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南岳圣帝的来历

南岳圣帝的来历

中国五岳皆有岳庙,每个岳庙都有岳神。南岳衡山之神老百姓都尊称为南岳圣帝菩萨。他是谁的化身?在五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中,这尊威灵显赫的菩萨也有自身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普通走向辉煌的历史。

岳神是伴随五岳的产生而产生、辉煌而辉煌的。

历史学者认为,给五岳的封禅、祭祀,对五岳的崇拜,起源于原始时代人们对天地、对太阳、对山岳的崇拜。《山海经》把所有的大山都说成是神人和怪兽居住的地方,《礼记》也认为山峰能兴云做雨,把山峰当作求雨、治洪的神灵来崇拜。古代传说中,从炎帝神农氏游息南岳水帘洞,黄帝有熊氏分九州奠五岳得祝融辨孚南方,以及后来的赤帝、祝融、尧舜、禹等首领都巡祭衡山,行“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典,基本形成了“夫山者,万民之所仰也”的理念。这种尊天亲地的原始宗教精神[用现代语言就是尊重大自然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祭祀 文化的本质与精髓。在对土地、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等44神的祭拜中,五岳山神被列为首位。历代帝王对五岳的祭祀都不敢怠慢轻薄,且把此作为显示和行使国家权力的象征。南岳衡山在五岳的祭祀秩序中排位第二,仅次于东岳泰山。唐代文学家韩愈认为,南岳衡山离京城最远而独为崇,其神必灵。事实也的确如此,南岳祭祀之盛经久不减,甚于平临四岳。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由于南岳衡山在洞庭湖畔的湘江流域,为人类社会实践特别是农业、医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基础,各种各样的传说便不断产生,自然崇拜对象的南岳衡山被逐渐赋予了灵气并予以神圣化。因此,南岳神在人们对南岳衡山的向往和崇拜中诞生了。

在原始崇拜阶段,南岳神是依附在南岳山中的。祭典活动都是在山顶设祭台或祭坛,祭礼仪式为柴、望。所谓柴,是幡柴,以祭天;所谓望,是望祀,以祭山川。经过这一漫长时期的准备,作为南岳神的象征—南岳菩萨虽未出现,但完全具备了产生神的一切客观条件。人们对南岳崇拜的确立,其客观因素:一是优越的地理位置,风光秀丽的山峦,鬼斧神工的景观;二是四季变化明显,垂直分异突出的气候物象;三是丰富的物产、无穷的资源、理想的生态之周边大环境;四是坚实的人文基础、深广的历史根基。离开这些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南岳神是不可能产生的,南岳的文明也是不可能称“奥”的。

偶象的菩萨只不过是崇拜对象神化后的文化工艺品。南岳菩萨也不例外。现在看见的南岳圣帝不知是第几代工艺品了。起初,南岳山神被神圣化以后,伴随着宗教的发展,南岳神才以人物形象被人们捧上神坛,祭拜活动的地方也由野外走向了室内,祭典仪式也由柴望改为庙享。南岳菩萨所居的南岳庙,传说秦汉即有之,从有关资料来看应是在祝融峰顶,现时人们仍称之为老庙。汉武帝借交通不便把南岳移至潜山,但在人们的习惯生活和文人士大夫的眼中始终是衡山作为南岳向往和礼拜的。隋文帝重新明确江南衡山为南岳,南岳开始在山下建新庙,初在现庙址的东北侧也就是万寿大鼎的下面,兴建万寿广场时还挖到了当时岳神庙的遗址。唐玄宗李隆基遵司马承祯的建议封五岳之神为真君,按道教的规范在山下建南岳真君祠,也就是现存的南岳大庙了。从唐代大文豪韩愈谒南岳庙的诗中,有“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迳趋灵宫。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的生动描述,足见当时的南岳庙的宏伟和壮观。

被神化了的菩萨是无所不及、无所不能的。因此关于南岳菩萨的来历就太丰富多彩了。相传,隋文帝重新明确江南衡山为南岳之前,祝融峰顶立有山神祠。当时的南岳菩萨还应只是个代表南方的地方长官神,传说叫司天霍王庙。古时衡又可读霍,霍王就是衡山王。一直到唐代,唐明皇还不清楚五岳之神是谁。他问司马承祯,五岳何神主之?对曰:“岳者,山之巨镇。出云降雨,为国之望。然灵山之隐,别有仙官居之。”于是他下诏建真君祠,并随之封南岳之神为司天王{东岳为齐天王、西岳为金天王、北岳为安天王、中岳为中天王}。从此,岳神在五岳山大王的同时沾有了道教的仙气,尊为真君。

