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历史上的北齐皇帝高湛怎么死的
- 2,《陆贞传奇》高湛为什么不能娶陆贞?
- 3,《陆贞传奇》为什么陆贞不能和高湛在一起?
- 4,历史上的高湛是一个怎样的人
- 5,历史中的高湛是个好人么?(不管他是不是好皇帝)
1,历史上的北齐皇帝高湛怎么死的

武成帝高湛——不思国事沉湎美色的昏君 高湛幼时仪表瑰杰,深得父亲高欢喜爱。 东魏元象年间,封长广郡公;北齐天保初年,进爵长广王。 与兄长常山王高演一起谋划诛杀杨愔等人,废掉皇帝高殷。 高演继位后,高湛进位为右丞相,权倾朝野。 久高演患重病,高湛与族侄高元海及高归彦等人密议,准备发兵篡位,巫师占卜,说“不利举事,静则吉”,高湛才未举事篡逆。 高演临死时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高百年落得高殷的命运(高殷乃高洋之子,因父死而继位,高洋临终前命高演辅助高殷。 不久,高演通过发动政变,废杀侄儿高殷),决定传位于弟高湛。 诛杀功臣,宠信奸佞——即位初,高湛把迎立他有大功的族叔祖平秦王高归彦外放为冀州刺史。 群臣之中,高湛最宠信奸臣和士开。 *** 皇嫂,残害宗室——高湛继位后, *** 皇嫂文宣帝皇后李祖娥。 虐杀侄子高百年。 高湛二十七岁时,有彗星出现,太史奏称是“除旧布新之象,当有易主”,即该有新皇帝出现。 高湛为了应天象,就传位给自己的太子高纬,自称太上皇帝,军国大事咸以奏闻,改元天统。 天统四年(568年)十二月辛未(569年1月13日),高湛死于邺宫乾寿堂,时年三十二,谥曰武成皇帝,庙号世祖,葬于永平陵。
2,《陆贞传奇》高湛为什么不能娶陆贞?
《陆贞传奇》高湛不能娶陆贞的原因:陆贞和高湛的身份地位的差别,命里注定了这个情感艰险波折。高湛清楚,假如陆贞和自个在一块的话剩下的岁月就只有被困在深宫里,她的梦想和心愿就都无法实现了,所以高湛不愿意用爱来束缚她。 陆贞是一个有志向远大的女性,她感觉当上王后以后,很多可以协助北齐振兴的事儿自身就不能做了,因此最终她并没有嫁给了高湛。 《陆贞传奇》高湛的结局 经历了三年的时间,高湛总算找到陆贞,他表明自已不愿再错过陆贞第二次,但是这个时候陆贞却对他说,只需两人可以在一起,便是自身最高的幸福快乐。假如自已如今变成了高湛的王后,不仅会拖累可怜的同昌公主,并且自身想要做的很多事儿也会遭受众多限定。 高湛虽然最后得到了皇位,但他最终也得了绝症而死。那么在电视剧《陆贞传奇》结尾片花里面看到的,陆贞抱着高湛时,却是高湛死去了。吐血应该是因为得了他绝症,外加思念陆贞的缘故。而通过剧情介绍里我们得知,陆贞最后辅佐幼帝,所以说高湛最终结局是死了。
3,《陆贞传奇》为什么陆贞不能和高湛在一起?
