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旅游 > 正文

目录

1,关于徐霞客的资料

关于徐霞客的资料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扩展资料: 代表作品介绍: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记》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做了详细记录。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霞客

2,徐霞客简介

徐霞客简介   徐霞客——个人简介   明代散文家、地理学家。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徐霞客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幼年好学,博览史籍及图经地志。应试不第后,感慨于明末政治黑暗,党争剧烈,遂断功名之念,以“问奇于名山大川”为志,自22岁起出游。30余年间,东涉闽海,西登华山,北及燕晋,南抵云贵两广,游历了今日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他在旅行中备尝艰险,遇盗被劫、绝粮乞食,均未挫其意志。观察所得,按日记载,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   他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象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萧、彬二水,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等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浩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中国,它的发源地在哪儿,很长时间都是个谜。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禹贡》,书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沿用这一说。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上源。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徐霞客没能找到长江的真正源头。但他为寻找长江源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后很长时间内也没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国家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如他对福建建溪和宁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岭和马岭分别为建溪和宁洋溪的发源地,两座岭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两条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长,而宁洋溪短。徐霞客经过考察,找出宁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结论。“程愈迫则流愈急”,也就是说路程越短,水流越急。这个地理学上的著名结论,就是由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得出来的。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泛。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作了详细的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他还考察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在湘南九嶷山,他听说有个飞龙岩,就请当地的和尚明宗引导,带着火炬去考察。飞龙岩是个巨大的洞穴,曲曲折折,洞里有洞,洞内又是坑又是水,很难行走。徐霞客全不顾及,一直深入进去,他的鞋跑掉了也不在乎。明宗几次劝他回去,他都不听。直到火炬快烧完了,他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他没有任何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学。如对桂林七星岩十五个洞口的记载,同今天我们的地理研究人员的实地勘测,结果大体相符。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除上述所说,他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他的这部奇书,在文学上的价值也很高,篇篇都可以说是优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636年,那时他已五十一岁了。这次他主要游历了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乡。他回乡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还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手里还紧紧的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   旅游生涯概述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第二阶段为28岁(1613年)至48岁(1633年)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第三阶段为51岁(1636年)至54岁(1639年)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年)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年)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明代以前,虽已出现用日记体写的记游散文,但都不及《徐霞客游记》博大宏丽,用《水经注》以来的游记专著与之相比,不啻片玉之与昆山。《徐霞客游记》在文学上的特点是:   ①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   ②写景状物,力求精细,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   ③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   ④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⑤写景时亦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⑥写景状物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   徐霞客丰富的描绘手段,使他的游记文章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此外,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情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他还在记述遭劫被盗、兵匪横行、官府暴虐、小民涂炭等内容时,常表露自己对恶势力的憎恨和对人民的同情。凡此种种,使《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当然,徐霞客仍然有他一定的局限性。《游记》中不时流露宿命论和宗教迷信思想,相信“佛教之神也,于是乎征矣”,等等。但这只是白璧微瑕,不足以掩盖《徐霞客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国地理学史上的地位。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他写下的游记有二百四十多万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来的经过后人整理成书,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四十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徐霞客人生旅途的三个阶段   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3,明朝的徐霞客是谁?徐霞客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明南直隶江阴马镇南阳岐人。他鄙视权贵,拒绝仕途,博览群书,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在旅途中,徐霞客总要把当天的经历与观察所得记录下来。有时日行百里,露宿残垣,寄身草莽,仍坚持燃枯草照明,以笔为记。这些游记涉及他所到之处的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农业、矿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文笔优美。《徐霞客游记》是他用毕生心血谱写的一曲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歌,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园地中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不但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千古奇书。 听白发先生唱读诗文 淡淡的阳光,透过窗前的丁香树射进私塾的屋子里。头发银白、脸庞瘦削的老师一阵轻咳之后,正襟危坐,用庄重的语调唱读起《荀子》中的一段文章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老师读了一段以后,学生们照例开始背诵,屋子里顿时一片琅琅读书声。过了一会儿,老师让大家安静下来,神态严肃地叫着徐霞客的名字:你来背诵荀子《劝学》篇! 徐霞客声音爽朗、流利而又从容不迫地把文章背诵出来了。小伙伴们向他投来了敬佩和羡慕的眼光。老师含着微笑,赞许地说:弘祖确实是一个读书用心的好孩子! 1587年,徐霞客出生在江苏省江阴马镇的一座深宅大院里。5岁的时候,就去了私塾里开始他的学习生活。 徐霞客就在这种诗书文章的教化之中,慢慢地长大。