经过261年,到了宋真宗景德四年,由于其它四岳落入真人之手,朝廷对南岳更为重视。他把五岳之神由王晋升为圣帝,南岳神被加封为司天昭圣帝[东岳为齐天仁圣帝、西岳为金天顺圣帝、北岳为安天元圣帝、中岳为中天崇圣帝]。同时按帝王之居扩建岳庙,并初步奠定了岳庙的规制。正殿独一神座,监庙和礼值官日上香火。又过280多年,元世祖忽必列为了表示对神明的敬意和对汉文化的尊重,于至元28年元月又加封南岳之神为司天大化昭圣帝。他认为惟名山大川,国之秩祀。自己既然是一国之主,就应对封宇之内的岳神加封,以期保佑民富国安。与此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虽是蒙族统治,但对汉文化习俗可是相当重视。元代最末一个皇帝顺帝还下令对南岳庙进行了一次大的扩建整修。人们为了纪念当时修庙有功的蒙古人潭洲府同知阿尔思兰,给他立了个辖神总管的神位,安放在庙后门的辖神殿内,供奉至今。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则认为五岳之神,神灵莫测,“岂国家封号可加”?凡是岳、镇、海、渎,都以本名称之。因此于洪武三年[1370年]南岳圣帝被改称为“南岳衡山之神”。这并不表明他对五岳之神不重视,而是他认为自己只是个人君,不具有给神加封号的资格。事实上明代也对南岳庙进行过几次大的扩建修护,使其更加雄伟、壮观、崇严,且逐渐兴建依傍中轴线主体建筑的东八宫、西八寺,并彻底整治了大庙的周边环境,使南岳庙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古建筑群,致有江南小故宫之称。事实上在朱姓王朝中南岳菩萨享受了超过帝王的待遇。

清代,虽说是满族兄弟统一大业,但政治、经济、文化并不曾排斥早已开化的汉族民众。从康熙开始,对五岳特别是南岳尤其重视。从1705年到1879年间先后6次对南岳庙进行大的维修,其中光绪年间一次耗银一亿二千万两,创造了修庙史上花钱之最。清代的皇帝虽然没有对岳神加封,但前后钦赐给南岳庙的御扁有7块,康熙御书的“光辅紫宸”、“永峙南维”,雍正书的“功宏育物”,乾隆书的“灵曜南云”,嘉庆书的“宅南标极”,同治书的“铨德钧物”,光绪书的“黄离永吉”等。这些,足以证明清代王朝对南岳的重视和对南岳圣帝的崇拜。

据《南岳志》中不完全的统计,历代朝廷祭祀南岳圣帝是比较频繁的,其中宋朝29次,元朝8次,明朝33次,清朝42次,足以表明南岳圣帝菩萨的地位是何等显赫!但最能说明南岳圣帝的地位和作用的要数唐中宗李哲在给南岳的《玉牒》中写的那句话:“凝薰万姓,陶化八肱”。这就是五岳在统治者心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南岳文化的巨大力量。而清人江有沅也有一句是写南岳圣帝的,即:“百神俱庑下,万古在山中”,倒是有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味道。毕竟是先有山,后才有庙。名山是体,圣帝是魂,山是神的根本。

南岳圣帝的来历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南岳圣帝是山神衍生出来的,没有具体的原身。另一种认为南岳圣帝有具体的原身。但原身是谁,意见也不一致。

地理学家认为,江南以衡山为镇,故封禅南岳神位,圣帝菩萨是总管南方的地方之神。星象学家认为,“南岳之镇曰衡”,“宿当翼轸,度应玑衡”,且轸星之旁有一小星曰长沙星,注生、主寿,因此南岳圣帝是天上派下来主宰人间生死寿命的天神。相传寿比南山不是陕西的终南山而是南岳衡山。以上的这些说法是主张圣帝菩萨没有原身的。