《陆贞传奇》陆贞不能和高湛在一起是因为当时的陆贞已经是北齐官位最高的女官,如果陆贞和高湛在一起的话,就无法再当官,更加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当时的高湛已经被迫娶了他国公主当皇后,而且这个公主是无法废除的,而高湛如此的爱陆贞,也不可能让陆贞当侧室。 南北朝时期,王朝变异,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君不君,臣不臣,上演多少泯灭人性的乱世惨剧。时北齐皇帝高欢暴卒,经过一番明争暗斗,忠厚善良的常山王高演(乔任梁 饰)终于在母亲娄皇后(刘雪华 饰)的经营下践祚。此后不久,家中突生变异的才女陆贞(赵丽颖 饰)决心入宫当宫女,在此期间还几次三番救助被娄皇后排挤暗害的郁皇后之子长广王高湛(陈晓 饰)。一如宫门,不得回还,看似紫气缭绕的皇宫内院,同室操戈令人齿冷,各种派系倾轧攻伐更是险恶。柔弱女子陆贞身处各种阴谋和爱恨情仇的交汇点,稍不留神即有亡命危险。在历史潮流和政治波澜的推动下,陆贞兀自书写着流传千古的女相传奇… 《陆贞传奇》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65_kNVT9xoHUundCOHgiLg ?pwd=e2qw 提取码: e2qw 热门经典影视合集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7z5yWR0wmNASftI_et4Uvw?pwd=1234 提取码: 1234
4,历史上的高湛是一个怎样的人
电视剧《陆贞传奇》中的长广王------高湛可谓是谦谦君子、才勇双全,男主角一时圈粉无数。然而,影视剧终究是影视剧,回归历史中的高湛既没有如此的“正人君子”、有勇有谋;他和女官陆贞相遇时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之间也没有这样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那么历史上的高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1、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后期政治腐败,地方政权独大。其中以高欢和宇文泰的势力最盛。534年,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史称东魏;而宇文泰在535年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东魏、西魏的建立正式宣告了北魏的分裂。
2、 东魏西魏并没有维持多久,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就废掉了东魏,建立了北齐,七年后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也废掉了西魏,建立北周,形成了周齐对立的局面。,而高湛就是高欢的第九子,他的母亲也是孝昭帝高演的母亲------娄昭君,并不是剧中所说的由娄氏害死,两人之间不共戴天。
3、 高湛是北齐的第四任皇帝,历史上的他荒霪无道,堪比商纣王,而且暴虐程度也令人发指,大概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能在电视剧中成功被人洗白,变成了情圣和明君。
4、 高湛从小就很得父亲欢心,在高洋称帝建立北齐的那一年,高湛进爵为长广王,这一点电视剧还是属实的。孝昭帝高演在位时,立高湛为皇太帝。561年,高演重病去世,高湛顺理成章继位。
5、 但是,谁也没想到高湛一继位不是整顿朝政,忙于政权,而且秽乱宫闱。群臣为他举行了登位大典,礼仪形式结束之后,晚上宴请群臣却找不到人,唯有胡皇后一人在宴席之上主持大局,众人惊愕不已。
6、 第二天,近侍们在高演的皇后宫里也就是高湛的皇嫂那里,找到了他。
7、 原来,高演的皇后李祖娥美貌无双,高湛垂涎久已。趁着登基大典喝醉了他找到了李祖娥,用她儿子的性命相逼迫,得到了自己的寡嫂。
8、 自那以后,高湛基本上是独宠李祖娥,不久李祖娥就怀孕了。李祖娥和高演的儿子------高绍德前去看望母亲,但李祖娥却无颜面对自己的儿子。
9、 高绍德在门外大喊道,“儿子难道不知道吗,母亲的肚子大了所以不肯见儿子。”一时间李祖娥又气又悲。因而,她在生下高湛的女儿后亲手杀死了她。
10、 高湛气愤不已,他召见了高绍德,对李祖娥说你杀了我的女儿,我就杀了你的儿子,当着李祖娥的面就杀了高绍德。
11、 儿子死后,李祖娥夜夜痛哭不已,高湛眼见更是火冒三丈,此时他对李祖娥也慢慢厌烦了。暴打一顿以后,他命人将李祖娥用袋子装起来扔到了水沟中,从此不再想看到这个女人。李祖娥后来被人救起来,皈依寺庙,一生常伴青灯古佛。
12、 除了重欲重色以外,高湛最大的爱好就是当庭给臣下酷刑,他喜欢一边喝酒一边听人的惨叫,可谓是残虐无比。