4,如何评价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的故事

  徐霞客死中国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所作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20部著作之一,《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也就是5月19日,甚至被定为中国旅游日。现代许多旅游爱好者,将徐霞客视为游圣,称其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个人的成就和影响都不低,他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中国。除了中国和中国台湾之外,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都成立了徐霞客研究会。徐霞客为什么被后世人所熟知,得到后世人的赞扬和敬佩呢?   许多人说起徐霞客,第一个想到的是《徐霞客游记》,许多人认为徐霞客之所以出名,或者说青史留名就在于这一本书。这样说没有错,但是也不是完全正确。徐霞客能留下《徐霞客游记》这一本书,无论是在中国地理学还是在文学方面都影响深大。但是在我看来,徐霞客能有那么大的影响,能值得后世人钦佩和铭记,最重要的还是那种全身心沉醉于祖国大好河山,不畏艰辛走遍祖国大江南北的精神。   徐霞客除了是地理学家和文学家,还有另一个标签,那就是旅行家。“旅行”两个字冒出来,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飞机、酒店、美食……总之旅行嘛!就是出去玩的,玩的潇洒,玩的快乐,放松身心。   除了这种享受型的旅行之外,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穷游。背一个背包,就这样前行,走到哪儿算哪儿!虽然没有前种旅行那么舒适,但是也不失为一种感受自然的方式。而且就算再穷,最多条件艰苦一点,远不到艰辛的地步。   无论是哪种现代常见的旅行类型,放在徐霞客这儿都是渣渣。徐霞客一生活了五十六岁,其中有三十多岁都是在游历中度过的,也就是说旅行占了他人生的一多半时间。那个时候交通条件远没有现在那么好,没有飞机、汽车、火车、轮船……基本的交通方式就是骑马、乘车、乘船等等。   我说这些,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向大家说明,徐霞客当初游历大部分都没有用这些方式。他的游历,九成多都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马车船都很少用。就是凭借自己的一双脚,走遍了中国大部分的河山。这样的毅力和坚持,试问今日谁能做到。   另外他不论有多疲惫,不论是露宿街头还是栖身破庙,每日都会坚持这一天的所见所闻。这样的坚持和毅力,才最终造就了地理学著作《徐霞客游记》。所以说,徐霞客的著作的确出名,但是最让人敬佩的还是他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徐霞客当时游历的地方大部分都是穷乡僻壤,条件十分艰苦。这还不算,他在游历过程中还经常遇到生命危险。期间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   有一次他前往游历湘江,这是他最后一次出游,当时他已经五十一岁了。在游历期间,在湘江遇见了强盗打劫。粮食、钱财、行李都被强盗洗劫一空,与他同行的伙伴甚至还被盗匪所伤。   一般人遇见这样的事情,怎么也得拿一段时间来稳定心神吧!当时许多人都劝徐霞客归家,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再说。当地的官府,甚至表示可以资助他回乡的路费。然而徐霞客拒绝了这些人的好心,他坚定的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   就这样他继续向前,没有粮食就用随身携带的绸巾换了几竹筒米,没有旅费同样用自己的衣衫去换。他将重重困难全都踩在脚下,就这样坚持了下去,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旅行。

5,徐霞客写的诗句

1. 徐霞客写关于天台诗句
徐霞客写关于天台诗句 1.描写天台的诗句有哪些
1.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方孝孺《蚊对》

