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旅游 > 正文

目录

1,文言文阅读刘

文言文阅读刘

1. 刘沆文言文阅读 刘沆,字冲之。 吉州永新人。等到年岁稍长,洒脱而意气用事。 考进士没有考中,自称为“退士”,不事科举,他的父亲极力劝勉他。天圣八年,终于考中进士第二名,任大理评事、舒州的通判。 州里有一件几年都没有裁决的案件,刘沆几天就裁决了。章献太后建造资圣浮图时,内侍张怀信倚仗诏令,监工非常严厉,州将甚至都称病不敢任职。 刘沆上奏请求罢免了张怀信。连续升迁任太常丞、直集贤院,出京任衡州知州。 州里有一个尹氏大姓欺负邻居年老子弱,打算暗中窃取他们的田产,于是伪造田地买卖的契约,等到邻家的老人去世,就夺取、占有了田地。邻家的儿子向州县申诉,二十年都没有伸冤。 刘沆到任,又向他申诉。尹氏拿着多年的税赋作为凭据,刘沆说:“你有千顷田产,每年的贡赋难道仅仅这一点?当初你制作契券时,曾经问过邻居吗?他们家本来多数人还在,可以问吧。” 尹氏于是认罪。 2. 刘俊好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峻好学,寄人庑下,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 时或睡,爇其须发,及觉复读,其精力如此。时魏孝文选尽物望,江南人士才学之徒,咸见申擢,峻兄弟不蒙选拔。 齐永明中,俱奔江南,更改名峻字孝标。自以少时未开悟,晚更厉精,明慧过人。 苦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借。清河的崔慰祖谓之是“ 书淫”于是博极群书,文藻秀出。 有个叫峻的青年,非常喜欢看书,寄宿在别人家里,自己认真研究书本,经常点灯读书,从夜晚到第二天的早上,有时候不小心睡着了,就吊起自己的头发,让自己清醒继续读书,一夜都不睡觉,他的精神就是这样!当魏孝文帝时选拔人才,凡江南学子有识之士,都去觐见申请被选。独刘俊兄弟没有被选上。 他和明朝中期的齐永,一起奔向江南,更改名字,叫 俊字校标。自认问年轻时没有开悟,成年后更加历练精明。 聪慧过人。遗憾的是,见闻不很广博,闻听有起义稀少的书籍,,听说京城有的人有这些书,必定会前往去借,清河的崔慰祖称他为“看书最多的人”。 因此他广读各样书籍,文采华丽流畅很有知名度。刘峻,字孝标,平原人。 峻生期月,母携还乡里。宋泰始初,青州陷魏。 峻年八岁,为人所掠至中山,中山富人刘实悯峻,以束帛赎之,教以书学。魏人闻其江南有 戚属,更徙之桑乾。 峻好学,家贫,寄人庑下,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爇其发,既觉复读,终夜不寐,其精力如此。 齐永明中,从桑乾得还,自谓所见不博,更求异书,闻京师有者,必往祈借,清河崔慰祖谓之“书淫”。 时竟陵王子良博招学士,峻因人求为子良国职,吏部尚书徐 孝嗣抑而不许,用为南海王侍郎,不就。至明帝时,萧遥欣为豫州,为府刑狱,礼遇甚厚。 遥欣寻卒,久之不调。天监初,召入西省,与学士贺踪典校秘书。 峻兄孝 庆,时为青州刺史,峻请假省之,坐私载禁物,为有司所奏,免官。安成王秀好峻学,及迁荆州,引为户曹参军,给其书籍,使抄录事类,名曰《类苑》。 未及成, 复以疾去,因游东阳紫岩山,筑室居焉,为《山栖志》,其文甚美。 高祖招文学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进,擢以不次。 峻率性而动,不能随众沉浮,高祖颇嫌之,故不任用。乃著《辨命论》以寄其怀。 论成,中山刘沼致书以难之,凡再反,峻并为申析以答之。会沼卒,不见峻后报者,峻乃为书以序之曰:“刘侯即有斯难,值余有天伦之戚,竞未之致也。 寻而此君长逝,化为异物……” 峻又尝为《自序》,其略曰:“余自比冯敬通,而有同之者三,异之者四。何则?敬通雄才冠世,志刚金石;余虽不及之,而节亮慷慨,此一同也。 敬通值中兴明 君,而终不试用;余逢命世英主,亦摈斥当年,此二同也。敬通有忌妻,至于身操井臼;余有悍室,亦令家道坎坷,此三同也。 敬通当更始之世,手握兵符,跃马食 肉;余自少迄长,戚戚无欢,此一异也。敬通有一子仲文,官成名立;余祸同伯道,永无血胤,此二异也。 敬通臂力方刚,老而益壮;余有犬马之疾,溘死无时,此 三异也。敬通虽芝残蕙焚,终填沟壑,而为名贤所慕,其风流郁烈芬芳,久而弥盛;余声尘寂漠,世不吾知,魂魄一去,将同秋草,此四异也。 所以自力为叙,遗之 好事云。” 峻居东阳,吴、会人士多从其学。 普通二年,卒,时年六十。门人谥曰玄靖先生。 (节选自《梁书·刘峻传》,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山富人刘实悯峻 悯:怜悯 B.及迁荆州,引为户曹参军 引:引荐 C.敬通值中兴明君 值:遇到 D.所以自力为叙,遗之好事云 遗:赠送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峻因人求为子良国职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遥欣寻卒,久之不调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乃著《辨命论》以寄其怀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余虽不及之,而节亮慷慨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刘峻勤奋好学的一组是 ①常燎麻炬,从夕达旦 ②既觉复读,终夜不寐 ③闻京师有者,必往祈借 ④给其书籍,使抄录事类⑤高祖招文学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进⑥吴、会人士多从其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泰始初年,青州落入北魏手中,北魏人听说刘峻在江南有亲戚,就把他转移到桑乾。他家里很穷,寄居在别人的廊檐下,刻苦攻读,经常通宵达旦。 B.明帝时,萧遥欣任豫州郡守,刘峻担任府刑狱,萧遥欣待他很好,后推荐他到西省,和学士贺踪一起负责点校官府的典籍。 C.刘峻为安成王编《类苑》,因病未完成,接着到东阳紫岩山游玩,建了房屋居住在那里,写了一篇文辞很美的《山栖志》。 D.刘峻认为冯敬通在世时没有受重用,但死后被很多名贤敬慕,其名声越来越大;自己一生平淡,世人不知,慨叹就像草木枯谢一样无人记起。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峻请假省之,坐私裁禁物,为有司所奏,免官。