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旅游 > 正文

目录

1,袁隆平是怎样研究出高产杂交水稻的?

袁隆平是怎样研究出高产杂交水稻的?

袁隆平研究水稻的艰辛历程: 1、袁隆平受高粱与玉米混种优势的启发,首次设计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杂交稻栽培方法。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2、之后,袁隆平和团队等人经过杂交育种试验,不断筛选植株反复研究,即使文歌时期也没放弃。据说,在1968年,秧苗全被人拔光,致使研究推迟数年,他也没有放弃。他从井水中捞起几根“大难不死”的秧苗接续投身科研。 功夫不负有心人,于1972年培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1973年,袁隆平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告我国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3、1974年,培育成我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试种亩产超过了千斤,比常规稻增产了五分之一左右。从1976年到2000年在全国进行推广,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3600亿公斤,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的温饱问题,三系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 4、1987年,他发现了一株光敏核不育水稻——“安农S-1光敏不育系”,为杂交水稻从三系过渡到两系找到了方法。两系法研究是我国独创的高新技术,是世界作物育种史上的重大革命。 5、1995年,袁隆平进行超级水稻的研究,经过5年的刻苦攻关,于2000年达到了第一期目标,共有数十个百亩片和数个千亩片亩产已达到了1400斤以上。 袁隆平的故事: 跟袁隆平很亲近的人说,袁隆平穿着很随便,一点也不讲究。有一段时间,他的购物欲非常强烈,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场去购物。可他有一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兴趣。 有一天,他与夫人邓哲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加2块吧,12块一件。售货员笑着说,你这位同志真怪,人家买东西讨价还价,你却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 他以笑作答,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他对夫人笑笑说。深知他生活习性的邓哲不多说什么,只报以莞尔一笑。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他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什么意大利的“老人头”、“鳄鱼”牌等大牌服饰。 他觉得这些昂贵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但是,中国颇具权威的评估机构报告称,袁隆平的身价为一千多亿。如此看来,就个人的物质财富而言,除了他脑袋里的智慧和知识值钱,袁隆平确实是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了。

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产量占水稻总产量的百分比是多少?

5%。 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年种植面积达1533万ha以上,已占据水稻总面积的“半壁江山”。其产量占稻谷总产的57%,单产为6.60t/ha。在1976年至1995年的这短短20年里,杂交水稻的累计种植面积高达1.87亿ha,粮食增产2.8亿吨。 第三代杂交水稻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第三代杂交水稻项目主持人李新奇表示,缩短农民的生产田和科学家的试验田之间的产量差距,是能否得到广泛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目前水稻平均亩产在500公斤左右,普通农民在一般条件下种植一些优秀的第二代杂交水稻品种可以达到600到700公斤的亩产,但在同样种植条件和环境下,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亩产可以达到800公斤。”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杂交水稻

