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草蜱子的生活习性

这个嗜血的饕餮之徒长相古怪,体形介乎蚂蚁和蜘蛛之间,头、胸和腹连在一起,混为一团,有一个奇大的椭圆形肚子。它有敏锐的嗅觉,远远就能闻到人和动物的气息,辨别出各种血液的味道。草蜱子空腹时对异性缺乏兴趣,即使送上门来也不正眼瞧一下。然而一旦吸够了血,立马变得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就像吃了春药一样,必须马上找一只异性草蜱子去做爱,否则会被亢奋的性欲折磨发疯致死。吸了血的草蜱子要与另一只同样吸了血的草蜱子交配。一只雌蜱一次能产下25000粒卵。产卵一个月后功成名就地死去。
2,草蜱子的如何防御
1、衣服之间最好不要有什么空隙,衣裤之间要连得很紧,像石油工人经常穿的连裆裤最好。2、发现虫子的时候,也不要着急。千万不要生拉硬拽。因为,它的整个头部都埋在人的皮肤里,就是把它拽出来,也只是把它的身子拽了出来,它的头部还在人的皮肤里。它就烂了,会感染人的皮肤。这样,你可以点一支烟,用烟头烫它的屁股。它怕烫,就会钻出来了。或者用手拍打被这个虫子吸血的皮肤的附近的地方,这样,虫子受不了震动,也会钻出来。
3,求知识,这种甲虫资料
中华奥锹甲 别名:鹿角虫 分布:广东、广西、云南、浙江;越南。 保护措施:物种被《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分类 :中华奥锹甲是库光胫锹甲的亚种。 产地 :中国福建。 以其美丽奇特的形态深得人们喜爱。其性二型及雄性多型现象和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均为专业人员所关注。 雄虫体长34-79毫米,雌虫体长34-48毫米。体长变化大,雄性有大、中、小颚3种型;雄虫体色除鞘翅外缘红褐色外均为深黑色。上颚、头、前胸背板上有细小颗粒,头四边形,眼侧突窄,眼后有钝刺,前胸背板有2尖刺,前腹突尖刺状,多变化;鞘翅光亮黑色,带美丽的红褐色边缘,此边上端窄,其宽度极少占鞘翅的一半;前足跗节外侧有3-5个细齿。雌虫除鞘翅外缘红褐色外均深黑色,头宽为长的近2倍,上面凸,具强刻点;眼侧突很宽;上颚短,前胸背板有2侧刺,有细小刻点;鞘翅黑色光亮,具细刻点,有红褐色窄边缘;前足跗节外侧有4-5个刺。幼虫以朽木为食。
4,有一种超小的黑色飞虫,比蚊子厉害百倍!啥东西??怎么解决??
嘿嘿…………我也正烦恼呢!你也看看吧!希望对你有用。
蠓 蠓属双翅目蠓科(Ceratopogouidae),为一类体长1~3mm的小型昆虫,成虫黑色或深褐色,俗称“小咬”或“墨蚊”。全世界已知4000种左右,我国报告近320种,主要者为台湾铗蠓(Foreipomyia(L)taiwana)和同体库蠓(Culicoides homotomus)。
形态
成虫头部近球形。复眼发达,呈肾形。雄蠓两眼相邻接,雌蠓两眼距离较远。触角丝状,分15节。在触角基部之后有单眼1对。口器为刺吸式。中胸发达,前、后胸较小,胸部背面呈圆形隆起。翅短宽,翅上常有斑和微毛,其大小、颜色、位置等为分类依据。足细长。腹部10节,雌蠓有尾须1对;雄蠓的第9、10腹节转化为外生殖器(图20-20)。
图20-20 蠓生活史
生活史与生态
蠓是全变态昆虫,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图20-20)。
卵:长纺锤形,长约0.5mm,表面有纵列突起的小结节。卵产出时为灰白色,渐变深色。在适宜的温度下,约经5天孵化。
幼虫:细长,呈蠕虫状。分为4龄,一蛉幼虫长近1mm,四龄幼虫约5~6mm。头部深褐色,胸、腹部淡黄色。各体节有短毛,最后一节的毛较长。幼虫生活于水中泥土表,以菌、藻类以及一些原生动物为食。在27±1℃时,22~38天化蛹。
蛹:分头胸部和腹部,体长2~5mm。早期淡黄色,羽化前呈深褐或黑色。头胸部前端有眼1对,背面有呼吸管1对。腹部具刺和结节,最后一节有两个尖突。蛹不活动,可见于水中或稍有积水的淤泥中,约5~7天羽化。
雄蠓吸食植物汁液,仅雌蠓吸血。雌蠓吸血范围较广,在不同的种类有一定的倾向性,有的种类嗜吸人血,有的种类嗜吸禽类或畜类血。绝大多数种类的吸血活动是在白天、黎明或黄昏进行。成虫多栖息于树丛、竹林、杂草、洞穴等避风、避光处。当温度、光照适合且无风时,成虫即成群飞出。蠓的飞行能力不强,一般不超过0.5km,其活动范围限于栖息地周围300m内。吸血蠓类交配时常有群舞现象。交配后吸血,约3~4天后卵巢发育成熟产卵。通常雌蠓一生产卵2~3次,一次产卵量约50~150粒。
蠓生活史所需的时间与温度关系密切。在夏季约需一个月,通常一年可繁殖2~4代,视种类与地区不同而异。雄蠓交配后1~2天便死亡,雌蠓的寿命约一个月。一般以幼虫或卵越冬。
与疾病的关系
蠓叮吸人血,被叮咬处常出现局部反应和奇痒,甚至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更重要的是蠓可传播多种疾病。目前已知蠓可作为18种人畜寄生虫的媒介和可携带20余种与人畜有关的病毒。在我国,蠓与人体疾病的关系了解得尚不够清楚。在福建和广东,曾于自然界捕获的台湾拉蠓体内分离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但该蠓是否可作传播媒介,尚有待证实。
防制
蠓的种类多,数量大,孳生范围广泛,防制工作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进行。
1.在有吸血蠓类地带野外作业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可涂擦驱避剂,或可燃点艾草、树枝,以烟驱蠓。
2.在人口聚居区,应搞好环境卫生,填平洼地,消灭孳生场所;对成蠓出入的人房、畜舍和幼虫孳生地的沟、塘、水坑等环境用二二三、马拉硫磷或溴氰菊酯等进行滞留喷洒。
3.出现局部肿、痒时,可用10%碱水或氨水或用清凉油擦拭。
5,草蜱子的介绍
蜱(pí)对人类健康威胁仅次于蚊子。蜱虫,全国各地方言也称壁虱,鳖吃,俗称草扒子、狗鳖、草别子、牛虱、草蜱虫、狗豆子、牛鳖子、草爬子(东北某些地区把蚰蜒也称为“草爬子”)。在四川方言中有叫逼煞(读音 )等。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蜱叮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可能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