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旅游 > 正文

目录

1,康熙共有几个儿子?他们最后的结局都是什么样呢?

康熙共有几个儿子?他们最后的结局都是什么样呢?

康熙皇帝的生育能力太强了,他生下了35个儿子,能够生下这么多儿子,当然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要知道古代是很重视子嗣的,若是没有子嗣的话,又如何传承皇位呢?但有这么多孩子,康熙皇帝也有不开心的事情,那就是儿子太多,不知道谁有资格继承皇位。康熙皇帝一共有35个儿子,这些儿子在康熙生前,就开始争夺皇位,他们当中有当上皇帝的,有下场悲惨的,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 第一,康熙虽然有35个孩子,但仅仅只有20个活过10岁。 生活在封建时代,即便生在皇家,也未必就能够有健康的体魄,未必就能够长寿,因为古代的医疗条件太差了,婴幼儿的存活率也比较低。康熙皇帝虽然有35个儿子,但仅仅只有20个活过10岁,有15个儿子早亡。康熙皇帝已经给孩子们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了,但可惜的是,他们的寿命都不是很长,让康熙皇帝白发人送黑发人,较为伤心。 第二,在康熙皇帝驾崩之时,还有5个未成年的儿子,下场较好 康熙皇帝老年时期,还生下了不少孩子,等到康熙皇帝要驾崩的时候,这些儿子还没有成年,最大的也就是皇二十子,也仅仅只有16岁。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年龄太小了,没有机会参加夺嫡斗争,反而比较安全,没有因为皇位之争而丢失性命,下场都比较好,做了富贵王爷。 第三,有不少皇子,因为皇位之争而丧命。 康熙皇帝的儿子那么多,想要选出一个太子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多位皇子都参加了皇位之争,最终还因此而失去生命。康熙皇帝的长子诬告太子,被康熙皇帝囚禁,抑郁而死。康熙皇帝的第二子,也就是嫡长子,也就是太子,曾经两度被废,后抑郁而死。皇三子和皇儿子关系比较好,也被康熙皇帝幽禁,最终病死。皇八子在生前,一直都想要当皇帝,和当时的皇四子竞争,两人关系比较差,后来皇四子即位,皇八子的结局比较悲惨。皇九子和皇十子都是皇八子的助手,等到皇四子即位后,他们的结局也不是很好。皇十四子本来和皇四子是同胞兄弟,但可惜的是,他和黄八子关系更好,皇四子即位后,他被软禁起来。 第四,皇四子即位,其党派下场较好 康熙皇帝去世后,他的第四子即位,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对康熙的皇十三子比较好,他们两人是很好的朋友,雍正当上皇帝后,就让皇十三子做了亲王,让他享受荣华富贵,可以算是善终啦。皇十七子也得到了雍正的信任,被封作为亲王。皇十六子也得到了雍正的善待,虽然被过继出去了,却也被袭封为亲王。还有皇十五子,被雍正皇帝安排去给康熙守墓,在雍正九年去世。皇十二子不参与党派之争,雍正皇帝却没有善待他,但他的结局也比较好,活到了乾隆二十八年,比雍正的寿命还要长。

2,康熙的儿子的结局是怎样?

