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旅游 > 正文

目录

1,《岳阳楼记》为何不写岳阳楼?

《岳阳楼记》为何不写岳阳楼?

《岳阳楼记》并未具体描写岳阳楼,有两个原因:
一、前人之述备矣。
二、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具体景色,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至交好友岳州知州滕宗谅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2,岳阳楼记中的岳阳楼指哪座楼?

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 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岳阳楼记》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他同时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岳阳楼记》骈偶句:“北通巫峡,南极潇湘(隶书)”。

3,岳阳楼在哪

岳阳楼在湖南省。地址是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 因北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著称于世。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世称"天下第一楼"。 岳阳楼主楼为长方形体,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顶覆琉璃黄瓦,构型庄重大方。 1988年1月,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8月,岳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 2005年1月30日,岳阳楼入选湖南十大文化遗产。 2011年9月,岳阳楼景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4,岳阳楼在哪

岳阳楼区,隶属湖南省岳阳市。 位于洞庭湖之滨,湖南省东北部,岳阳市中心城区,是岳阳的政治、文化中心。总面积171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岳阳楼区下辖:19个街道、1个镇、2个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岳阳楼区常住人口980401人。 岳阳楼区临长江、纳四水、汇三湘,京广复线、107国道贯穿南北。闻名全国的岳阳楼景区在岳阳楼区境内。2018年12月,被民政部确认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2020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的县市区。 风景名胜: 岳阳楼楼高19.42米,平面呈长方形,面宽17.24米,进深14.54米,占地250.66平方米。主楼为纯木结构,运用插榫法构造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构架。整个楼宇由四根金柱、12根廊柱和20根檐柱支撑,屋面为国内少见的大型盔顶式建筑,三层飞檐翘首腾空,精巧别致。整个建筑结构严整,工艺精巧,造型庄重。 三醉亭位于岳阳楼北侧,为主楼的辅亭之一,与仙梅亭遥相呼应。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系根据民间流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故事而建,初名“望仙阁”,与君山的“朗吟亭”隔湖相呼应。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改称“三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