民间传说南岳圣帝是姜子牙封的,其原身是崇黑虎。这根据就是小说《封神演义》,不过,未免有点牵强臆造。

研究历史的文人和社会学家则以为,神都是由人演释出来的,南岳圣帝应是历史上为人类做过杰出贡献的伟人或伟大的氏族。而这位伟人或氏族是谁?现有资料也很难认定。

一种意见认为,南岳圣帝的原身是炎帝神农氏[是一个氏族首领还是一个氏族部落意见不一,我以为是一氏族部落]。按易经的五行学说南方属火,炎帝以火德王,是南方最大最强的一个氏族部落,也就是上古时期厉山国[今湖南属其地]的首领,按现在的说法他是南方的第一任长官,故称厉山氏。他对人类的贡献不容置疑,神农尝百草、教耒耕,应算是中国[可以说是人类]农业的创始人和水稻种植以及中草药的发明者。虽然他帝都长沙,葬在炎陵,但游息之所和主要活动在南岳衡山。且大南岳当时的概念也包括了长沙、炎陵乃至整个荆楚之地。从古至今,南岳的民间祭祀之盛,信众之广,渊源之长是其它四岳望尘莫及的。这一历史文化现象,仅用任何某种宗教信仰难以解释。追溯其源,我以为这不能排除有史以来人们对自己祖先炎帝的怀念和祭奠。

另一种意见认为南岳圣帝的原身是祝融。不过祝融也还有多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祝融氏,另一个是祝融君,其实也都应是一个炎帝管辖的地方官职位。

祝融氏有说是火正[实际上也是南方的长官之意]重黎,能光融天下,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帝喾命曰祝融。且说他是古之王者,擅长音乐,辨乎南方,被黄帝使为司徒。《路史》载:祝融氏一曰和,未有嗜欲,无所造作。师于广寿,以毓其德,刑罚未施而民劝化。三纲正,九畴序,是以天下洽和,万物咸遂。于是听龛州之鸣鸟以为乐歌,作乐属续以通伦类,谐神明而和人声,是以耳目聪明,血气和平而寿命长[这就是南岳之为寿岳的文化和科学的根源所在—作者注],移风易俗,天下大治,则歌乐为之节文也。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号,都如郐,故郑为祝融之墟,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准南子》载:南方之极,自北方之界,至炎荒之野,都是赤帝祝融之所司。《竹书纪年》: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位。诚如斯,他做南岳圣帝固也是当之无愧的。

再说祝融君。《帝王世纪》载:祝融君,即祝融氏之后也。《名胜志》载:祝融峰最高,位值离宫,以应火德,乃祝融君栖息之所。《楚宝》载:祝融者,炎帝神农氏之后,而帝里之玄孙也。

还有人认为,祝融只是一个方位,或一个行政区划,或一个官的职位,而不是指具体人。因此,祝融氏或祝融君是担任祝融这一职务的官。但根据历史记载,不论是哪个祝融都是为人类文明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伟人或伟大的氏族部落。

其实,神也罢,菩萨也罢,都是人的杰作,是人们根据社会和自身的精神需求所创造的文化产物。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信仰寄托和积淀起来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当然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存在和客观物质基础。因为在人类较长的远古时期,五岳文化集中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五岳文明代表了民族文明,若要天下太平,安抚百姓,必须打五岳的旗帜。对统治阶级而言,祭祀五岳、宣传五岳、建设五岳,也是一种政治需求,以图民安国富、鸿基永固。而普通百姓对岳神、对菩萨的信仰和崇拜,则是一种各自的精神需要,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生产中,难免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困惑,也不可能对未来没有任何的企盼或寄望,因而就会想到只有威灵显赫的南岳圣帝才可以保佑自己。尽管这只不过是一种精神慰藉,但这种精神慰藉恰恰是人们心里欲望的满足。仍可以预言,不会因为科学的发展而致来南岳朝圣的人会越来越少。因为人类本身是一个怪物,越是古老的文化,越让人感兴趣。只不过朝圣祭祖的目的和方式会有所不同,可能会从科学与保护环境出发,趋向文明、简捷、研究、欣赏。