康熙共有35个儿子,去除掉年幼即亡的,结局如下: 1、长子胤褆:康熙十年后因争储位,谋害太子,被康熙革王爵,监禁,雍正12年卒。 2、二子胤礽:康熙十四年,在他还是个一岁多的婴儿时,就被立为太子。但在康熙四十九年九月被废;四十八年,复立;五十一年十月,再废,受禁锢;雍正二年卒,追封理亲王,谥号密。 3、三子胤祉:雍正即皇位,命胤祉守护父亲的景陵。雍正八年,被夺爵、囚禁。十年,去世。 4、四子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母孝恭仁皇后。康熙亲征葛尔丹时,胤禛奉命掌管正红旗大营。20岁,被封为贝勒,31岁,晋雍亲王。康熙驾崩,胤禛即位,为雍正帝。 5、五子胤祺: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雍正十年死,谥号温。 6、七子胤佑: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母成妃戴佳氏。康熙夸他:“心好,举止和蔼可亲。”康熙亲征葛尔丹时,命胤佑领镶黄旗大营。18岁,被封为贝勒;29岁,晋淳郡王。八年,卒。 7、八子胤禩:康因争储位被夺贝勒,并受拘禁。胤礽获释,胤禩复为贝勒。雍正即位,为稳定其情绪,命总理事务,进封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元年,命办理工部事务。四年,雍正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更名为阿其那。同年,死。 8、九子胤禟:以其违法肆行,与胤禩等结党营私为由,于雍正三年夺爵,幽禁。四年,削宗籍,令改名塞思黑。同年,卒。 9、十子胤誐: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因党附胤禩,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还喀尔喀(今蒙古共和国),命胤赍(jī)印册赐奠。胤誐称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张家口。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 10、十二子胤祹: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生。母定妃万琉哈氏。康熙四十八年,封贝子。曾署内务府总管事务,办理正白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康熙御极60年,派允祹祭圣京三陵。次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雍正即位,进封履郡王。乾隆即位,进封履亲王。乾隆二十八年薨,以乾隆第四子颙珹为继 。 11、十三子胤祥: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三年,从优议叙,复加封郡王,任王于诸子中指封。后总理京畿水利,多有建树。又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八年,死。是雍正最知心、得其协助最多的兄弟。 12、十四子胤禵: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生。与雍正、胤祚同母。但党附胤禩,与雍正对立。雍正元年,晋为郡王。三年,被降为贝子。四年,革爵禁锢。乾隆即位时,命释放,封辅国公。乾隆十二年,晋贝勒。十三年,晋恂郡王。二十年,卒,谥号勤。 13、十五子胤偶: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生。母顺懿密妃王氏。雍正四年,封贝勒,命守景陵。八年,封愉郡王。九年卒,谥号恪。 14、十六子胤禄: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生。母顺懿密妃王氏。因庄亲王死后无嗣,雍正命他袭封。乾隆三十二年死,谥号恪。 15、十七子胤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生。母纯裕勤妃陈氏。雍正元年,封果郡王,管理理藩院事。六年,晋亲王乾隆即位,命总理事务,解宗令,管刑部。乾隆三年卒。 16、二十子胤袆: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生。母襄嫔高氏。雍正四年,封贝子,八年,晋贝勒。十二年命祭陵,称病不行,降辅国公。乾隆即位后,复封贝勒,守泰陵,二十年,死。 17、二十一子胤禧: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熙嫔陈氏生。立志向上,颇有文才。雍正八年,封贝子,晋贝勒。乾隆即位,晋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死。 18、二十二子胤估: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母谨嫔色赫图氏。雍正八年,封贝子;十二年,晋贝勒。乾隆八年死。 19、二十三子胤祁: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生。静嫔石氏生。雍正八年,封镇国公。十三年,乾隆即位,晋贝勒,后降镇国公。乾隆45年,复封贝子,两年后,晋贝勒。49年加郡王衔。50年死。 20、二十四子胤秘: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生。母穆嫔陈氏。禀性忠厚平和。有学识。雍正十一年,胤秘 十七岁,封缄亲王。乾隆38年死。 扩展资料: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 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成年后康熙帝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 但是康熙帝标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康熙帝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 九子夺嫡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时年两岁的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日后皇太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 大阿哥胤褆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立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祀必大贵”,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禩严加提防。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大阿哥囚禁。康熙厌恶胤禩勾结胤褆,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复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1711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见此乱局,主动退出竞争。 胤礽再度被废后,八阿哥胤禩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祯(四阿哥同母弟,后改名允禵),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俄附庸八阿哥。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属太子党。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绝无复立之可能,开始结党营私,窥视储位。这时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康熙