13、 公元568年,高湛因酒色过度而死,年仅三十二岁。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历史的真实让人觉得惊悚无比,但又充满了戏剧性。
关于历史上的高湛是一个怎样的人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5,历史中的高湛是个好人么?(不管他是不是好皇帝)
历史中的高湛是个好人么?(不管他是不是好皇帝) 虽形似为人,行如禽兽 1.威逼兄嫂李氏与其私通,李氏生下女儿后将其秘密掐死,高湛以牙还牙杀死杀其儿子 历史上曾有北方少数民族兄终弟及纳兄之嫔妃之俗,而北齐显然是经过鲜卑拓跋百年开化后北魏农耕政权分支,其国与中原汉人几无两样,高湛先是 *** , *** 而且有 *** 性质,李氏不堪毁 *** 之女,又遭灭子之痛,为人如此何如禽兽; 2.在其位不谋其事,疏于仁义道德 在位期间不谋国事,进一步导致北齐的衰败。 整日沉迷于酒色,间接导致胡皇后后之放荡行为。 任用奸臣,与国家不顾。 国事托人,自己享受,早早当上太上皇。 可见高湛其人,首先纵情声色,不务正业,这点不能说是不是好人,但其人不正乃真。 其次,在其位不谋其事,无任何责任之心,若知自己无治国之智,何不推闲而上害得国家惨淡,人民困苦。 滥用私权,声色犬马。 李刚讨厌吧,那现实世界来个这样的人,你说他是好人吗? 宋徽宗不是个好皇帝,是不是个好人 不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讲。他这个昏君必然是压榨民力的,花石纲搞灭了多少人 对绝少数人来讲他就是好人了,蔡京、蔡攸之流,没宋徽宗,他们就享受不到权力奢华 他是不是个好人 是的。 朱棣是个好皇帝、好父亲、可是不是个好人? 他是明朝少有的皇帝,更是我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明君,可以和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父王朱元璋并名。至于抢侄儿的皇位,在情理之中。若让一个无鸿鹄之志的皇帝统领大明,为什么不能取而代之呢!建文帝和他父亲一样,都是心存手软。要是他是个合格的皇帝,他肯定会在靖难之役前,像宋太祖赵匡胤一样,来场别处生面的“杯酒释兵权”。但他不行…而他的叔叔朱棣能担此重任。朱棣代替侄儿做了皇帝后,励精图治,一扩大国土,征战北方,收复国土。二下西洋,受万国朝拜。三兴文化,创刊了永乐大典,是个不可多得的圣君。 历史中的秦始皇是个好皇帝吗? 在公元前221年,中华大地实现了第一次版图、政治上的统一。这次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四百多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次大统一最重要领导者就是秦始皇,这是一位历代都有争议的人物。本人虽然才疏学浅,今日也斗胆对其评论一番。 秦始皇究竟是功大于过、过大于功还是功过各半呢?我认为应当是功大于过的。秦始皇的功绩不仅仅在于统一中国,更主要的在于他创始了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两千多年,对中国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即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中央集权制度代替了分封制度,避免了“国中国”的出现,更奠定了两千年的政治体系根基,对中国的封建政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去了,秦朝灭亡了,但郡县制却一直施行了两千年之久。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这也确定了秦始皇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统一中国,是秦始皇的第二大功绩。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天下便渐渐混乱起来。长勺之战、泓水之战、城濮之战、吴越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大大小小的战乱连绵不绝,既影响了天下百姓的正常生活,又大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是谁呢?自然是天下百姓了。行军军需,要从百姓身上出;作战士兵,要从百姓当中抽;战争火焰,要在百姓身上烧;战后恢复,要由百姓去做……百余年的战争啊!抽的可都是百姓身上的血呀!普天之下,哪个百姓不希望有一个团圆、美好的家庭呢?若要实现这个宿愿,就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社会。