南岳圣帝的地位越高,社会各个政治、文化团体和民间组织都会向其靠拢,打出他的旗号。其中佛、道两教表现与其更为亲密融合,有关他们的祖师同圣帝的传说就是例证。

在道教的典籍中,圣帝爷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弟子。在《九转经》中老子以广寿子的身份下界收圣帝原身祝融君为徒,授以《道德经》等秘籍。唐初,朝廷因道师司马承祯之谏而为南岳设真君祠,并被赐封为司天王,遣官奉祀。还有历代道教中的文人如李白、徐灵期、李泌、李冲昭、轩辕弥明、陈田夫、李长庚等,为宣传推崇南岳圣帝,弘扬五岳文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西来佛教到南岳比道教晚近两个世纪,但在对待圣帝菩萨这个问题上也是极为重视并相当明智的。历史上编释了其开山祖师慧思大和尚同圣帝菩萨赌棋借地建般若道场的故事。并在慧思所建的南岳第一古刹设立了南岳圣帝殿堂,以示真有其事。既体现他们对地方宗神的尊重,又示其不卑不亢的园融精神。

不论道教还是佛教,他们都非常明白,在中国要生存和发展,不能不屈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在南岳这座名山要站住脚,要发展,不能不打圣帝菩萨的旗帜。因而在五岳中,唯独南岳山和南岳庙逐渐形成了三教共存的文化奇观。南岳数千年的历史证明:南岳圣帝菩萨事实上早已成为南岳文化的始祖,有关祭祀他的一切活动也早已成为南岳文化的主要内容。南岳如此,其它四岳也合当如此。中国五岳历来是江山社稷的象征,是一种政治地位。五岳文化也应是一种政治文化。南岳圣帝也顺理成章由山神、民间神、地方神逐步走向了“官神”、“帝王神”、“万能神”。

2,南岳大帝的来历

对于南岳大帝的来历,诸书记载不一。《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载:“南方衡山君神,姓丹名灵峙。南方霍山将军,姓朱名丹。一云衡山君烂洋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引东方朔《神异经》云:“南岳神姓崇,讳。”《历代神仙通鉴》则认为伯益即南岳后身,为庆华注生真君,真君崇覃(金蝉长子)。《封神演义》中则封崇黑虎为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 唐玄宗时,封南岳大帝为司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五月廿五日,追尊号曰:“司天昭圣帝,与景明皇后配祀。”

3,南岳司天昭圣帝是主管什么的神?

南岳司天化昭圣帝为道教五岳五帝之一。
“圣”即南岳衡山之神——司天昭圣帝,传说中的火神回禄,当地百姓以及香客称之南岳圣帝菩萨。传说人类始祖之一的回禄氏最先发明火种,并生火熟食、举火驱兽、以火御寒,其常年游栖于南岳,死后葬在衡山之阳,后人为纪念这位先祖的丰功伟绩,故名南岳顶峰为回禄峰,并逐渐将其演变为南岳衡山之神。早在西周,南岳衡山就已建回禄君祠,人们不远千里前来对山神顶礼膜拜。唐玄宗于天宝年间敕封南岳山神为司天王,又将神庙改称司天霍王庙,确立衡山神的地位对于南岳大帝的来历,诸书记载不一。 《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载:南方衡山君神,姓丹名灵峙。南方霍山将军,姓朱名丹。一云衡山君烂洋光。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引东方朔《神异经》云:南岳神姓崇,讳。 《历代神仙通鉴》则认为伯益即南岳后身,为庆华注生真君,真君崇覃(金蝉长子)。 《封神演义》中则封崇黑虎为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