(3分) (2)峻率性而动,不能随众沉浮,高祖颇嫌之,故不任用。 (4分) (3)余自少迄长,戚戚无欢,此一异也。(3分) 【参考答案】雨露。 3. 文言文阅读刘藻字彦先 刘藻,字彦先,广平易阳人。六世祖刘遐,随司马睿南渡。父刘宗元,任刘裕政权的庐江太守。刘藻涉猎群书,美于谈笑,善于与人交往,饮酒至一石而方寸不乱。永安年间,与姐夫李嶷一起归顺,朝廷赐予爵位易阳子。擢拜南部主书,很是称职。 当时北方诸羌数万家,凭借天险作乱,前后牧守都不能制止,奸暴之徒,名声很坏,朝廷十分担心,任命刘藻为北地太守。刘藻推诚布信,众羌人都来归附。刘藻记下他们的姓名籍贯,收取他们的赋税,朝廷很赞赏这个举动。迁升龙骧将军、雍州城镇将。这以前,氐族豪绅徐成、杨黑等人驱逐镇守将领,朝廷便以刘藻代任其职。到镇之后,刘藻擒获徐成、杨黑等人斩首示众,群氐人害怕起刘藻的威势来。雍州人王叔保等三百人上表请求刘藻为马矣奴戍主。帝诏说:“选官部门已经任用他人,刘藻有惠政,而应另行叙用。”刘藻在任上八年,迁任离城镇将。 太和年间,朝廷改镇为岐州,任命刘藻为岐州刺史。转任秦州刺史。秦人凭借险阻,大多粗鲁暴烈,或拒绝赋役,或加害令长县吏,自此以前各任守宰,大都在州遥领,从不入州中郡县。刘藻昭示恩惠诚信,诛戮豪强骄横之士,羌、氐之人都很惧怕,守宰于是便开始居守以前治所了。恰逢皇驾南伐,帝命刘藻为东道都督。秦州民众又开始蠢蠢欲动,帝下诏命刘藻还州,人心方才安定下来。又与安南将军元英征讨汉中,频频破败敌军,大军长驱直入到了南郑,眼看快要平定梁州,奉帝诏撤军,于是不能达到目的。 4.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B “佃客”为名词,作“为”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之”为代词,作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以小民的身份服役隶属的成为佃户,役使他们如同奴隶,有的豪强有几十户佃户,凡是租税徭役或征收各种费用,都由佃户承担.当时有人说李顺造反,都是这种依附的民户聚集而成,请求朝廷挑选这些民户中的人作为三耆长轮流管理,有功劳就任命为官,朝廷下诏刘师道出使两川讨论这事(2)C “土地、户籍”为户部所掌管.(3)C “要求朝廷派曹利用等人调查”错,原文为“诏曹利用、边肃、阎承翰诣御史府推治之”,应是朝廷派曹利用等人调查.(4)①既:已经,…之后;落:取消;预:参加.句子翻译为:刘几道考中之后,事情泄露,朝廷下诏将他从名册中取消,永远不得参加科举.②剖、析:处理;烦:繁难;滞:拖延;案:事务.句子翻译为:长沙是湖、岭一带的都市,(刘师道)处理繁难和拖延下来的事务,桌上没有遗留的答案:(1)B(2)C(3)C(4)①刘几道考中之后,事情泄露,朝廷下诏将他从名册中取消,永远不得参加科举.②长沙是湖、岭一带的都市,(刘师道)处理繁难和拖延下来的事务,桌上没有遗留的.参考译文:刘师道,字损之,开封东明人.雍熙二年考中进士,最初担任和州防御推官,历任保宁、镇淳二镇从事,共十年.王化基、吕祐之、乐史向朝廷举荐他,提升为著作佐郊,才一个月,恰逢考核,又升为殿中丞,出朝担任彭州知州,加官监察御史.转运使刘锡、马襄报告他的政绩,被召回京城.恰逢浦洛战败,奉朝廷命令弹劫白守荣等人,结案,太宗奖励他的勤勉,当面赏赐绯衣与鱼符袋.川峡的豪强有很多依附他们的人家,以小民的身份服役隶属的成为佃户,役使他们如同奴隶,有的豪强有几十户佃户,凡是租税徭役或征收各种费用,都由佃户承担.当时有人说李顺造反,都是这种依附的民户聚集而成,请求朝廷挑选这些民户中的人作为三耆长轮流管理,有功劳就任命为官,朝廷下诏刘师道出使两川讨论这事.刘师道认为轮流派人管理会使争斗之事增多,委任职衔又使民户加重受害,当廷上奏认为不妥,最终停止这么做.改任祠部员外郎,出朝担任京东转运使.真宗继位,晋级为度支.咸平初年,范正辞推荐他可以担任地方长官,调任润州知州.入京报告漕运之事,特升为司封,改任工部郎中.提拔为枢密直学士,掌管三班.不久提拔为代理三司使,跟随皇帝到澶渊.刘师道的弟弟刘几道,参加进士考试已被礼部上奏名字,将要举行廷试,按新近的规定全都要将试卷糊封姓名再考评等级,陈尧咨担任考官,教刘几道在试卷中暗加记号.刘几道考中之后,事情泄露,朝廷下诏将他从名册中取消,永远不得参加科举.刘师道坚持要求申辩,朝廷下诏曹利用、边肃、阎承翰到御史台调查这件事.(刘师道)因言语虚假,被贬为忠武军行军司马,陈尧咨被免去所担任的官职,贬为郓州团练副使.因郊祀恩赐,起用为工部郎中、复州知州,改任秀州知州.大中祥符二年,凭着兵部郎中的身份任潭州知州,升任太常少卿.刘师道对政事很勤奋,所到之处很有名声,官吏百姓敬畏爱戴.长沙是湖、岭一带的都市,(刘师道)处理繁难和拖延下来的事务,桌上没有遗留的.任职期满,又加官枢密直学士,改为左司郎中,留任一期.大中祥符七年,刘师道突然发病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刘师道生性刚直崇尚气节,善于谈论时势,与人交往诚实厚道.善于写诗,常和杨亿等人唱和,当时受到好评.。 5. 《高中文言文阅读刘汲附答案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 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 汲谓副总管高公纯曰:“诏书未可遽信。 ”公纯问故,汲曰:“诏下以去年十二月,邓州去京七百里,今始至州,何也?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 公纯难之,汲请自行,公纯不得已俱至南阳,不进,汲独驰数十骑赴都城,二帝已北行,汲素服恸哭。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 就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金人复渡河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汲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南阳金人奄至杀成林汲集将吏谓日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日惟命。 民有请涉山作寨以避敌者,汲曰:“是弃城矣。 然若属俱死无益。” 乃下令曰:“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余从便。”