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游石台之难忘百丈崖
国庆假期里,全家来到池州市石台县游玩。
6日上午出发,第一站来到李白题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地方—秋浦河。在萦绕耳边的秋浦歌声里,老水手划着皮艇,带着我们从顺流而下,来到秋浦村。碧绿的河水下水草飘摇,飒爽的秋风中满声欢笑。
结束了漂流,一行人来到下游好玩又好看的“百丈崖”,远远地听到乐曲声、欢呼声,走近看,是到了一处网红摇摆桥—桥下是没脚的沙滩浅流,桥上巍巍颤颤,没有抓手没护栏,除了普通桥梁的连接作用外,还用于蹦哒摇晃。恰遇一个旅行团来到此桥,我家爷孙三辈先后上桥,在人群中跟着嘿呦摇摆起来。我先是跑到侧面抓拍照片,看到大家伙儿已经在桥上玩得起劲,收好相机加入大军。不想被前后两名游客“夹击”,没做功课的我啊,就这样被数次突然而猛烈的弹跳撂倒,再不能主动爬起。就像一条绝望的鱼儿在案板上,被迫着弹起、落下…在坚硬的蹦床上躺着蹦哒可不是什么舒服的体验,老公听到了我惨烈的求救声,跳下桥过来扶我起身,前后人这才停下疯狂的脚步。前面的小姑娘也是这般数次摔倒,起来,又摔倒…倒是乐此不疲,我们走远了还看到她在桥上舍不得下来,心中暗道不服老不行呀。
百丈崖上山的路分为两条,一条是用来蹬的,一条是用来攀的,两条路并行不悖,还可随时切换,甚为有趣。儿子每每有冲动攀岩,大多被制止了,毕竟深秋,虽然基本安全,一旦落水也是透彻凉的。唯有一处有网兜的地方,即使不慎跌落也不至于掉入水中,于是满足儿子的探险欲,看他紧抓铁索,稳稳地走在钢丝上面,原本揪着的一颗心也放了下来,后面的阿姨们一边大呼惊险,一边对儿子连连称赞。他走完一遍自觉不过瘾,又回头走了一遍…
上山路上处处是挑战,也有些休憩地方。沿途我们参观了门前高挂野兔皮,堂屋摆放着长猎枪,墙上贴着蓑笠的猎户人家,还荡了荡十余米高的秋千,无不有趣有料。
要说百丈崖最惊险刺激的项目,个人觉得非高空飞人莫属。相距两米的陡崖,中间是滚滚波涛,两名工作人员分别在陡崖一边,一个负责送,一个负责接。腰间腿部系上安全带后,便让你抓紧唯一吊住自己的铁链,荡到对面崖上。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只是还来不及反悔,身后的工作人员已经卯足了劲推了一把,闭着眼睛哇的一声,已经被对岸的工作人员稳稳接住。老公也是分外紧张,乃至于起飞以后帽子也飞了起来,人也第一次撞到崖边没上去,在空中停了几秒钟,再次发力才得以上岸,真是有惊无险。
下山的路上,经过的是战争时期红军部队开辟的山路,时而翻山越岭,时而在深林中穿梭,地形如介绍般神秘而变幻莫测,有些地方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正好听着近代史,人不觉恍惚起来。今日的和平与安定,繁荣与幸福,离不开的是我党数十年的浴血奋战,呕心沥血。光荣的背后是责任与负重。婆婆紧接着说,过去红军经常是没吃没喝饿着肚皮打仗,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她的父亲当年就是一个兵,也参加过战役。对比现在的生活,感慨万千!
第二天,我们来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清晨刚下过雨,山中云雾缭绕,宛如仙境。进景区先来到严氏古村落,两三百年来的徽派建筑大多保存完好,村前的大树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前人的历史。严氏祠堂中,嫣然书写着一百多位严氏名人,多的是诗人,学者,隐士。这是与世无争的地方,处处闻溪流与鸟鸣声,身在其处,心、灵亦沉浸于此。你看那河水清澈见底,看得清每一块沙石的色彩,人走在岸边,与树与花一同倒映在河里,真如同在山水之画中行走。牯牛降的美,是未被打扰的纯粹。如果真有桃花源,我想就是在这里吧。
2,《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登泰山记》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原文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登泰山记》写作特点 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 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作侧面 烘托,给人以想像,又生动有趣。 语言简洁、生动。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 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 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最后一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寥寥几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 景色描写出来了。
3,《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 清 ·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