3,康熙的第八个儿子简介

康熙的第八个儿子简介   皇八子原封廉亲王允祀,其初行次为第十六,康熙二十年辛酉二月初十日未时生,庶妃卫氏即良妃出。三十七年三月,封贝勒。四十七年九月,以谋夺储位削爵,逮治。十二月,赐还贝勒,仍系于畅春园侧。五十四年正月,停给爵俸。明年九月,以病释,令还家,给俸如故。六十一年十一月,与受末命。世宗即位,命总理事务。十二月,封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三年二月,罢总理事务,独不予议叙。四年丙午正月,严旨历数罪状,削爵,除宗籍。二月,圈禁高墙。三月,改其名为阿其那。六月,廷臣复议其罪四十款,诏令宣示天下。九月初五日幽死,年四十有六。干隆四十三年正月,诏复其原名,收入宗籍。<br/>从小胤祀就因为身份问题吃尽苦头,因其母出身卑微,故少时在众兄弟子侄间并不得贵重,颇受冷遇。从小受过多少冷眼,多少不屑,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可是他从众皇子中脱颖而出,16岁领正蓝旗亲征大漠,康熙亲自制诗以赐;不仅亲近同宗贵胄,在江南文人中亦有极好的口碑,称他“实为贤王”。所谓天妒英才,八爷最终还是失去了康熙的信任,自己的额娘还被侮辱,自己的母亲被称为贱妇,身为人子会是怎样的心情。我觉得皇太子秘史里面那个八阿哥有句话说的不错,我是儿子,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母亲,但是他是皇帝啊,他可以选择自己的女人,为什么他要选那样一个卑贱的女人,再来生下我。   他知进退懂礼数,待人温和,才能出众,我觉得他足以和雍正相提并论。他是皇子,自然是有城府,但并不代表他很坏,难道雍正要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他就不能奋斗了吗?!雍正是冷面王爷,他就是偏偏君子。   好一个“阿其那”,为了保住独子的性命,身为人父的八爷宁愿自取其辱,自请改名。大丈夫死有何惧?将死还被羞辱,身后不能正名,雍正做得够绝够无情。八爷死后都没留下什么,连画像也没几张……要说他有错,就错在他不够心狠手辣,不够冷酷无情,错在他千般算尽却算错了康熙的心,错在他生不逢时遇见这般冷酷残忍的对手与不懂他的父亲。   真是曾经如何做,如今都是错啊。康熙就是不喜欢他,他再什么”贤”又有什么用呢。说他是笼络人心,可他笼络得了那么多的人心吗?如果他没有才能没有实力就是有万贯家财又如何笼络人心?!李光地说得好,目下诸王,八王最贤。难道不是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状况吗?   八爷有情有义,和雍正一样弑君屠弟夺嫡的事情,八爷不做,他上对父母,下对兄弟,对得起任何一个人!雍正初登基,羽翼未丰满,八爷党尚有很大的势力,掌八旗中的重要兵权,可是兄弟相残的事情,八爷不做,他要的是国家太平,黎民安康,而不是那个虚无缥缈的宝座。太子无能,难成大业,八爷争了;输了,八爷认了;雍正羞辱他,八爷忍了。他曾争过,进过,就对得起自己了,他心甘情愿地退了。   雍正为君,天下安,宫闱乱,我们承认他的政绩,可是也无法抹杀他的冷酷与残暴,他的才能够为明君,可是他的胸襟远远不及。雍正不爱才,他亲口承认,胤祀办事的能力是众兄弟中最让人放心也是可与自己匹敌的,可是为了一己私欲他置他于死地,年羹尧曾为他夺位争权保天下,为了自己的不悦,他也弃了。可是八爷不同,用句老土的话说,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八爷党的庞大,众多皇子的死心塌地,无数大臣的赞美举荐,难道还不能说明一切么?如果百年前,历史改写,八爷登基,那么,宫闱安,天下安。八爷不是弱者,也没有失败,他不需要被同情。几百年前连他自己都能将生死红尘看得那么云淡风轻了,如今我们更要努力做到一笑而过。输了,就不是英雄吗?那么为何会有至今思项羽这样的诗句?难道岳飞,袁崇焕最终为人所害我们有不去崇拜推崇吗?有谁能说三国之中,周瑜,诸葛亮,孙权,曹操…他们不是英雄呢,他们的产业最终不是都归与司马家族之下了吗?   我们喜欢八爷是因为他优秀,正直,相对那场九龙夺嫡中的其他对手,他在我们心中显得那样儒雅睿智。其实我一直一直都在研究正史,而非什么野史。