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旅游 > 正文

目录

1,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

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

历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后去向不明,只是有以下说法: 1、朱允炆到东明寺出家为僧:东明寺大雄宝殿内右侧有朱允炆塑像,当年众僧们皆尊称朱允炆为“应能问道老佛“,寺志中还特地将朱允炆排列在祖师堂的第二位置,仅次于东明禅寺的开法祖师慧旵。 2、自焚而死:燕王即挥师渡过长江,朱允炆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朱允炆眼看大势已去,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朱允炆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 3、当道士:据有学者考证,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云,隐踪在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宫住持道士。 对联轶事: 话说在朱元璋在位期间,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还是为燕王时,一日太祖朱元璋出一对联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朱允炆和朱棣对,朱允炆对曰:“雨大羊毛一片膻”,而朱棣却对于曰:“日照龙鳞万点金”。 从朱允炆的下联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懦弱平庸的人,而朱棣却不同早已有了一颗傲视天下的雄心。最后果不其然朱棣叛乱。

2,建文帝是谁

朱元璋之后是谁继承了皇位?朱允炆继承了皇位。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2年朱标因风寒病逝,同年9月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去世,30日朱允炆登基为帝,次年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 朱允炆的孝心 朱允炆之所以能够继承皇位,跟他的孝心感动朱元璋有直接关系。父亲朱标重病后,他是日夜不离的照顾。父亲病逝,他更是在守丧期间,过度悲伤,身体柳泣花啼,憔悴的只能依靠拄杖,才能勉强站立。朱元璋为此感叹其:纯孝。 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更二年,太子薨,居丧毁瘠。太祖抚之曰:“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为皇太孙。 ——《明史》 朱允炆治国观念 朱允炆跟朱元璋的治国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差,自幼饱读儒家经典的朱允炆,跟父亲朱标一样性情仁厚,对朱元璋的严刑峻法是持有反对意见。跟随父亲学习处理国事之时,朱允炆还曾对大明律中他认为过分严苛的条文提出修改意见。 初,太祖命太子省决章奏,太子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至是以命太孙,太孙亦复佐以宽大。尝请于太祖,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天下莫不颂德焉。” ——《明史》 朱允炆登基后,基本执行着自己的“仁政”观点,减免田租、释放囚徒在第一个执政之年就落地,并取的显著成绩,监狱中关的人较洪武治下减少三成,赢得“天下莫不颂德”。 “是月,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释黥军及囚徒还乡里。” ——《明史》 “元年刑部报囚,减太祖时十三矣”。 ——《明史·刑法二》 总结:朱允炆作为朱元璋之后的大明皇位继承者,参考施政方针是位守成仁君,对因朱元璋高压治国给明朝带来的负面反馈,有着积极的调和作用,假如没有靖难之役,大概率会成为创造出文景之治这样盛世的明君。 参考资料:朱元璋之后是谁继承了皇位

3,明朝文帝是谁?

建文为明朝第二个皇帝惠宗朱允炆的年号(1399年-1402年),前后共四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后废除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1402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明神宗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下诏恢复建文年号。
关于明朝建文皇帝的内容,详看条目朱允炆。本条目只介绍年号。
中文名
建文
外文名
JianWen
性质
年号
共计
四年
所属年代
明朝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皇太子朱标次子,洪武三十一(1398)年登基,次年改号为“建文”。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上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推行削藩政策遭到-,经过4年战争,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宫城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目前有一种较可信的说法称朱允炆带少数亲信乘海船逃到了波斯,后来又逃到了法国,他的后裔至今生活在法国。

传闻:

朱允炆于朱棣攻陷南京后逃出京城,云游川、云、贵,有野史记载朱允炆隐居于广西横县寿佛寺(今横县宝华山应天寺)另一说朱允炆在狮山出家,15年。英宗正统五年(1440)返京。有野史记载寺额“万山第一”、“佛寿禅林”均为他所题,他还作诗多首。其一曰: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住困瓢。

南来瘴岭千寻险,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已换衮龙袍。

百官侍从归何处,唯有群鸦早晚朝。

至于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这还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迷。

早年

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其父同样温文儒雅,即长皆以宽大著称。朱允炆为皇太孙时,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份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在位时期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去世,死前密命驸马梅殷辅佐新君,朱允炆在同月(6月30日)即位,定次年(从1399年2月6日开始)为建文元年。惠帝在六月晋用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寺卿,七月召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在国事上倚重三人。惠帝的年号建文有别于其祖父的洪武,他不想仿效祖父以严刑峻法治国,即位后改行宽政,《明史·刑法二》记载“元年刑部报囚,减太祖时十三矣”,囚犯人数减至洪武时期的三成左右。明太祖为巩固皇室,大封宗室为藩王,各拥私人护卫军队。对惠帝来说,诸藩王大多为其叔辈,且在封地掌握兵权,心中由是不安。惠帝为皇太孙时曾问黄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子澄回答说诸王军力不足以抗衡朝廷。惠帝即位后,下令各王国的地方文武官员听朝廷节制,采取削藩政策,先后废黜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及岷王。在部署对付年龄最长、军功最多、武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时,由于惠帝身边的谋士多缺乏实际的政治经验,以致打草惊蛇,引发了燕王先发制人的念头。

4,明建文帝是谁

明朝第二位皇帝,汉族,1398年6月30日至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为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洪武三十一年继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