4,南岳八大菩萨分别叫什么

南岳八大菩萨分别叫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 1、文殊菩萨 生于印度舍卫国,后跟释迦牟尼佛出家,常随侍释尊左右,帮助释尊弘法。“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称之为吉祥金刚、般若金刚。文殊菩萨司理智慧,与普贤菩萨相对。文殊的图像一般为骑狮像,顶结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执青莲花,花上有梵箧,右手执金刚剑。 2、普贤菩萨 是行、愿弘深的典范。梵语的普贤称“三曼多拔陀罗”,密宗亦称普贤为善摄金刚、真如金刚、如意金刚。在雕像上,普贤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驾狮子侍佛之左。据说普贤菩萨掌管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萨则掌管诸佛的智德与证德。一般把普贤菩萨视为祈求延命的本尊。 3、观世音菩萨 唐宋以来,民间信仰的有三十三变化观音。密宗造像有六观音、七观音等变化。六观音是十一面观音、不空罥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和准提观音。另外加上圣观音,称为七观音。观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 4、金刚手菩萨 即金刚萨埵,此名称于密教中,所指有四:(1)指密教传法之第二祖。(2)为金刚界曼荼罗中,金刚部院三十七尊之一。(3)为金刚界曼荼罗理趣会中,十七尊中之主尊。(4)为胎藏界曼荼罗金刚部院“大智金刚部”之主尊。一般认为是大势至菩萨在密教的现身。 5、虚空藏菩萨 为福德之宝藏如同虚空无限之意。在胎藏界曼荼罗中,虚空藏菩萨是虚空藏院的主尊。东密求闻持聪明法观想虚空藏菩萨本尊形像,菩萨全身为金色,相貌庄严,头戴五佛宝冠,在莲花上半跏坐,容颜美妙而喜悦,左手执白色莲花,花上有如意宝珠,发出黄色光芒,右手结与愿印。 6、地藏菩萨 在释迦佛入灭以后,弥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萨肩负着救度六道众生的重大使命。地藏菩萨现出家菩萨像,其雕像为僧侣打扮,左手擎宝珠,右手持锡杖。 7、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形像深受众人喜爱;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当胸,手掌张开,右手执莲花,所戴宝冠中有宝塔,塔中现舍利;在金刚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竖立,中指与无名指弯曲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 8、除盖障菩萨 根据佛经记载,除盖障菩萨的修行历史异常悠久,其弘化功绩不胜枚举。而这位大菩萨代表的清除盖障、消灾免难也是当今世人之急需,毫无疑问,虔诚礼敬这位大菩萨,认真践履谨言慎行、清心寡欲的功夫,逐步减少自己修行道路上的障碍,乃是离苦得乐、趋向菩提的关键之所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大菩萨

5,有儒、释、道三教共存的南岳大庙是怎么存在的,谁建的?

南岳大庙 南岳大庙很多人都听说过,属于儒、释、道三教共存的精华!庙里总共有大大小小一百零八个菩萨及诸神,但是一般必朝拜的有八位:南岳圣帝,圣公圣母,辖神总管,文殊菩萨,观音菩萨,财神老爷,如来佛祖,药王菩萨。我们一起了解下: 南岳主祀的神是“南岳圣帝”,一说其神号为祝融氏,一说其神名为泽光,等等。总之,“南岳圣帝”是南岳最大的菩萨,高大,威武,神圣,庄严,代表着神在观察、在思考、在暗示,拥有凡人不可能达到的大智慧、大胸襟、大眼界,人间万事,了然于胸,思接千古,预言未来。因而不论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甚至皇帝,均对他敬畏几分。据说南岳圣帝,是求全家平安的。 南岳圣帝 圣公圣母 圣公圣母是道教真武神父母的尊称。据《真武本传妙经》记载,其真武神的父母就是净乐国国王明真大帝,母亲善胜皇后。《紫云经》云:净乐国境,乃海外仙国,在西域支国之西,星宿分奎之下。道书上说:“玄元圣祖八十二次化为玄武,变为太阳的精灵,托胎净乐国为太子”。善胜皇后梦中吞日,怀孕十四个月,于皇帝紫云元年三月初三出生,后到太行山暖窑修行四十二年得道升天,玉帝封他为玄天上帝,并封圣父为净乐天君,明真大帝,封母为善真太后,琼真上仙,居龙变梵度天无欲宫。对真武神父母的信仰是从元代开始的。 圣公圣母 据说,圣公圣母,是保佑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百年好合的神。 辖神总管 南岳大庙辖神总管殿—辖神总管,求事业有成,步步高升。 观音殿 文殊菩萨,梵名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殿 文殊菩萨是佛陀怙恃之一。文殊菩萨又称法王子,为智慧之象征,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右手持金刚宝剑(表示智能之利),能斩群魔,断一切烦恼,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象征所具无上智慧,坐骑为一狮子(表示智能威猛)。 一般称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分别表示佛智、佛慧之别德。所乘之狮子,象征其威猛。 据说去南岳大庙求学业有成,金榜题名的可拜文殊菩萨。 观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来自于竺法护与其弟子译于长安敦煌寺的《正法华经》。竺法护初译“光世音”其弟子聂道真改为“观世音”。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 观音殿,内供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左右为金童玉女。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财神老爷 财神是中国民间和道教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主管天下财富。在南岳大庙。做生意求财的可以去拜财神老爷。由于南岳大庙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三教都信奉财神,故财神有三处。第一处在中轴线上,后门右侧的财神殿。第二处在东八观中,第三处在西八寺中。 财神殿 如来佛祖 如来佛祖即佛教教祖—释迦牟尼,也称为释迦如来。 释迦牟尼(梵文意为“释迦族之圣者”),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创始人,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被后世尊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世尊等;中国尊称他为佛祖,即“佛教祖师”。被世人尊为神明。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老南台寺 老南台寺,寺内供如来佛祖,左边是迦叶、右边是阿难,两侧分列十八罗汉。 释迦牟尼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示现成佛(详见八相成道),是佛教开启者。 药王菩萨 药王菩萨,与药上菩萨,有时取代文殊、普贤菩萨,被作为佛陀的左右胁侍。药王、药上本为兄弟,兄名星宿光,弟名电光明。因供养比丘僧众,并施药救人,得众人赞赏,被尊称为药王和药上。后兄弟施医行善,双双修成菩萨。佛陀曾对弥勒预言,这两兄弟将在未来世成佛,号净眼如来和净藏如来。 药王菩萨——药师殿 药王 药王,梵名音译鞞逝舍罗惹。为施与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之菩萨。为阿弥陀佛二十五菩萨之一。隋代嘉祥大师疏《法华经》时说:“药王者,过去世以药救病,因以为名。”,药王菩萨亦与药上菩萨一起出现在经典中。