3,颜龙安的人物生平

颜龙安,1937年10月5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东桥乡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乱环境中,他在家庭和亲友的全力支持和资助下艰难地念完了小学。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他得以继续升入初中、高中学习。1958年8月,在萍乡高级中学毕业的颜龙安从乡邮员手里接到江西农学院寄来的录取通知书。作为一位刚满20岁、充满求知欲望的青年收到这张通知书是那样的兴奋和激动,但生活在贫困山村有着两个孩子的父亲颜石生面对儿子的通知书,却流露出难堪的神色,他用筷子敲了敲碗中没有几粒米的红薯稀饭,叹道:“家里连吃饭都困难,哪来的钱供你上大学?”母亲陈石香却希望儿子能走出这穷山村,说:“没钱不会想办法!我就是养猪婆卖猪崽也要让龙安去省城读大学。”在父母的争议中,颜龙安摸一摸自己时常吃不饱的肚子,深深地感到农家孩子读书的艰难。从祖辈三代务农的经历中,颜龙安自小就受到“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的刻骨铭心的教育,这对他以后的生活与科研之路影响至深。由于大哥颜向成毅然支持母亲的主张,颜龙安终于在1958年9月1日挑着背包、行李离开了生活20年的山村,踏上了求知深造的征途。在江西农学院的校园里,颜龙安度过了4个春秋。在这4年里,他在农业知识的海洋中深潜求索,以至有3个暑假没有回家。他在清静的深院中苦学,经常在图书馆中阅览一些科学书刊,开始对孟德尔和摩尔根遗传学发生了浓厚兴趣,深感这一领域的博大精深和奥妙无穷,以至在他以后的人生旅途中乐于苦苦追求和探索。与此同时,为了替家庭减轻他的读书开支,他经常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爬上丛山峻岭去采挖药材,几分几角地积攒些零用钱。4个寒暑下来,使他更加感到知识是来得那样的苦涩和不易。因此,当他1962年大学毕业回萍乡,组织上将他分配到当时最走红的粮食、商业部门时,他不为一时的个人利益所动,坚持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在所需处,为家乡的农业尽一份力量。最后,他被分配到萍乡市农业局,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参加工作以后,颜龙安几乎没有在农业局的办公室坐过,长年在乡村蹲点,从事技术推广工作。60年代他帮助全国劳动模范彭光贤总结出了一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同时自己也在高秆变矮秆的育种实践中努力探索。1971年春他受组织委派,带领科研组3位同志到海南崖县南红农场,向中国最早从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袁隆平先生学习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党和政府的支持使他更加坚定对事业执着追求的决心和勇气。从1971年开始他连续7年在海南从事研究工作,3个儿女出生他都不在妻子身边,沉重的家庭负担只好由妻子挑着。为了事业,这个一米七多的男子汉,在他育出世界上第一个籼稻不育系珍汕97A时,体重只有48千克。1971年10月颜龙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8年他被任命为萍乡农业局副局长,1983年3月转任萍乡市科委主任、党组书记。在萍乡科委工作的10多年内,他坚决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解决知识分子的夫妻分居、住房和子女就业等问题亲自奔波,受到人们的尊重。他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地市科研所的改革,致使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能跻身承担国家攻关课题的行列。他积极鼓励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有力地促进了萍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1995年颜龙安出任江西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他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江西在水稻研究方面的优势,组建了江西省杂交水稻技术工程中心、江西省生物技术工程中心,大胆引进人才,跻身国家重点攻关行列,并与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展杂交水稻领域的合作研究。在江西省农科院内部他大胆改革科研体制,鼓励科研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解决生产中的突出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使江西省农科院在江西农业的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颜龙安除历任上述职务外,还是全国人大五、六、七、八、九届代表,六、七、八、九届主席团成员,江西省科协副主席,江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常委,江西省萍乡市政协副主席。他曾参加由政府组织的代表团赴日本、菲律宾等国考察水稻和进行学术交流。由于他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1978年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并获科学大会奖;1978、1979、1987年3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生产者;198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4,颜龙安的介绍

颜龙安,男,生于1937年9月16日,江西萍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杂交水稻专家。1962年毕业于江西农学院,曾任江西省农科院院长,现任江西省农科院研究员。11970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2年带领课题组最早育出野败籼型不育系“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为推动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选配出汕优2号和新优752等杂交稻组合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首次发现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种质可供轮回选择育种利用。

5,颜龙安的人物简历

个人简介颜龙安,江西萍乡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遗传育种专家。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毕业于江西农学院农学系。历任萍乡市农业局副局长、市科委主任、高级农艺师。是第五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72年育成“珍汕97”水稻不育系,1973年完成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选育出强优势组合“汕优二号”杂交水稻。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与袁隆平等共获国家发明奖特等奖。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撰有《略论灿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与杂种优势大小的辩证法》、《利用“野败”选育水稻“三系”》等论文,著有《杂交水稻问答》。 个人履历1937年10月5日 出生于江西省萍乡东桥乡边山村。1952-1955年 在江西省萍乡县一中初中学习。1955-1958年 在江西省萍乡市高级中学学习。1958-1962年 在江西省农学院农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62-1969年 任江西省萍乡市农业局技术员。1970-1977年 任江西省萍乡市农科所技术员。1977-1983年 任江西省萍乡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江西省萍乡市农业局副局长。1983-1995年 任江西省萍乡市科委主任、党组书记、研究员。1995-1998年 任江西省农科院院长、党委书记、研究员。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