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哪里产的莲子最好
湖南产的湘莲最好。 湘莲,湖南省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均产莲子,其中湖南湘潭的湘莲、福建建宁的建莲、浙江宣平的宣莲并称为中国三大莲子。湘潭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下游,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左右,且阳光充足,雨量丰富,形成了湘莲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湘莲,因其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口感好等特色,被称为“中国第一莲子”。 湘莲品种有寸三莲和以寸三莲为亲本培育的芙蓉莲、太空莲。寸三莲是湘潭县历代相传的湘莲品种,以其三粒莲子相连长度为一寸而得名,颗粒圆状、均匀,肉色乳白,肉质细腻,煮熟后落口消融,清香四溢。 2010年05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湘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荣誉 1979年,湘潭县被定为国家湘莲出口基地。 1982年,国家商品检验局把湘潭湘莲定为低脂肪、高蛋白优质品种。 1987年,在北京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湘潭“寸三莲”荣获头奖,被誉为“中国第一莲子”。 1995年,全国“首届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大会上,湘潭县被命名为“中国湘莲之乡”。 2010年05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湘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湘莲 (湖南产的莲子)
2,中国哪里产的莲子最好?
中国莲子产地: 一、广昌白莲 广昌县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莲乡”,白莲的种植和加工历史非常悠久,品质突出,具有色白、粒大、味甘清香、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炖煮易烂、汤清肉绵等持点。历来被称为“贡莲”,为“莲中珍品”,一直畅销海内外。 二、建宁通心白莲 建宁通心白莲,俗称建莲,历史上被誉为“莲中极品”,历代被列入进贡珍品,古称“贡莲”。建莲外观粒大饱满,圆润洁白,色如凝脂,2006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三、汈汊湖莲子 汈汊湖莲子是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的特产。汈汊湖莲籽籽粒饱满,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清香可口。汉川汈汊湖莲籽为汉川特产,主产于汉川市汈汊湖一带。汈汊湖莲米行销各地,还被称之为“中国莲”(籽)远销香港和出口东南亚等地。 四、宁都通心白莲 宁都通心白莲是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的特产。宁都通心白莲具有个大、色白特点,富含淀粉和多种氨基酸,属膳药两用食品。通心白莲又称子莲,是宁都县传统农产品。常年种植面积6万亩,是江西省白莲种植大县之一。 五、庙前白莲 庙前白莲是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三庙前乡的特产。庙前白莲,栽培历史悠久,不但栽培面积多、产量高,而且以质量上乘与广昌白莲齐名。产品曾远销港澳、东南亚和日本、美国。白莲,又称家莲,主产于本县三庙前,凰岗及其它乡镇也都有出产。
3,关于莲的历史文化
一 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 莲的品种 为北京传统栽培品种。 单瓣花型。 花蕾桃形,绿色,上部红色,花白色。 花开较早,6月上旬始花,群体花期1个月左右。 结藕较早。 7月下旬,将新藕二次翻盆,花期可延续到10初左右。 有自然变异的红娃莲和粉娃莲。 为厦门传统栽培品种。 单瓣花型。 花蕾桃形,绿色,尖部带红色,花粉白色,初开时类端微红。 6月上旬始花,群体花期1个月。 其花瓣细长,花托细小,叶茂花繁,极易开花。 为广泛栽培的著名品种。 重瓣花型。 花蕾圆桃形,紫红色,着花较多,花红色。 6月中旬始花,群体花期1个月。 花色鲜艳,盆栽易开花。 古老的碗莲品种。 重瓣花型。 花蕾圆桃形,粉红色,花粉白色,花瓣尖端边缘为红色。 着花较繁,6月下旬始花,群体花期1个月,盆栽极易开花。 由浙江杭州花圃选育。 植株矮小。 单瓣花型。 花蕾长桃形,绿色,花小,白色。 非常适于在盆、碗中栽培。 开花多,群体花期从6月中旬至8月中旬。 莲的历史: 荷花学名为Nelumbo nucifera Gaertn,荷花属睡莲科(Nymphaeaceae)莲属(Nelumbo)。 莲属(Nelumbo Adans.)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 据古植物学家研究化石证实,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许多水域地方都有莲属植物的分布。 那时候,正植巨型爬行动物恐龙急剧减少的后期,它在地球上生长的时间比人类祖先的出现(200万年前)早得多。 前苏联A.H.克里斯托弗维奇《古植物学》(1965)称,莲属化石发现于北美北极地区和亚洲阿穆尔河流(即黑龙江)的白垩纪及欧洲和东亚(库页岛)、日本的渐新世和中新世地层中。 那年月,地球上气温比现在温暖,莲属植物约有10~12种,五大洲均有分布。 后冰期(Ice Age)来临,全球气温下降,使得不少植物灭绝,另一些植物被迫漂迁,完全打破了原来的地理分布状况。 遭此劫难,莲属植物幸存2种,分布范围缩小了。 