6,南岳大庙的历史传承

庙宇是古代享祭的载体,必然引起皇帝的重视。除定期的祭祀外,历来皇室登位、诞辰、灾病,或国家昌盛、战争胜利、水旱虫灾等,都要举行祀典活动。这种祭祀,皇帝要亲自过问,由翰林苑撰写祝文,派朝廷大员专程赴南岳莅祭。南岳主祀的神是“南岳圣帝”,一说其神号为祝融氏,一说其神名为泽光,等等。总之,“南岳圣帝”是南岳最大的菩萨,高大,威武,神圣,庄严,代表着神在观察、在思考、在暗示,拥有凡人不可能达到的大智慧、大胸襟、大眼界,人间万事,了然于胸,思接千古,预言未来。因而不论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甚至皇帝,均对他敬畏几分。这种特定的“需要背景”,决定了南岳大庙的前途,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且可以持续发展。历史上南岳大庙曾多次毁于大火,又经多次重建和修缮扩建。可以说,南岳大庙的庙史既是一部祭祀的历史,也是一部与天灾人祸搏斗的历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频频闪烁中华民族精神的亮点。除了那些民间能工巧匠,历史上对南岳大庙的建设、修复、管理有贡献的人士中,有官吏、乡绅、商贾、军人甚至信男善女,既有普通老百姓,也有像李鸿章、曾国藩、薛岳、陶铸、陈毅那样的大人物,他们以信仰和智慧、财力与物力,维护着这座古庙宇雄浑大度的气势和袅袅升腾的香火。在所有的虔诚维护者之中,有一个人值得一提,他就是湖南平江县人李元度。李元度,号次青,字笏庭,自号天岳山樵,晚年更号超然老人,官至云南布政使。1879年,湖南巡抚王文韵聘请李元度到南岳主持重修南岳大庙,历时三年,将被大火烧毁的大庙正殿重修一新,又增建和重修了行祠、御碑亭、御书楼、注生殿、辖神祠,使南岳大庙颇俱规模,沿袭至今。李元度乘修庙的机会,遍涉南岳山水,独立编纂了26卷、40余万字的《南岳志》,其中便有“修监岳祠”的记载,为人们完整认识南岳大庙提供了一把“文化的钥匙”。虽然儒、释、道三教信仰不同,追求各异,但他们长期以来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同存共荣。儒、释、道三教共存一庙,这是我国乃至世界庙宇中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