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朱允炆当了几年皇上?

朱允炆当了四年皇上。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他一共当了4年名符其实的皇帝。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 朱元璋当上皇帝建立明朝后,为御侮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另一方面,为防止朝中奸臣不轨,朱元璋又规定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时得奉天子密诏,领兵“靖难”(意为“平定国难”)。同时为防止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许今后的皇帝在必要时可下令“削藩”。 到了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他诛杀得差不多了,明朝北方的军事都只能以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而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朝廷孤危。 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因为燕王朱棣势大难图,所以削藩从朱棣同母弟周王开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其余都废为庶人。 同时建文皇帝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迂回南下,占领京师南京,是为靖难之变。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结局争议 正史记载 关于朱允炆的下落,历来存在两种不同说法,官方史书记载朱允炆及其长子已死于火中,而民间则出现了朱允炆未死的“流亡说”。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在燕兵攻陷京师后,朱允炆)“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朱棣登位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亦曰:“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明实录·太宗实录》) “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 “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踪。”——《明史》 “上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 ——《明史 建文皇帝本纪》
2,朱允炆当了几年皇上?
朱允炆当了四年的皇帝。 建文帝是大明朝的一位特殊的皇帝,他在位时间很短,仅为四年。建文帝是第一位直接从皇长孙成为皇帝之人,中间跳过了太子这个职位。 建文帝也是第一个被藩王逼迫离开皇位的君主,并且被下一任继任君主永乐帝彻底否定,成为一位无庙号、无谥号的两无皇帝。 相关历史: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文。 朱允炆即位后,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继废黜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湘王自焚而死;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借机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
3,朱允炆后面的皇帝是哪一位
朱允炆后面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屡次被朱元璋授命总领北方军事。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起兵造反。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之位。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政治上,延续洪武政策的同时继续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积极经营边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迁都北京,东北设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经营南海,占领安南,设立远达南半球的旧港宣慰司。外交上,派郑和下西洋,恢复并正式建立市舶司,开展对外贸易,设四夷馆翻译各国语言文字,加强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上,修《永乐大典》。又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及紫禁城等。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嘉靖时期,改庙号成祖,改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传位太子朱高炽。
4,朱允炆是什么身份?他是如何成为皇帝的?
朱允炆是靠爷爷才当上皇帝的,如果不是他爷爷有个奇特的幻想,他是很难获得皇位继承权的。 第一,朱允炆他爹是靠自己取得太子之位的,不是因为爷爷喜欢孙子,才上位的。 朱允炆的父亲朱标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当时朱元璋正在攻打集庆(今南京)。听说长子出生,正在酣战的朱元璋兴奋异常,在当地一座山的石头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几个字。由此可见,朱元璋对长子的出生是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便让宋濂等名儒为师,给年仅六岁的朱标讲授经学。朱元璋因为家境贫寒读不起书,但却对长子的教育特别重视。 到了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揭竿而起,自立为吴王,并且册立朱标为世子。 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明朝,朱标就被立为太子。7年后,朱标的长子朱雄英诞生,在3年后,也就是洪武十年(1377)年,次子朱允炆出生。这年朱标22岁,朱元璋见朱标年纪渐长,就命一切政事交由太子来处理,然后上报给自己。 由此看来,太子朱标的太子之位,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与爷爷喜欢孙子毫无关系。 也就是说,一开始朱元璋并不是因为特别喜欢朱允炆,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 在《明皇祖训》中,朱元璋明确了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在朱标病逝后,这个问题出现了复杂化。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薨。太子朱标是马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同母弟还有秦王朱樉(1356--1395年)和晋王朱棡(1358--1398年)。朱标病薨后,秦王朱樉就成为在世的嫡长子,他应该被立为太子,这完全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但朱元璋却没有再立太子,而是把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此时,因为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已经病死,朱允炆成为了嫡长子。尽管秦王朱樉是在1395年病死,晋王朱棡在1398年病死,他们死得都很早,但在他们活着的时候,都没有被立为太子。 但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毫不犹豫立马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由此可见,这是朱元璋早就确定好的皇位继承制度。这超出了一般嫡长子继承制,也算是比较奇葩的继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