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旅游 > 正文

目录

1,太平天国创始人冯云山,功劳最大地位却不高,是让贤还是阴谋?

太平天国创始人冯云山,功劳最大地位却不高,是让贤还是阴谋?

太平天国在金田起义之后,3万余“拜上帝会”会众杀向武宣。1851年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的东乡正式称“天王”,史称“东乡称王”,分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领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正式形成五军主将制度,也基本确定了太平天国6大元勋的地位排名。 9个月之后的12月17日,洪秀全在永安正式下诏分封五王: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四王“俱受东王节制”,史称“永安建制”,正式确定了太平天国主要将领的地位排名。“南王”冯云山位列第四,排在“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之后。 这还只是明面上的排名,在实际的权力运行上,太平天国采取以“天王”和“军师”构成的权力组织结构,天王为最高元首,虽临朝却不理政,军政大权都由军师负责。所以,天国的大权实际掌握在正军师杨秀清和萧朝贵手中,冯云山的副军师,其实只是一个并无实权的虚职。 但是,在“拜上帝会”刚开始密谋“金田起义”时,曾有个一次权力分配和地位排名:洪秀全称天父第二子,冯云山称天父第三子,杨秀清称天父第四子,韦昌辉称天父第五子,杨宣娇称天父第六女,杨宣娇丈夫萧朝贵称“帝婿”,石达开称天父第七子。依据当时的排名,冯云山是天国的第二号人物。 短短几个月之后,天国主要人物的地位排名以及权力分配,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直接导致了冯云山在天国的地位,同他的资历和贡献完全不相匹配,其中究竟有哪些隐情呢? 洪秀全自称“天王”,位列第一,没有争议。 毕竟“太平天国”是洪秀全一时头脑发热想出来的,“拜上帝会”是他创立的,天国之主的“天父”是他炮制出来的, 《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 教义 文章, 也是他写出来的,洪秀全作为天国的精神领袖、最高元首,无人可以替代,也无可争议。 “东王”杨秀清, 天国的实际操盘手,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突出的政务、事务管理能力,对天国的作用和实际贡献无人能及,很多人认定杨秀清在天国排名第二也无可厚非!但是,杨秀清的杰出贡献主要发生在此之后与清廷的作战当中,如果太平天国的诸王分封,放在两年后的首都“天京”(南京),杨秀清位列第二应毫无异议。但是,在太平天国刚刚起事才3个月的“东乡称王”,杨秀清的能力或许已有表现,但他的功勋则完全没有建立起来,仅凭他当时的资历和功绩,排在冯云山之后,再正常不过了。 “西王”萧朝贵, 广西武宣人,与杨秀清一样是紫荆山里的烧炭工,1846年加入上帝会,是上帝会早期的核心成员之一。但“拜上帝会”是洪秀全和冯云山在1843年创立的,萧朝贵都是冯云山发展的信徒,资历与冯云山无法相提并论。萧朝贵为人仗义,在当地百姓中威望很高,入会时态度非常坚决,加入“上帝会”后将自己的房子都烧毁以示决心,还邀约全家兄弟都入会。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武宣、象州等地的许多山民也跟着入会,在壮大教会队伍的工作中业绩突出。特别是在冯云山被官府抓捕入狱后,他与杨秀清更是成了“上帝会”的实际领导者。但是,萧朝贵的这些贡献,与冯云山相比,差距也不是一星半点。 “南王”冯云山, 是“拜上帝会”的实际创立者。“拜上帝会”是洪秀全想出来的,却是冯云山以实际行动干出来的。