但是我觉得从正史中我真的不难看出雍正心胸狭窄的蛛丝马迹。我看待历史,要有自己的思考,不是记载历史的人说什么,我就认为是什么。历史记载说八爷阴柔成性,妄自菲薄…那是康熙,是雍正对于他的看法,但是我不是康熙,也不是雍正,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会用自己的眼光,想法去看待这些事情。八爷争储位,在康熙看来是十恶不赦,在我看来,是太子无能,他要救江山于   危亡。八爷凡事从剪,不拿亲王架子,在雍正看来是居心叵测拉拢人心,但是在我们看来,那不过是他出生卑微对生活在他们之下的人能更有体会和感触罢了。人说一百的读者,就有一百的哈姆雷特。关于历史亦是如此。一百个人,就有一个种对九龙夺嫡的解答。每每想到八爷,我就有种为他可惜,为他悲哀到想哭的冲动。很多人赞雍正够冷酷,够聪明,是个好皇帝,可是我却仍旧认为他是个残酷的禽兽。他没有情,没有心,爱心觉罗家尽出情种,清太宗皇太极为宸妃痛哭数天,睿亲王多尔衮为庄妃不要江山,福临为董鄂妃生死相随。可是爱心觉罗的这个情字,却完完全全的没有在雍正的身上体现,他对上轼君篡位,对下迫害兄弟,说他明,可是他在杀人的事情上从来都是个人喜好,雍正登基之后,且不说八爷党势力已经被他削弱了,就说老八自己的个性,夺位最后阶段,老八自己没什么希望了,他转而辅佐有希望的十四。同样道理,木已成舟的事情,他也会认命,好好辅佐老四,不会生反叛之心。综观八爷一生,他要的是国家昌盛,不是个人荣辱。他是个识大局的人,否则别说老四了,根本轮不到他登场,八爷早就弑君篡位了,当时朝中大部分的大臣都是八爷党,他还怕没人拥戴么?何苦最后忍受雍正的百般羞辱?但或许,这就是命,雍正是个好皇帝,但不是个好人。我相信如果是八爷,他会是个好皇帝,也是个好人。还是那句话,胤祀是个政治家,不是阴谋家,成王败寇,即便败了,他也败得光明磊落,或许九龙夺嫡本来说不清孰是孰非,成也英雄,败也英雄。百年已过,对历史我们只能感叹句,既生禛,何生祀?故人已去,焚尸扬灰也好,名声被辱也罢,真相被雍正篡改都好,再去计较还有什么意义呢……雍正曾经那样光辉还不是最终殊途同归?死,是谁都没有办法抗拒的结局。生前悲惨也好,荣耀也罢,都随着生命一切风消云散了。雍和宫香火再旺盛,几百年过去了,有个人还是没有办法逃避良心的谴责,他的皇阿玛会看着他,他的含恨的额娘会看着他,他那么多因为他的利益谋权献出生命的兄弟会看着他。千人歌颂,万人景仰,他还是不敢在清东陵那片荒地中安息。八爷输了不见得他真的失去了很多,四爷赢了不代表他真的拥有很多。雍正拥有万里江山,但是除了大清国,他还得到了什么?兄弟背叛,母子失和,众叛亲离。或许坐在那个宝座上接受万人朝贺他真的觉得是值得的,但是转身一想,人该有的最基本的东西他全都失去了,良心,感情,以及信任,他不信任别人也不被别人信任,相互利用相互谋算,形影孤单,他的生活难道不可悲吗?八爷输掉了一切,家产,名誉,甚至性命,但是起码,他还保留了人应当具备的东西。只要仍有人,在逆境之中,对他不离不弃,即便不能共同赴死,我想多少,他还是幸福的。他有很多兄弟,无论强势弱势,直到最后也绝不背叛,有一些知己,哪怕没落,也坚持他们的信念。这就是为什么,到了他康熙末年,李光地还能说出”目下诸王,八王最贤”的政见。他没是失去自己的胸襟,没有失去人该有的感情,不会谋杀他的父亲,逼死他的母亲,迫害他的手足,更不会弃整个朝廷危亡于不顾去抢夺一己之欲…纵使廉亲王府无处可循,他的陵墓荡然无存,他的诗辞歌赋,琴棋书画都不曾留下,这么多年之后还有我们,还能有为他的历史感到质疑的人,还有我们这些相信他的人格的人,还有我们这些会为他长嘘短叹命运不公的人,还有八爷党,足以。我们可以说,八爷是个悲剧,因为宫廷太苍白,人心太复杂,谋权太乱眼,结局太悲哀。但是,人生的观点换一个角度去看,往往又是另一种光景。我想,当初笑对生死的八爷也会是这么想的,看破红尘,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可怜,悲伤。就像苏格拉底说过,死,不见得是坏事,活着,也不见得就幸福。虽然我自己现在都没有办法做到这么豁达,但是,我们的八爷,是个君子,至于悲与不悲,很多时候,就像他自己一样,可以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