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旅游 > 正文

目录

1,虞世南生平简介

虞世南生平简介

虞世南生平简介 虞世南是南北朝至隋唐时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唐太宗称虞世南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能得到这样的评价,虞世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虞世南生平简介1 虞世南,字伯施,是南北朝至隋唐时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喜欢学习,他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公元605年,虞世南就被授为秘书郎,并升迁为起居舍人。公元621年,虞世南被授任为秦王府参军,还被授为弘文馆学士,为十八学士之一。因他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公元638年,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陪葬昭陵,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虞世南还很擅长书法,继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传统,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虞世南生平简介2 虞世南的祖父虞检,在梁代曾任始兴王咨议;父亲虞荔,于陈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陈朝官至中书侍郎,因没有子嗣,虞世南便过继给虞寄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十多年,他勤奋努力精思不懈,有时十几天不洗脸不梳头。他擅长写文章,曾师法著名文学家徐陵,徐陵也认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与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擅书法,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由此名声更大。 虞世南生平简介3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虞世南被授任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任记室参军,十月,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并建立文学馆,虞世南被授为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诏告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 武德五年(622年),虞世南与裴矩撰《凶吉书仪》。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正式被封为太子后,虞世南升任太子中舍人。 同年八月,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转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年已衰老,上表请求辞官,太宗下诏不允,升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不受,被授为秘书少监。 贞观五年(631年),虞世南参与编撰《群书政要》。 虞世南贞观六年(632年)七月,虞世南进呈《圣德论》一文,太宗赐手书诏令给虞世南称:“你的评价太高了。朕怎么敢与上古帝王相比,只是与近代相比略强些。然而你只是刚刚看见开头,未知其终结。如果朕真能善始善终,那么你的高论可传之后世;如若不然,恐怕只会成为后世的笑柄!” 贞观七年(633年),虞世基转任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太宗器重他的博识,常常在处理军政大事的间隙,召世南在一起谈经论史。虞世南虽然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当政得失,直言敢谏。太宗曾对侍臣说:“朕借闲暇的时间与世南商讨古今政事,有一个字的.差错,未尝不惆怅恼恨,他恳切诚挚到这种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群臣都像世南这样,天下还愁有什么不能治理。” 贞观八年(634年),虞世南进封永兴县公。同年,陇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现,山东及江淮多次遭大水。太宗问“天变”。虞世南以晋朝以来历次山崩为例,借机劝谏太宗遵循道德义理,并希望太宗不因功高而自满、不因太平已久而骄傲松懈,始终如一。太宗听后敛容反省,认为此言对自己有警醒作用。同年四月,康国进献狮子,太宗命虞世南为其作赋。 贞观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渊驾崩,虞世南一再劝阻太宗筑陵墓厚葬,使太宗有所收敛。他还严正劝阻太宗不要恣于游猎而疏于政事。这些都对当时的“贞观之治”起着积极的作用。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又上表请求辞官归居,太宗优诏允许,仍授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 同年五月二十五日(7月11日),虞世南在长安逝世,享年八十一岁。太宗闻讯后为他在别第举哀,痛哭悲伤,下手诏给魏王李泰说:“虞世南对朕忠心一体,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朕有小失必犯颜直谏,而今亡故,朝廷上下,无复人矣!”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虞世南生平简介4 虞世南身体文弱,博闻强识。少年时与兄虞世基一起拜博学广识的顾野王为师。十余年勤学不倦,学到紧要处,累旬不盥栉。尤喜书法,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友善。智永精王羲之书法,虞世南在智永的精心传授下,妙得其体,圆融遒丽,外柔内刚,继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传统。他与当时的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唐初四大书法家,而虞世南又是四人中最优者。他写的《孔子庙堂碑》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赏。唐太宗非常喜爱虞世南的字,并经常临写。相传有一天,唐太宗书“戬”字,但戈字还没有写好,正好虞世南进见,即提笔补写了一个“戈”字。唐太宗将两人合写的“戬”字给魏征看,说:“朕学世南,尚近似否? ”魏征看后说:“戈字颇逼真。”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道:“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 虞世南一生经历了南朝的陈、隋和初唐三个时代。陈文帝知世南博学,召为法曹参军。陈朝灭亡,与兄世基同入长安,做了隋朝秘书郎,后迁起居舍人。当时世基任内史侍郎,权倾当朝,荣华无比,妻子所用被服,尤胜王侯。虞世南虽与世基同住,仍以勤俭务本。隋灭后,李世民闻虞世南之名,引为秦府参军,又授宏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同掌文翰,后来又担任著作郎。一次,唐太宗想在屏风上书写《列女传》,没有临本,虞世南在朝堂上一口气默写出来,不错一字,赢得朝中文士的钦佩。 虞世南虽然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当政得失,直言敢谏。他多次讽劝唐太宗要勤于政事,并以古帝王为政得失,论证利弊。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陇右山崩,唐太宗问“天变”。世南以晋朝以来历次山崩为例,说:“臣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德义不修,虽获麟凤终是无补;但政事无阙,虽有灾星何损于时。然愿隆下勿以功高古人以自矜伐,勿以太平渐久而自骄怠,慎终如始。”唐太宗听后敛容反省。他一再劝阻唐太宗筑陵墓厚葬,使唐太宗有所收敛。他还严正劝阻唐太宗不要恣于游猎而疏于政事。这些都对当时的“贞观之治”起着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你们如果都像虞世南那样刚正忠烈,天下何忧不理。” 虞世南年逾古稀后,屡次上表求退,不许,被封为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五月壬申(二十五)日(7月11日)卒于长安,享年八十岁。唐太宗十分悲伤,痛哭流涕,说:“虞世南对我忠心一体,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我有小失必犯颜直谏,而今亡故,朝廷上下,无复人矣!”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赠礼都尚书,谥文懿。太宗还命画图象挂在宫中凌烟阁。 唐太宗曾称虞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虞世南的书法代表作是正书碑刻《孔子庙堂碑》,还编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类书《北堂书钞》共一百六十卷,摘录了唐初能见到的各种古书。这些古书如今大多失传了,但《北堂书钞》为保存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死后,将慈溪鸣鹤镇故宅改建定水寺,寺内有虞世南画像。他的子孙便迁居长安去了。