“拜上帝会”创建之初,只有洪秀全、冯云山和洪仁玕3人,前期的宣扬“教义”、发展信徒的工作,主要是靠着冯云山在不屈不挠地在开展,特别是 广西紫荆山地区基地的创建,前期几乎是冯云山一人之力,居功至伟。“拜上帝会”最初的两千多核心会员,包括杨秀清、萧朝贵、石达开等人,都是冯云山发展的会众。 冯云山的作用和贡献还远不止于此,太平天国的军队管理制度,即“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及将军以上的殿左、殿右“检点”和“天、地、春、夏、秋、冬”“丞相”,以及“前、后、左、右、中”五军“主将”等军制,都出自冯云山之手。太平天国的政权体制、官制、礼制也都由冯云山制定,他还为太平天国创造了天历。 如果没有洪秀全和冯云山,就不会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但太平天国如果没有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这些人,一定还会其他的人物加入到天国队伍里来,并逐步成为他们这样的角色和人物。洪秀全和冯云山对于太平天国无可替代,是他们成就了“太平天国”,其他人如杨秀清、萧朝贵等人,都是“太平天国”成就了他们。 冯云山的功劳,正如李秀成后来的自述中所说, “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 。从旁人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冯云山应当是坐天国的第二把交椅。既然冯云山的资历和贡献均远在杨秀清、萧朝贵之上,为何在天国的地位反而排在两人之后呢?其中原因较为复杂。 其一, 1847年11月21日,在紫荆山地区活动的冯云山,被当地团练缉拿押送官府进了监狱,洪秀全心急如焚地回到广州积极营救。“拜上帝会”一时群龙无首,遭遇了巨大危机,很有可能就此失败。在此紧要关头,杨秀清玩起了神仙附体的把戏,突然当众晕厥,然后又一跃而起,神情肃穆地“胡言乱语”,自称是代“天父上帝”传言。萧朝贵也找机会有样学样,自称“天兄”附体,与杨秀清演起了双簧。杨、萧两人的一番操作,借“天父”、“天兄”之言,清除内奸,鼓舞士气,消除信众的恐慌情绪,稳定了队伍,凝聚了人心,可以说是在危机关头挽救了“拜上帝会”。 等冯云山出狱,与洪秀全重新回到紫荆山地区时,杨、萧代“天父”、“天兄”传言的把戏成了既成事实,按照“拜上帝会”的教义,洪秀全是“天父”之子、耶稣之弟,杨、萧的“天父”、“天兄”代言人的地位,甚至要超越“天父”的亲儿子洪秀全,至少要排在除洪秀全之外的所有人之上。这就为杨、萧在天国的地位排名超越冯云山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二, “上帝会”在广西紫荆山地区发展迅猛,会徒人数快速扩张,到金田起义时发展到将近2万余人。这些人大都是紫荆山及周边地区的山民,而杨秀清、萧朝贵在这一地区影响力巨大,在这些人当中威信极高,将杨、萧的地位排在前面,更有利于领导和指挥信众与清廷的斗争。 其三 ,也许是冯云山本人高风亮节、淡泊名利,认为自己的长处不在于领兵冲锋陷阵,而在于幕后的组织策划,自愿让出名位,让长于领兵指挥作战的杨、萧排在自己前面,更有利于天国大业。 综合分析三种原因,杨、萧“天父”、“天兄”附体,代“天父”、“天兄”传言的把戏,奠定了其二人在天国中的地位更可靠。洪秀全、冯云山即使不乐意,也无法抗拒。因为如果公开反对,就会导致“拜上帝会”教义的混乱,引发天国内部的内讧,甚至威胁到洪秀全“天父之子”的身份和地位,权衡再三,洪、冯二人选择妥协,于是便形成了永安建制时“六王”地位的排序。 太平天国这种权力分配,不按资历不讲贡献,而是凭借与“天父”关系亲疏,后来“天京事变”的发生也就成为必然,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情,这也为“太平天国”的覆灭种下恶因。 换个角度品 历史 ,从太平天国“杨、萧、冯”三人的地位排名,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经验:在职场埋头苦干很重要,善于乘势借力更重要!