分布在亚洲、大洋州北部者为中国莲(Nelumbo nucifera),漂迁至北美洲的为美洲莲(N.lutea)古植物学家还研究指出,在日本北海道、京都发掘的更新世至全新世(200万年前)的莲化石,和现代的中国莲相似;在中国柴达木盆地发掘的1000万年前荷叶化石,和现代中国莲相似。 70年代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渤海沿海地区早第三纪孢粉》一书记载:在辽宁省盘山、天津北大港、山东省垦利、广饶及河北省沧州等地发现有两种莲的孢粉化石。 第三纪热带植物地理区内的我国海南岛琼山长昌盆地地层中,也发现有莲属植物的化石。 现我国黑龙江省扶远、虎林、同江、尚志等县的湖沼地,仍有原始野生莲分布。 以上说明莲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melasequoiagly pl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 )、北美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等同属未被冰期的冰川噬吞而幸存的孑遗植物代表。 二莲叶防水和自洁之谜 荷叶的表面附着着无数个微米级的蜡质乳突结构。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这些乳突时,可以看到在每个微米级乳突的表面又附着着许许多多与其结构相似的纳米级颗粒,科学家将其称为荷叶的微米-纳米双重结构。 正是具有这些微小的双重结构,使荷叶表面与水珠儿或尘埃的接触面积非常有限,因此便产生了水珠在叶面上滚动并能带走灰尘的现象。 而且水不留在荷叶表面。 三 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谈到荷,自然就要提到藕。 荷属睡莲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在浅水塘中。 其茎生于淤泥中,变态为根状茎,即是藕,也称莲藕。 藕横长在泥中,靠基茎节上的须状根吸取养分。 由于藕肉质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淀粉,营养丰富,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当我们折断藕时,可以观察到无数条长长的白色藕丝在断藕之间连系着。 为什么会有这种藕断丝连的现象呢? 这就要观察一下藕的结构了。 原来植物要生长,运输水和养料的组织,叫导管和管胞。 这些组织在植物体内四通八达,在叶、茎、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动物体内一样畅通无阻。 植物的导管内壁在一定的部位会特别增厚,成各种纹理,有的呈环状,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网形。 而藕的导管壁增厚部却连续成螺旋状的,特称螺旋形导管。 在折断藕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离,成为螺旋状的细丝,直径仅为3~5微米。 这些细丝很像被拉长后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不会被拉断,一般可拉长至10厘米左右。 藕丝不仅存在于藕内,在荷梗、莲蓬中都有,不过更纤细罢了。 如果你采来一根荷梗,尽可能把它折成一段一段的,提起来就像一长串连接着的小绿“灯笼”,连接这些小绿“灯笼”的,便是这种细丝。 这种细丝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其实是由3~8根更细的丝组成,宛如一条棉纱是由无数棉纤维组成一样。 细密缠绵的藕丝,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 唐朝孟郊的《去妇》诗中就有“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之句。 后来,人们就用“藕断丝连”的成语来比喻关系虽断,情丝犹连。
4,莲花的历史
荷花学名为Nelumbo nucifera Gaertn,荷花属睡莲科(Nymphaeaceae)莲属(Nelumbo)。 莲属(Nelumbo Adans.)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 据古植物学家研究化石证实,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许多水域地方都有莲属植物的分布。 那时候,正植巨型爬行动物恐龙急剧减少的后期,它在地球上生长的时间比人类祖先的出现(200万年前)早得多。 前苏联A.H.克里斯托弗维奇《古植物学》(1965)称,莲属化石发现于北美北极地区和亚洲阿穆尔河流(即黑龙江)的白垩纪及欧洲和东亚(库页岛)、日本的渐新世和中新世地层中。 那年月,地球上气温比现在温暖,莲属植物约有10~12种,五大洲均有分布。 后冰期(Ice Age)来临,全球气温下降,使得不少植物灭绝,另一些植物被迫漂迁,完全打破了原来的地理分布状况。 遭此劫难,莲属植物幸存2种,分布范围缩小了。 分布在亚洲、大洋州北部者为中国莲(Nelumbo nucifera),漂迁至北美洲的为美洲莲(N.lutea)古植物学家还研究指出,在日本北海道、京都发掘的更新世至全新世(200万年前)的莲化石,和现代的中国莲相似;在中国柴达木盆地发掘的1000万年前荷叶化石,和现代中国莲相似。 70年代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渤海沿海地区早第三纪孢粉》一书记载:在辽宁省盘山、天津北大港、山东省垦利、广饶及河北省沧州等地发现有两种莲的孢粉化石。 第三纪热带植物地理区内的我国海南岛琼山长昌盆地地层中,也发现有莲属植物的化石。 现我国黑龙江省扶远、虎林、同江、尚志等县的湖沼地,仍有原始野生莲分布。 以上说明莲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melasequoiagly pl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 )、北美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等同属未被冰期的冰川噬吞而幸存的孑遗植物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