得敢死士四百人,又令曰:“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 众皆感服,无一人失期。及南阳陷,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及命靳仪与赵宗印分西、南门犄之。 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阵望,见宗印从间道遁,即自至鼎军中,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敌却。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曰:“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敌大至,汲死之。事闻,赠太中大夫,谥忠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 缓和B.公纯难之 诘难,责难C.寅出午反 通“返”,返回D。 敌大至,汲死之 为……而战死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麾其众阵以待 其听送其家B.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 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C.凡仕于此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D.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7.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刘汲“有谋略”的一组是( ) (3分)①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 ②是弃城矣。 然若属俱死无益③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④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⑤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 ⑥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刘汲认为“诏书未可遽信”,理由是诏令到达的时间过长,议和之后没见退兵。 B.刘汲独自率领几十名骑兵奔赴都城,但是二帝已经北行,刘汲穿上白衣服恸哭。C.刘汲为了坚守城池,召集城中有才能和武力从军的人留下来,敢死战士有四百人,让做官的人把家人送走,众人都感动佩服。 D.赵宗印从小道隐蔽行军,随后来到戚鼎的军队中,指挥军队布阵来等待敌人,敌人到来之后他们都作殊死战斗。 9.断句和翻译。 (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金人复渡河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汲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南阳金人奄至杀成林汲集将吏谓曰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3分)②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3分)。

2,刘几文言文

1. 文言文阅读《刘基》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 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 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 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 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 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 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 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大旱,请决滞狱。 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 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 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 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 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 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三年授弘文馆学士。 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狱:诉讼案件)A.举进士,除高安丞 除:授予官职 B.大旱,请决滞狱 狱:监狱 C.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 责:责怪 D.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寻:不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基清廉正直的一组是D(4句表明刘基的胆略;5句表明刘基为人谦逊)①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②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③以克敌赏赏基。 基辞。 ④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⑤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 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⑥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错,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是在元朝至顺年间,当时的皇上不是明太祖。) A.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博通经史,凡是书都要阅览,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人赵天泽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之类的人。 B.刘基清廉正直,敢于直言,深受明太祖赏识重用,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封为诚意伯后,才告老还乡。 C.刘基淡泊名利,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钱币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 大败了陈友谅,朱元璋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推辞了。 还乡后,隐居山林,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 D. 刘基生性刚直,嫉恶如仇。 但他不记个人恩怨,替多次要陷害他的李善长说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东下,实力非常强大,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 (2)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等到李善长被罢免,皇帝打算让杨宪做丞相。 杨宪一直和刘基关系很好,刘基却极力认为不可。 2. 捕鼠 刘基 文言文 捕鼠 刘基赵人患鼠,乞猫于山中,中山人予之。 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盍去诸:何不把它赶走呢?②垣墉:墙壁 翻译 赵国有个人(他家)老鼠成灾,(他)到中山国求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 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全没了。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患,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去掉猫?”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 我所担心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它)就偷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洞穿我的墙壁,破坏我的器具,我将会挨饿受冻。 不担心没有鸡啊!没有鸡的话,不吃鸡就完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如此怎么能驱除猫啊!”。 3. 刘沆文言文阅读 刘沆,字冲之。 吉州永新人。等到年岁稍长,洒脱而意气用事。 考进士没有考中,自称为“退士”,不事科举,他的父亲极力劝勉他。天圣八年,终于考中进士第二名,任大理评事、舒州的通判。 州里有一件几年都没有裁决的案件,刘沆几天就裁决了。章献太后建造资圣浮图时,内侍张怀信倚仗诏令,监工非常严厉,州将甚至都称病不敢任职。 刘沆上奏请求罢免了张怀信。连续升迁任太常丞、直集贤院,出京任衡州知州。 州里有一个尹氏大姓欺负邻居年老子弱,打算暗中窃取他们的田产,于是伪造田地买卖的契约,等到邻家的老人去世,就夺取、占有了田地。邻家的儿子向州县申诉,二十年都没有伸冤。 刘沆到任,又向他申诉。尹氏拿着多年的税赋作为凭据,刘沆说:“你有千顷田产,每年的贡赋难道仅仅这一点?当初你制作契券时,曾经问过邻居吗?他们家本来多数人还在,可以问吧。” 尹氏于是认罪。 4. 文言文阅读《刘基》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狱:诉讼案件) A.举进士,除高安丞 除:授予官职 B.大旱,请决滞狱 狱:监狱 C.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 责:责怪 D.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寻:不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基清廉正直的一组是D(4句表明刘基的胆略;5句表明刘基为人谦逊) ①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②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③以克敌赏赏基。基辞。 ④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⑤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⑥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错,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是在元朝至顺年间,当时的皇上不是明太祖。) A.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博通经史,凡是书都要阅览,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人赵天泽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之类的人。 B.