2,太平天国起义的核心领导人中,冯云山被封为:

南王 冯云山(1815~1852)太平天国。冯云山少时聪慧好学,饱览儒经、天文、历算和兵书。因父亲早故,家道中落,他在家乡教读,屡试不中,对科举与清政府不满。1843年他与洪秀全仔细研读《劝世良言》,支持和参与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登极,称天王,设立五军主将制,他受任为前导副军师后军主将,谦让退居杨秀清、萧朝贵之下

3,冯云山的人物经历

冯云山广东花县禾乐地人,与洪秀全的家乡官禄为邻村,相距约三里。他约生于公元1815年(清嘉庆二十年),出生在一个家道殷实的家庭。父亲叫冯绍衔,母亲胡氏。他诵读经史,博览百家,学得一套中国旧文化的知识。他不愿过剥削阶级的生活,去当一名农村蒙馆塾师。 冯云山和洪秀全居同里,年相近,从小同学,后来又同做蒙馆塾师,他们志气十分相投。公元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冯云山和他共同密图革命。 冯云山一向与贫苦农民接触,使他同情广大农民的困苦,并产生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憎恨,到鸦片战争后,又看到清朝的腐朽和民众普遍反清,于是离开原来的阶级,走上起义的道路。 公元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二月,洪秀全离本乡外出活动,冯云山和他同去。后来天情道理书记道:“南王籍录广东,家道殷实,前随天王遨游天下,宣传真道,援救天下兄弟姐妹,日侍天王左右,历山河之险阻,赏风雨之艰难,去国离乡,抛妻弃子,数年之间,仆仆风尘,几经劳瘁,……历尽难辛,坚耐到底”。这一段话,概括了冯云山离开原来的阶级,抛弃家庭,走上了革命道路的历史。 当时随洪秀全去的还有冯瑞嵩、冯瑞珍两人。他们到了粤北连山厅白虎墟,洪秀全打算自己深入八排瑶山地区,分发冯云山、冯瑞嵩、冯瑞珍三人回家。冯瑞嵩、冯瑞珍怕跋涉辛苦,愿意回家。冯云山却坚持要紧跟着洪秀全。 这年四月,冯云山和洪秀全在八排瑶山向瑶人进行宣传之后,到广西浔州府贵县赐谷村洪秀全的表兄黄盛均家。他们在那里做了三个多月宣传活动,洪秀全因见表兄家穷,难以久住下去,决定回广东,叫冯云山先回。冯云山却心有不甘,所以他在赐谷村别了洪秀全到浔州府城后就留下来,要寻找在广西继续活动下去的门路。他在那里遇到一个朋友叫做张永绣的,同住一个多月,闻说桂平县北有一座紫荆山,是一个山深地僻,人入不知处的山区。他听了,认为那里正是他秘密活动的好地方,决定前去。 到紫荆山去要经过新墟。新墟是桂平县北区一个大市集。从新墟向北行,有一个小村落叫古林社,再深入,才是紫荆山口。冯云山先到新墟,他站在牛行,等人来雇。等了半天,看看要散墟了,还得不到雇主,他就跟趁墟人到古林社,向一家姓张的路店投宿。第二天,借一个竹篮,去拾牛粪过活。后来渐渐有人雇他做短工。他有时挑泥挖土,有时割禾打谷。第二年,到紫荆山高坑冲张家做雇工。有一天,他到监生曾槐英家去帮割禾。那是一个大热天,冯云山担禾回来,他放下担子,揩了额上汗珠,一阵阵南风吹来,他一时高兴,不觉迎风高歌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曾槐英正睡在南窗下的竹榻上乘凉,听了十分诧异,他问冯云山道:“你读过书吗?因何来此做雇工?”冯云山回答说:“曾读书应试,在敝乡教蒙馆为生。久慕紫荆山奇水秀,想来观光,只因人地生疏,不做雇工,便无缘前来。”两人就在门前倾谈。冯云山经史烂熟,言谈风生让曾槐英很是敬重,尊为客人。这年冬天,他把冯云山推荐到大冲曾玉珍家去做塾师。 在紫荆山区里面,有一座叫做平在山,正是烧炭人们散居的地方。当年的炭窑,还有成百成千留存下来烧炭为生的人们,长年在深山中,斫木烧炭,食不充饥,衣不蔽体。他利用着在曾玉珍家做塾师作为掩蔽,教了书,就到他们那里去谈天。他向他们问饥问寒,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同时,利用宗教的说法,向他们宣传,阎罗、菩萨都是妖精,帮助地主害穷人,惟有上帝爱护穷人。上帝是独一真神,人人都是上帝所生所养,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应该同拜上帝。拜了上帝,人人有衣有食,无灾无难。他很熟练地在披着宗教外衣的里面慢慢地灌输着一些简单的概念和政治意识,使他们对现存的制度发生憎恨。于是把他们组织起来,在平在山创立起拜上帝会革命组织。 平在山这一群烧炭者,就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骨干,后来太平天国称他们为“平在山勋旧”。冯云山独自一人,进入深山去,把他们发动和组织起来,给太平天国革命奠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冯云山在向群众进行宣传时,就向他们宣传洪秀全奉天诛妖的伟大使命,他到平在山组织他们,是受洪秀全派遣前来的。他给洪秀全在群众中树立起救世主的形象,使群众人人都知道他们的救世主洪先生,大家都在企望他们的领袖的到来。 