解释:天台生于是将枕头扔到地上,拍打心窝、发出长叹,披上衣服、走出门口,一直坐到天亮。

2.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李白《天台晓望》

解释:天台山邻近四明山,华丽清秀的山顶是百越国的最高峰。

3.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解释: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4.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解释:天台山的瀑布,距离寺庙有一百步左右;雁宕山的瀑布旁没有寺庙;

5.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解释:那里逸兴多多,你可一定去上天台山逛逛,不到天台山就没有到浙江。

6.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贾岛《送无可上人》

解释:最终他应烟霞之约,把天台山作为近邻。

7.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孟浩然《舟中晓望》

解释:若要问我现在要去哪里?我要到天台山观赏石桥。

8.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

解释:天台山着连四明山,日落以后就入国清寺休息。

9.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飏于前,适甚就睡。——方孝孺《蚊对》

解释:天台生因为天气热而难受。晚上躺在细葛做的蚊帐里面,童子手里拿着大扇子在前面挥动,舒服极了,于是就睡着了。

10.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解释:后来得到一条船,避开元军占据的沙洲,逃出江口以北的海面,然后渡过扬子江口,进入苏州洋,辗转在四明、天台等地,最后到达永嘉。
2.徐霞客游记 天台山游记赏析
《游天台山日记》这篇游记先略叙一路风光美景,再着重记叙登华顶峰,观断桥、珠帘瀑布,对华顶峰景色以及草木异状亦有一定描绘,

而对断桥、珠帘之水的描写则尤为细致,对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势颇有重笔。对明岩石洞之阔大、洞外石壁高耸之奇也写得气势非凡。其后对寒岩、鸣玉涧、琼台等各景也一一描绘。

《游天台山日记》是明代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作,是公元1613年徐霞客初游天台山时所记,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其语言清新朴素,精练准确。

扩展资料

《徐霞客游记》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做了详细记录。

徐霞客的游历大致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始自丁未年(1607年)泛舟太湖、登洞庭山,但因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虽然他的母亲也鼓励他,并为他制作远游冠,以壮行色,但直到天启五年(1625),他每次出游的时间都不会太长,甚至有些年整年家居未出。

第二阶段则自天启五年(1625)他母亲王孺人逝世后直到崇祯十二年(1639),这期间历游浙、闽、赣、楚、粤西、黔、滇等地。

徐霞客的游历日记,在他自己有生之年并未加以整理编次。他于崇祯十三年(1640)从云南回到故家之后,将游历所记原稿托给他的家庭教师季梦良整理。季梦良先是推辞,后来要接受这项任务之时,徐霞客就过世了,这些文稿被徐的友人王忠纫携去,但此时文稿已有部分遗失。

不久,王前往福建任官,仅将原稿略加排序,即交徐霞客之子徐屺带回,徐屺仍将文稿托给季梦良,于是季梦良遍搜遗帙手迹,整理残稿,补上王忠纫所没有补的那部分,按照地区分类,整理成篇。《徐霞客游记》形成一部完整著作形式,是季梦良的整理之功,这也是《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抄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天台山日记
3.形容天台山的诗句
《寄天台司马道士》

