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唐朝历代帝王顺序表

唐朝历代皇帝顺序表是: 1、唐高祖李渊,在位时间:618—626年。 2、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间:626—649年。 3、唐高宗李治,在位时间:649—683年。 4、唐中宗李显,在位时间:684年。 5、唐睿宗李旦,在位时间:684—690年。 6、唐中宗(复辟)李显,在位时间:705—710年。 7、唐睿宗(复辟)李旦,在位时间:710—712年。 8、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间:712—756年。 9、唐肃宗李亨,在位时间:756—762年。 10、唐代宗李豫,在位时间:762—779年。 11、唐德宗李适,在位时间:779—805年。 相关介绍 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开元年间国家一直处于大发展阶段,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荣。唐朝也是秦汉、隋朝以来,第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在此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高宗与武则天的励精图治、到玄宗李隆基“稻米流脂粟米白”的开元盛世构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气象。 从而使中国的世界地位显赫一时。唐朝在声誉远及海外,与南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成为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唐诗、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均有辉煌的成就。 唐玄宗后期出现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逐渐没落。肃宗李亨平定叛乱、代宗、德宗、顺宗、宪宗、武宗、宣宗的统治,唐国力每况日下,皇帝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最后,各方纷纷脱离唐王朝的统治而成为各自独立的政权,大唐帝国也由此覆灭。从此中国了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2,唐朝历代帝王顺序表
唐朝历代皇帝顺序表是:1、唐高祖李渊,在位时间:618—626年。2、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间:626—649年。3、唐高宗李治,在位时间:649—683年。4、唐中宗李显,在位时间:684年。5、唐睿宗李旦,在位时间:684—690年。6、唐中宗(复辟)李显,在位时间:705—710年。7、唐睿宗(复辟)李旦,在位时间:710—712年。8、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间:712—756年。9、唐肃宗李亨,在位时间:756—762年。10、唐代宗李豫,在位时间:762—779年。11、唐德宗李适,在位时间:779—805年。相关介绍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开元年间国家一直处于大发展阶段,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荣。唐朝也是秦汉、隋朝以来,第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在此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高宗与武则天的励精图治、到玄宗李隆基“稻米流脂粟米白”的开元盛世构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气象。从而使中国的世界地位显赫一时。唐朝在声誉远及海外,与南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成为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唐诗、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均有辉煌的成就。唐玄宗后期出现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逐渐没落。肃宗李亨平定叛乱、代宗、德宗、顺宗、宪宗、武宗、宣宗的统治,唐国力每况日下,皇帝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最后,各方纷纷脱离唐王朝的统治而成为各自独立的政权,大唐帝国也由此覆灭。从此中国了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3,历史上李嗣源是什么下场?
历史上李嗣源的下场是病死。 长兴四年十一月,李嗣源病重。李从荣入宫探视,见李嗣源已不能抬头,出宫时又听到宫中哭声不绝。他误以为李嗣源已经去世,次日便称病不复入朝,在府中与亲信谋议夺位。 二十日,李从荣率牙兵千人列阵于天津桥,准备以武力入居兴圣宫。枢密使冯赟、朱弘昭与宣徽使孟汉琼禀称李从荣谋反,关闭皇城端门,命李重吉率所部控鹤禁军把守宫门。侍卫指挥使康义诚本是李从荣事先约定的内应,这时也被阻在宫中,难以接应李从荣。 孟汉琼召来马军都指挥使朱洪实,让他率五百骑兵攻击李从荣。李从荣逃回府邸,被皇城使安从益追上斩杀。李嗣源悲骇莫名,病情加剧。他追废李从荣为庶人,并从邺都召回宋王李从厚。是月二十六日,李嗣源驾崩于大内雍和殿,终年六十七岁。 历史上李嗣源在位期间的举措: 历史上李嗣源在位期间朝廷官员出使地方时,常干预地方行政,借机举荐私人,让地方官予以安排。李嗣源对此明令禁止,声明此后再有此类现象发生,一定严惩不贷。 不仅干预者要贬官,被荐人也要流配;地方官如若徇情枉法,允许人诣阙上诉,亦予处罚。 他还对官吏进行严格的考核,规定每年都要对内外文武臣僚进行考校,以便黜陟。 同时,李嗣源又对清廉干练、政绩突出的官员给予表彰,以为朝野官吏的榜样。灵武节度使张希崇在任内开垦屯田,抚谕番族,治绩出众,李嗣源“下诏褒美”。大理少卿康澄曾上疏论政,提出治理国家有五种“不足惧”、六种“深可畏”之事,切中治政弊端。李嗣源对他也是优诏奖赏。
4,历史上李嗣源是什么下场?
历史上李嗣源的下场是病逝。 长兴四年十一月,李嗣源病重。李从荣入宫探视,见李嗣源已不能抬头,出宫时又听到宫中哭声不绝。他误以为李嗣源已经去世,次日便称病不复入朝,在府中与亲信谋议夺位。 长兴四年十一月二十日,李从荣率牙兵千人列阵于天津桥,准备以武力入居兴圣宫。枢密使冯赟,朱弘昭与宣徽使孟汉琼禀称李从荣谋反,关闭皇城端门,命李重吉率所部控鹤禁军把守宫门。 侍卫指挥使康义诚本是李从荣事先约定的内应,这时也被阻在宫中,难以接应李从荣。孟汉琼召来马军都指挥使朱洪实,让他率五百骑兵攻击李从荣。 李从荣逃回府邸,被皇城使安从益追上斩杀。李嗣源悲骇莫名,病情加剧。他追废李从荣为庶人,并从邺都召回宋王李从厚。长兴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李嗣源驾崩于大内雍和殿,终年六十七岁。 李嗣源在位期间的举措: 李嗣源继位后,改以德才为用人标准,将豆卢革,韦说罢相外贬,随即又将二人流放赐死。他要求地方官员肩负起举荐人才的重任,还对各类官员的举荐人数作出规定,后又推行举主与被荐举者治绩或表现挂钩的连坐制度,以确保荐举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