公元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七月,洪秀全到了平在山。在短短的三年里,冯云山就开创出这个局面,建立起革命组织,使洪秀全喜出望外。他们每天写宣传小册子传送,不久,附近乡村贫苦农民加入拜上帝会的就有二千多人。于是洪秀全与冯云山、曾澐正、曾玉景、曾观澜等写奏章求上帝选择险固所在以作革命根据地。九月,他们去象州捣毁甘王庙,展开宗教斗争。接着,又将紫荆山内左水和右水一带的社坛一律捣毁,向当地农民公开宣传,要大家一体敬拜上帝,反对清朝法律,从宗教斗争导引上政治斗争,把地主阶级吓惊了。 十一月二十一日,住在紫荆山蒙冲石人村地主武宣县秀才王作新起团练来捉获冯云山。在解往官府途中,曾亚孙、卢六带领拜上帝会兄弟在路上夺回。十二月十二日,王作新再起团练把洪秀全、冯云山、卢六、曾玉珍都捉了,解交大湟江司。大湟江司巡检王基留下洪秀全、曾玉珍来勒取贿赂,把冯云山、卢六解去桂平县,下了监狱。王作新以结盟聚会数千人,不从清朝法律的罪状赴桂平县控告冯云山。 在清朝法律里,这是谋反罪状,列在十恶大罪之首的,不但本人要被处极刑,家属还要连坐。可是,冯云山自觉无所畏惧。他在监狱里,不愿把光阴虚度。他见夏历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季失位,算数繁琐,对人民应用很不方便,早有改革的念头。于是他就潜心研究历法,创造一种以四季划分一年、用立春为岁首、具有合于自然规律、算数简单整齐、接近理想标准的新历法—天历出来。在冯云山被捕以前,清政府早已十分腐朽了。从朝廷上的皇帝、大学士、军机大臣,以至各省的总督、巡抚、面对着全国到处散布起义种子的革命形势,无力予以扑灭,他们都希望偷安旦夕,粉饰升平,怕闻革命案件。州县官望风承旨,讳匿不报,遂成惯例。时桂平知县王烈见王作新以谋反大逆控告冯云山,正触上官大讳,不敢过问。但他却不肯放松冯云山,因为这一个大题目,正是这班如虎如狼的贪官污吏们勒索人民的大好借口,不满他们的贪壑,是决不放手的。平在山烧炭农民们虽然都是饥寒交迫,但是,他们要救他们的领导同志,大家甘愿全家忍受更大的饥寒,每卖出一百斤炭就抽出一部分的炭钱积贮起来,叫做“科炭”,来救冯云山。果然集腋成裘,筹得了一笔大款,向浔州府和桂平县的贪官污吏们进行了贿赂。时卢六已经在狱中瘐死了。到公元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五月间,署桂平知县贾柱才以冯云山教人敬天,是动人为善,“并无为匪不法情事”,把他作为无业游民,派两个差役押解回广东花县,交原籍地方官管束。冯云山在路上,把拜上帝免灾得福济世救人的道理感动了两个差役。两人不但愿意即时释放冯云山,而且愿抛弃差事跟随冯云山到紫荆山加入拜上帝会。 平在山兄弟们再见冯云山,欢呼庆祝。从此拜上帝会的发展更加迅速。到公元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就在金田起义。 公元1851年(清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辛开元年)二月,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立幼主,封军师,建立太平天国。授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太平天国采取以主(天王)和军师构成的政体,君主为最高元首,临朝不理政,政务由军师负责。形成了这种把农民民主主义和君主制独特地结合在一起的政权。拜上帝会密谋起义时,洪秀全称天父第二子,冯云山称天父第三子,杨秀清称天父第四子,韦昌辉称天父第五子,杨宣娇称天父第六女,杨宣娇丈夫萧朝贵称为“帝婿”,石达开称天父第七子。太平天国称呼制度,尊者为兄,卑者为弟。现存天兄圣旨,从戊申年九月间萧朝贵假托天兄下凡直到庚戌年正月天兄下凡所有说到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的地方,都把冯云山名列杨、萧上。从这个排班来看,那时是以冯云山坐第二把交椅的。再从李秀成自述原稿所说“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的群众公认来论,冯云山也是应该第二把交椅的。只因到决定起义时,杨秀清、萧朝贵要夺取起义领导权,要夺取军师的权位,由萧朝贵假托天兄下凡,用天兄的意旨命令洪秀全、冯云山去“避吉”(太平天国讳凶为吉,避吉就是躲藏),把他们甩在一边。军师权位遂为杨、萧所夺。冯云山的副军师只是一个虚衔,实权都在杨、萧手。 太平天国在永安州封五王,封冯云山为南王, 所有官制、礼制都由冯云山制定。又在这里向全国发出讨伐清朝的吊民伐罪的檄文,也都由冯云山主裁。壬子二年正月元旦,太平天国颁行冯云山创造的天历。这是中国行阳历之始,也是世界用四季历法的首创。 壬子二年四月,太平军从桂林北出,太平天国这个被史家评为“其忠勇才德与智谋器度实为太平天国之第一人”的开创者,在经过全州城时中炮,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