头下的运河故事和中国历史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了运河的发展,记录了运河上的渔人对运河的真挚感情,记录了运河上的人从船上走向陆地的过程。孙宴林所拍摄的照片让谢望和在黑暗中发现了一丝光亮,谢望和又用镜头为运河拍下了纪录片《大河谭》,小波罗的照片是记录,而孙宴林、谢望和的镜头却是挖掘和发现。运河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运河上的人走走停停,而镜头始终对着这条河流,照片中所定格下的是运河中反映的现实,虽不够全面,但却真实,镜头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运河,了解了运河所面临的现实。

运河与几代人的故事一直进行着,他们在各自命运中演化出与河流结缘、行走生活并关注河流的故事。正因运河的存在,不同命运被绑进了同一段旅程,他们之间的联系是那段口口相传的故事和回忆,也是先辈们留给后代的礼物。在这些联系的基础上,再不断地追根溯源,挖掘出完整的有关运河的故事,使运河逐渐从故事的背景变成了故事的主角。

运河被写进小说,运河的历史被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小说中的运河与现实的运河重叠交织。故事中的人物也许不存在,但是运河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流淌着,在人们心中流淌着。

《北上》读后感
提示:

《北上》读后感

隔离这几天,阅读了当代作家徐则臣的《北上》。故事从一名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以文化考察的方式,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的故事展开。

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义和团扶清灭洋时期,意大利人小保罗名义上是考察大运河,实则寻找弟弟马福德,这其中就牵扯出了翻译谢平遥,厨子邵常来,保镖孙过程等一打票人。

保罗迪马克最终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弟弟,中途受伤,伤口感染,染上破伤风等死在北上的路上。

小波罗在弥留之际把自己身边的照相机、罗盘、日记等分给了和他一起北上的人,这些东西就成了串起后面故事的线索。

后面是百年之后这些被牵扯进去的家族变迁,以及和大运河割舍不清的关系。

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小波罗,而是他的弟弟马福德和秦如玉之间的爱情,跨越民族、语言、仇恨等障碍。

为了爱情,马福德,一个意大利人,在中国北方人人痛恨洋人的环境下,隐姓埋名,几十年从不提思乡之情,努力让自己变得像一个中国人,终于在运河边上繁衍生息。

故事的高潮,秦如玉被日本人杀害,五十多岁的马福德找到当年埋下的手枪和子弹,把整个日本小队团灭。

看到这里,我哭了,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哭过,为马福德而哭,为秦如玉而哭,也为我自己而哭,如果我是马福德,我会像他那样吗?我不知道。

这本书通过北上,介绍了运河沿路各个地方的历史、人物、兴衰、在运河的位置和作用,让我对京杭大运河当年的盛况以及历史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大水汤汤,溯流北上,该小说力图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

读《北上》
提示:

读《北上》

徐则臣著《北上》,洋洋洒洒揭露了大运河的一段传奇。

小波罗是一个意大利人,谢平遥一位杰出的翻译官。一次工作过程中,谢平遥给小波罗当翻译,一路乘船沿运河北上。途中小波罗也就是马可波罗的崇拜者,非常兴奋。喜欢考察一下中国的运河及风土人情,一路上照了不少照片。雇的船却在中途偷跑了。也遗失了小波罗的一本很重要的笔记本。谢平遥有家国情怀,由于精通英语。领略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对龚自珍格外崇尚。一路上小波罗雇的挑夫监厨子邵常来,忠心跟随。后来邵常来逐渐发达了,做起来船运生意,一直传了几代,是地地道道的船民。到了邵秉义和他儿子邵星池时终结了船民生活,开始上岸。

邵秉义算是一位开明的船民,尽管自己生在船上,长在船上,但对于儿子星池上岸生活的决定还是支持的。船民世代生活在船上,习惯了,反而不愿意上岸生活。对水上生活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邵秉义又在儿子星池的婚礼上把祖传的罗盘,也就是当年小波罗的,传给了星池。拍照的红衣女子与邵秉义一番对话,已经反应出运河受到了严重污染和破坏。已经不像邵秉义小时候和年轻时的运河了。而他的船也没有了运输优势,不得不停业,停了祖上传承下来的事业。邵秉义心里五味杂陈。

谢平遥的后人,有依靠在运河边生活的,有辗转到了北京的,已然在运河边。谢家一位后人,决定拍摄纪录片《大河谭》以介绍大运河的光辉历史及变迁。

书中一部分写了小波罗的弟弟马福德的一生,马福德是光辉的,娶了中国姑娘如玉。后来为了给如玉报仇,一人干掉十几个日本鬼子。这段故事感人至深。

全书人物情系大运河,厉时百年有余,通过两个意大利兄弟的不同境遇,串联了许多人物事物。以及大运河沿线的风土人情。从另一角度展示了当时中国的现状。也反应了战争的残酷,及外国入群中国的种种罪行。

大运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是地地道道的大动脉。最后在二十一世纪初,正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大运河申遗成功,使得当年行走在大运河上的人们的后代激动万分。一部厚重的纪录片《大河谭》算是对大运河的最好的礼物。

荐书《北上》
提示:

荐书《北上》

春节,读了小说《北上》,真的很好看,有故事、有情怀、有历史的厚重,又有当下的生活的小情小爱。

先让我给大家百度一下,科普《北上》相关资料。







2019年8月16日,《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8月19日,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作者,徐则臣。生于1978年的江苏籍作家。2019年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在茅奖史上,被称为与阿来并列的最年轻的得主。上届茅奖提名曾进入前10,是70后代表性作家。

茅盾文学奖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四大文学奖项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每四年评选一次。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范围为2015年至2018年间在大陆地区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北上》首次出版为2018年。

在此之前,徐则臣已得过多个奖项,“他是一位从江苏走出的、多年来一直坚持奋斗着的70后代表性作家。”早在2005年4月,徐则臣就获得过春天文学奖,这是作家王蒙倡议设立面向30岁以下的文学新人奖,他也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等。”而就在上一届的茅盾文学奖提名中,徐则臣凭借《耶路撒冷》被提名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进入最后前十名 ,是当中最年轻的作家。

徐则臣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部分作品还被译成德、英、荷、日、蒙古等外语。2014年,获得第五届老舍文学奖,使徐则臣成为老舍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说了这么多,来看看书的内容。我最初以为是写战争历史的,读下来才知道,这写的是京杭大运河。

为何写大运河?一条运河有什么写的?

徐则臣在《北上》创作谈中说,京杭大运河自元朝开始,就不仅仅是一条南北走兵运粮之河,它还是政治经济文化物候等诸方面交流融会的最重要通道。文化之“富”,也需要交通便利。列一个数据:在清朝,260多年间一共出了114位状元,苏州一地有26位,占了近四分之一。为什么苏州文脉如此发达、源远流长?因为京杭运河经行苏州,这里是交通要道。


别人说该小说阔大开展,气韵沉雄。确实如此。故事非常精彩。他的写作手法特别,初看让人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以为是几个小故事成集而已,细品下来,才知道这些人物故事构思奇妙,都是盘根错节,相互关联的,不到最后,不会揭晓谜底。他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


“北”是地理之北,亦是文脉、精神之北。大水汤汤,溯流北上。青春作伴,还我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