年代: 唐 作者: 沈如筠

河洲花艳爚,庭树光彩蒨。

白云天台山,可思不可见。

《送超上人归天台》

年代: 唐 作者: 孟郊

天台山最高,动蹑赤城霞。何以静双目,扫山除妄花。

何以洁其性,滤泉去泥沙。灵境物皆直,万松无一斜。

月中见心近,云外将俗赊。山兽护方丈,山猿捧袈裟。

遗身独得身,笑我牵名华。

《闻鹤叹》

年代: 宋 作者: 白玉蟾

霜翎雪羽臙脂顶,玄裳翠距白玉颈。

何年乘风下太清,芝田烟暝瑶池冷。

天台山上玉京天,何似青天玉帝前。

晓云黯淡但欲唳,夜月凄凉那得眠。

君不见东海苍鱼浮吞舟,一朝失却风涛秋,

陆地蝼蚁俱逆谋。又不见南山白虎啸裂石,

一朝不得山林力,平原狸兔起图食。

如彼茅圊蝇,不知天池翔大鹏。

如彼布褌虱,不知白鸾舞空碧。

世间炎凉相渭泾,是非宠辱无限情。

彼鹤暂尔耳,自警聊自鸣。

山灵更须勤爱护,忽然鼓翅翔四溟。

上有昆仑琪花红,下有蓬山芝草青。

山头知音复能几,几人得如华与丁。

那堪九霄去,人世无此声。
4.关于“徐霞客”的诗句有哪些
1.《游嵩山日记 》

作者:徐弘祖

余髫年幼年蓄五岳志,而玄岳出五岳上,慕尤切。久拟历襄、郧,扪太华,由剑阁连云栈,为峨眉先导;而母老志移,不得不先事太和,犹属有方之游。第沿江溯流,旷日持久,不若陆行返,为时较速。乃陆行汝、邓间,路与陕、汴略相当,可以兼尽嵩、华,朝宗太岳。遂以癸亥仲春朔,决策从嵩岳道始。

2.《游太华山日记 》

作者:徐弘祖

二月晦,入潼关,三十五里,乃税驾停宿,税通“脱”西岳庙。黄河从朔漠北方沙漠之地南下,至潼关,折而东。关正当河、山隘口,北瞰河流,南连华岳,惟此一线为东西大道,以百雉长而高大之城墙锁之。舍此而北,必渡黄河,南必趋武关,而华岳以南,峭壁层崖,无可度者。未入关,百里外即见太华屼出云表;及入关,反为冈陇所蔽。行二十里,忽仰见芙蓉片片,已直造其下,不特三峰秀绝,而东西拥攒诸峰,俱片削层悬。惟北面时有土冈,至此尽脱山骨,竞发为极胜处。

3.《闽游日记前 》

作者:徐弘祖

十二日,二十里,登仙霞岭。三十五里,登丹枫岭,岭南即福建界。又七里,西有路越岭而来,乃江西永丰道,去永丰尚八十里。循溪折而东,八里至梨岭麓,四里登其巅,前六里宿于九牧。

十三日,三十五里,过岭,饭于仙阳。仙阳岭不甚高,而山鹃丽日,颇可爱。饭后得舆,三十里抵浦城,日未晡也。时道路俱传泉、兴海盗为梗,宜由延平上永安。余亦久蓄玉华之兴,遂觅延平舟。

十四日,舟发四十里,至观前。舟子省家探望家园早泊,余遂过浮桥,循溪左登金斗山。石磴修整,乔松艳草,幽袭人裾。过三亭,入玄帝宫,由殿后登岭。兀兀中悬,四山环拱,重流带之,风烟欲暝,步步惜别!

4.《游五台山日记 》

作者:徐弘祖

越八月初四日,抵阜平南关。山自唐县来,至唐河始密,至黄葵渐开,势不甚穹窿矣。从阜平西南过石梁,西北诸峰复嵱嵷上下众多起。循溪左北行八里,小溪自西来注,乃舍大溪,溯西溪北转,山峡渐束。又七里,饭于太子铺。北行十五里,溪声忽至。回顾右崖,石壁数十仞,中坳如削瓜直下。上亦有坳,乃瀑布所从溢者,今天旱无瀑,瀑痕犹在削坳间。离涧二三尺,泉从坳间细孔泛滥出,下遂成流。再上,逾鞍子岭。岭上四眺,北坞颇开,东北、西北,高峰对峙,俱如仙掌插天,惟直北一隙少杀收束。复有远山横其外,即龙泉关也,去此尚四十里。岭下有水从西南来,初随之北行,已而溪从东峡中去。复逾一小岭,则大溪从西北来,其势甚壮,亦从东南峡中去,当即与西南之溪合流出阜平北者。