2,虞世南简介

  虞世南(西元558——638年),会稽余姚人,唐太宗时官至秘书监,封为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虞世南的书法早期与南北朝的智永禅师学书,智永禅师乃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所以说虞世南可以算是二王的嫡传弟子。他的书法严守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字规矩,其字的特色在于具有温润含蓄、不露锋芒而且外柔内刚的感觉。虞世南与褚遂良、欧阳询和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   虞世南生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性情沉静,学问渊博,唐太宗拜为弘文馆学士。   虞世南虽然外形文弱,但个性刚正。]   曾借陇右山崩等自然灾害,劝谏太宗整顿刑狱,救济灾民;   又借星象变异,劝告太宗戒骄戒躁,慎终如故;   太宗准备厚葬高祖时,他援引前代典法,主张薄葬;   太宗晚年喜好田猎,他又劝谏“时息猎车”,以免扰民。   唐太宗为此赞叹道:“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唐太宗还说:虞世南一个身兼「五绝」,意思是说五个天下第一。其中博学天下第一,品德天下第一,书法天下第一,文章天下第一,正直也是天下第一。总共五个第一,一般人只要有一个第一就很了不起,而虞世南一个却包办了五个。   由于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受其亲传,妙得所以颇得王羲之的笔法。因此酷爱王羲之的唐太宗也对他十分敬重,更是把他为书法学习的对象。传说唐太宗的书法只要有「戈」脚的字他都写不好,有一次他要写一个「戬」字,唐太宗一看到右边的「戈」字就心凉了一半,突然心生一计,就把「戈」部空了下来,然后召来虞世南来补上「戈」字。写好后就很得意的拿去给大臣魏征看,没想到魏征看了看回答说:看来看去只有那个「戈」字写的好。唐太宗一听大笑一声,赞叹道:还是你有眼力。   还有一次皇帝下旨请虞世南抄写西汉刘向的烈女传共七篇七卷,只见虞世南连书都不看就直接把文章抄在屏风上,事后唐太宗还暗中核对一下,发现一字不差,非常佩服。   很可惜的是虞世南的书法目前只剩一篇就是「孔子庙堂碑」,当此碑于630 年建立时,千里迢迢来看的人是川流不息,当时记载「车马填集碑下」。盛况空前就好象我们在看偶像一样。后来唐太宗为了奖励他还送他一颗王羲之所使用的黄印,可谓贵重。   其实唐太宗即位时,虞已年近七十。当时他就请求告老还乡,未被批准。直到贞观十二年(638 )才同意他退下来,当年五月他就病死了,终年81 岁。唐太宗得知他的死讯还“哭之甚恸”,让他陪葬昭陵( 皇族的陵墓) ,赠他礼部尚书,赐他谥号文懿,还把他的像画在凌烟阁( 开国功臣专属) 上,虞世南真可说是“备极哀荣”的了。   唐代的书法盛行,是历代皆知之事实,尤其初唐太宗,对于「书圣」王羲之书法极为推崇,于是广为搜集,在从萧翼以计谋由辨才和尚处骗得「兰亭序」后,交由初唐三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临写,间接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其中以虞世南最得唐太宗器重,时与他探讨书法理论,几乎是唐太宗的书法老师,虞世南的书法可说是上接魏晋,下启初唐的代表人物。   虞世南: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五五八——六三八年)字伯施,浙江余姚人,太宗时任弘文馆学士,贞观七年为秘书监,封永兴县子,后做银青光录大夫,所以亦称虞永兴或虞秘监,其书法传世著名有「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唐贞观七年(六三三)作,碑文亦是虞世南撰写,传说仅拓数十本纸赐与王公贵臣,进呈给太宗获赐会稽内史印(此印是王羲之曾佩用) ,不久石碑破毁,在武后长安三年(七O三年)又重刻,但现在也遗失,不过有王彦超摹刻于宋代建隆至干德年间(九六O——九七六年)在陕西西安,俗称(陕本),另外在元朝至正年间(一二 *** ——一二九六年)重刻于山东城武俗称(城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