于是,在公元前230年,秦王政统帅秦军百万,用铁的手腕灭韩、破赵、荡燕、降魏、平楚、收齐,一统华夏,建立起统一的国家,还百姓一个没有战乱的世界。秦始皇又统一了度、量、衡、文字、驰道,收缴天下兵器,建立起郡县制度,还创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中,秦始皇可谓是第一功臣! 人们批判秦始皇,“焚书坑儒”当首屈一指。但是本人认为,焚书坑儒根本不算秦始皇的什么过失。因为那些方士和儒生的言论威胁到了国家的统一和秦始皇的统治。他们主张恢复分封制度,并且以古人的观点来评价当时的社会现象,还公开诽谤朝政。秦始皇坑杀这些人是为了加强统治,只是手段残忍一些罢了。何况唐太宗和康熙帝在巩固统治时不是也很残忍吗? 焚书虽然比较残酷,但所焚之书,也只是民间私家之藏书,对秦记和博士官所执掌的“《诗》《书》百家语”还是加以储存的。真正使这些“《诗》《书》百家语”毁于一旦的是项羽和萧何,项羽火烧咸阳宫,并将所有东西付之一炬。而萧何所抢救出的图书,只是对军事有用的“丞相御史律令图书”,对“《诗》《书》百家语”之类图书却视若罔闻,以致秦朝国库里所藏的百家语化成了滚滚浓烟。所以后人说“萧何,汉之功臣而《六艺》之罪人也”。因此,真正焚烧我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文化结晶的凶手是项羽、萧何而并非是秦始皇。 秦始皇一生最大的过失就是他太残暴太奢侈,对人民没有什么同情心。他为了修建阿房宫,不惜砍尽半壁江山之木材;为了天下的统一,他不惜牺牲全邯郸百姓的生命;为了修筑长城,他不惜耗尽天下民力……但是,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帝王,他不可能按照现在人的思维来处理事务。因此,我认为秦始皇的这些过失是不值得人们深究的。 综上所述,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不愧是一位超三皇、越五帝的历史大功臣、大伟人! 很难说 不同的思维角度有不同的结果! 他统一文字,统一六国 你说是好是坏? 他杀忠良,六情不认 你说是好是坏? 其实答案在我们没个人心里! 历史中的武则天是个好皇帝吗? 七分功,三分过 高演,高湛是那个朝代的皇帝,历史上他们都是好皇帝么? 北齐只有高殷、高演两个好皇帝,其他的都是昏君、暴君。只有高殷、高演两个都对百姓很关心你、很怜悯的,勤政爱民,守护国土,高殷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皇帝,但在北齐这个大多数都是暴君、昏君的年代是位罕见的明君。高演只做了一件坏事,就是为夺位杀死年仅十七岁的侄儿高殷,他也是北齐这个大多数都是暴君、昏君的年代是位罕见的明君。。 而高湛这个人,请不要被电视剧骗了,高湛,北齐武成帝残害宗室,昏庸无能,沉湎于美色之中,宠信小人,不思国事,只贪图自己快乐,还 *** 嫂子,杀死侄子和兄弟,北齐岌岌可危。565年,传位于长子高纬,自为太上皇帝。天统四年(568年),因为酒色过度而死,时年三十二岁。年号太宁、河清,諡号武成帝,庙号世祖。 历史中的秦始皇是好皇帝吗?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评论的:“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但秦仅二世而亡,其中的历史教训足以警世后人,引以为鉴。秦始皇称帝后,主张“事皆决于法”,从而高扬起“法治主义”的大旗,以理天下。直到今天,法治主义也是个十分诱人的主张,而法制社会更是今人努力在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境界。难道在几千年前,这位极权皇帝就已经实行了法治主义吗?到底什么是法治主义?秦始皇搞的“事皆决于法”是否是法治主义?这对于了解中国传统的法治思想将不无益处。 真实历史中的多尔衮是个怎样的人?他是不是皇帝,他死后被追封为清成宗应该算是皇帝吧?他是不是个枭雄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諡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人物评价 《清史稿》: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殁后其属人首告定罪除封。念定鼎之初王实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功劳未可尽泯。今其茔域榛芜,后嗣废绝殊堪悯恻。交内务府派人员修葺,并令近支王公按时祭扫。 《清世祖实录》: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称诏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升,不合伊者滥降,以至僭妄悖理之处,不可列举。