5.《江右游日记一》

作者:徐弘祖

丙子十月十七日 鸡鸣起饭,再鸣而行。五里,蒋莲铺,月色皎甚。转而南行,山势复簇,始有村居。又五里,白石湾,晓日甫升。又五里,白石铺。仍转西行,又七里,草萍公馆,昔有驿,今已革革除矣。又西三里,即南龙北度之脊也。其脉南自江山县二十七都之小筸岭,西转江西永丰东界,迤逦至此。南北俱圆峙一峰,而度处伏而不高,亦束而不阔。脊西即有一涧南流,下流已入鄱阳矣。洞西累石为门,南北俱属于山,是为东西分界。又十里为古城铺,转而南行,渐出山矣。又五里,为金鸡洞岭。仍转而西,又五里,山塘铺,山遂大豁。又十里,东津桥,石梁高跨溪上。

一、徐霞客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二、《徐霞客游记》主要特点是:

(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

(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

(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

(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
5.徐霞客写的关于黄山的诗句有哪些
1、过汤地,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泉泻如练。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撩绕衣裾。已转而右,则茅庵上下,磬韵香烟,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寺旧名珠砂庵。

2、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蔬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

3、由此而入,绝岘大小成两截的山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髲,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4、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

5、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

6、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余侧身攀踞其上,而浔阳踞大顶相对,各夸胜绝。

7、俯窥其阴,则乱峰列岫,争奇并起。循之西,崖忽中断,架木连之,上有松一株,可攀引而度,所谓接引崖也。

8、度崖,空石罅而上,乱石危缀间,构木为石,其中亦可置足,然不如踞石下窥更雄胜耳。下崖,循而东,里许,为石笋矼。矼脊斜亘,两夹悬坞中,乱峰森罗,其西一面即接引崖所窥者。矼侧一峰突起,多奇石怪松。登之,俯瞰壑中,正与接引崖对瞰,峰回岫转,顿改前观。

9、二里,蹑其巅,则三面拔立坞中,其下森峰列岫,自石笋、接引两坞迤逦至此,环结又成一胜。登眺间,沉雾渐爽舒朗,急由石笋矼北转而下,正昨日峰头所望森阴径也。群峰或上或下,或巨或纤,或直或欹,与身穿绕而过。俯窥辗顾,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

10、忽前涧乱石纵横,路为之塞。越石久之,一阙新崩,片片欲堕,始得路。仰视峰顶,黄痕一方,中间绿字宛然可辨,是谓“天牌”,亦谓“仙人榜”。又前,鲤鱼石;又前,白龙池。共十五里,一茅出涧边,为松谷庵旧基。

11、再五里,循溪东西行,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山寒稽雪,至是始芳。抵青龙潭,一泓深碧,更会两溪,比白龙潭势既雄壮,而大石磊落,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

6,徐霞客所有的诗都有哪些?

《游天台山日记 》、《游雁宕山日记 》、《游白岳山日记 》、《游黄山日记 》、《游武彝山日记 》、《游庐山日记 》、《游黄山日记后 》、《游九鲤湖日记 》、《游嵩山日记 》、《游太华山日记》、《 游太和山日记 》、《闽游日记前 》、《闽游日记后 》、《游天台山日记后 》、《游雁宕山日记后 》、《游五台山日记 》、《游恒山日记 》、《黔游日记一 》、《游太华山记》、《 滇游日记二 》、《盘江考 》、《永昌志略 》、《丽江纪略》、《 法王缘起 》、《溯江纪源》。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出生入死。其足迹踏遍黄山、泰山、普陀、天台、雁荡、九华、武夷、庐山、华山、武当、罗浮、盘山、五台、阻山、衡山、九异等名山,游尽太湖、民江、黄河、富春、闽江、九鲤湖、钱塘江、潇水、湘水、郁江、黔江、黄果树瀑布、盘江、滇池、洱海等胜水。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在去世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