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令其日候府前。 皇太极:朕爱尔过于诸子弟,赉尔独厚。 济尔哈朗:昔太宗文皇帝龙驭上宾,诸王大臣共矢忠诚,翊戴皇上。方在冲年,令臣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逮后多尔衮独擅威权,不令济尔哈朗预政,遂以母弟多铎为辅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僣拟至尊。擅称太宗文皇帝序不当立,以挟制皇上。构陷威逼,使肃亲王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收其财产。更悖理入生母于太庙。僣妄不可列举。臣等从前畏威吞声,今冒死奏闻,伏原重加处治。 豪格诅咒多尔衮是“有病无福”之人,多尔衮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常常头昏目眩,壮年猝死,大抵跟纵欲有关。随着权力的迅速膨胀,多尔衮的生活穷侈极欲,“于八旗选美女入伊府,并于新服喀尔喀部索取有夫之妇”,还逼娶朝鲜公主,又嫌其不美,让朝鲜再选美女,搞得朝鲜朝野大怨。 顺治帝:①各处征伐,皆叔父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叔父幼而正直,义无隐情,体国忠贞,助成大业。②又辅朕登极,佐理朕躬,历思功德,高于周公。 卫匡国:①他具有超人的谋略和精明,并以勇武和忠实著称。他的聪明才智使最有学识的中国人都钦佩不已,他的公正仁慈赢得平民百姓的爱戴。②阿玛王使鞑靼获得了中国,由于他的贤明公正仁慈和军事才能,鞑靼人和中国人都对他很敬畏。这个当权者的死给朝廷带来很大的麻烦。” 竹内藤右卫门:九王子是皇帝的叔父,是一位年在三十四五岁,身材瘦长,留有美髯,是个面板微黑,面貌英俊,目光锐利的人。他是皇帝下面第一个有地位的人,其他各王和所有的臣下,都尊重他,上上下下都怕他。 乾隆帝:①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奉世祖入都成一统之业,功劳最著。王之立心行事实为笃忠,感厚恩明君臣之大义。②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边疆。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 ” 徐珂:睿亲王多尔衮以元勋懿戚,横被流言,乾隆朝,始特旨昭雪,复爵予諡。 蔡东藩:若清则国势方盛,太宗晏驾,以六龄之幼主,安然即位,多尔衮等忠心辅幼,竟尔匕鬯无惊。至于明社已屋,又由多尔衮出师,唾手中原。 萧一山:在入关初,总成其事,揽权行政者,则睿王多尔衮也。使清无多尔衮之摄政,无范洪诸人之运筹,无多铎等之征伐,则清之一统,未可必也。 孟森:①清之入关创业,为多尔衮一手所为。②清饶天幸,以多尔衮入关成大功......其明达是以听纳正论,然其时能持论者,实无几人,旧人中唯范文程,降臣中唯洪成畴为有见地,而多尔衮皆能虚受其言。 周汝昌:多尔衮既亡,清政局遂一大变。 顾诚:对于清廷的最高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来说,胜利却来得太容易,他以为清朝的两大对手大顺、南明都已经被彻底打垮,剩下的事不过是接管地方,享受胜利果实而已。 刘为:多尔衮短暂的一生中,戎马战事占用了他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在整个皇太极统治17年期间,多尔衮主要经历是统军作战,并逐渐成为皇太极的亲信,以此积累了军事实力和从政经验。 李治亭:在清朝开国史上,摄政王多尔衮无疑是决定清朝命运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明清兴亡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策进关夺权;又在关键时刻,指挥关键的山海关决战,一举击败李自成,清朝顺利进关;再决策,定鼎北京;国家初成一统!从一定意义上说,多尔衮之开创清朝历史新纪元,与努尔哈赤之开国奠基一样,同具深远的历史意义。 李鸿彬:多尔衮是清开国时期的一个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入关前他是太宗皇太极的得力助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建立许多战功,成为智勇双全的著名将领。他继承了太祖、太宗入主中原,统一全国的遗愿,辅佐年幼的顺治帝建立清王朝,是清开国的第一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