刘基清廉正直,敢于直言,深受明太祖赏识重用,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封为诚意伯后,才告老还乡。 C.刘基淡泊名利,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钱币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大败了陈友谅,朱元璋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推辞了。还乡后,隐居山林,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 D. 刘基生性刚直,嫉恶如仇。但他不记个人恩怨,替多次要陷害他的李善长说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 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东下,实力非常强大,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 (2)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 等到李善长被罢免,皇帝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直和刘基关系很好,刘基却极力认为不可。 5. 几首文言文 《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 )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jiǎng)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祭十二郎文》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 6. 有没有描写刘禹锡的文言文 1、《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刘禹锡传》2、《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卷一百六十四)《刘禹锡传》3、刘禹锡《子刘子自传》。 1、《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刘禹锡传》:【原文】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 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素善韦执谊。时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颇冯藉其势,多中伤士。 若武元衡不为柳宗元所喜,自御史中丞下除太子右庶子;御史窦群劾禹锡挟邪乱政,群即日罢;韩皋素贵,不肯亲叔文等,斥为湖南观察使。凡所进退,视爱怒重轻,人不敢指其名,号“二王、刘、柳”。 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伫。 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 始,坐叔文贬者八人,宪宗欲终斥不复,乃诏虽后更赦令不得原。然宰相哀其才且困,将澡濯用之,会程异复起领运务,乃诏禹锡等悉补远州刺史。 而元衡方执政,谏官颇言不可用,遂罢。禹锡久落魄,郁郁不自聊,其吐辞多讽托幽远,作《问大钧》、《谪九年》等赋数篇。 又叙:“张九龄为宰相,建言放臣不宜与善地,悉徙五溪不毛处。然九龄自内职出始安,有瘴疠之叹;罢政事守荆州,有拘囚之思。 身出遐陬,一失意不能堪,矧华人士族必致丑地,然后快意哉!议者以为开元良臣,而卒无嗣,岂忮心失恕,阴责最大,虽它美莫赎邪!”欲感讽权近,而憾不释。久之,召还。 宰相欲任南省郎,而禹锡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语讥忿,当路者不喜,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为言:“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诀,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 帝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它人,尤不可赦。” 度不敢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终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 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赀以给也。凡学官,春秋释奠于先师,斯止辟雍、頖宫,非及天下。 今州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古,甚非孔子意。汉初群臣起屠贩,故孝惠、高后间置原庙于郡国,逮元帝时,韦玄成遂议罢之。 夫子孙尚不敢违礼飨其祖,况后学师先圣道而欲违之。《传》曰:“祭不欲数。” 又曰:“祭神如神在。”与其烦于荐飨,孰若行其教?今教颓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儒者所宜疾。 窃观历代无有是事。武德初,诏国学立周公、孔子庙,四时祭。 贞观中,诏修孔子庙兖州。后许敬宗等奏天下州县置三献官,其他如立社。 玄宗与儒臣议,罢释奠牲牢,荐酒脯。时王孙林甫为宰相,不涉学,使御史中丞王敬从以明衣牲牢著为令,遂无有非之者。 今夔四县岁释奠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适资三献官饰衣裳,饴妻子,于学无补也。请下礼官博士议,罢天下州县牲牢衣币,春秋祭如开元时,籍其资半畀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州县进士皆立程督,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 当时不用其言。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复作《游玄都》诗,且言:“始谪十年,还京师,道士植桃,其盛若霞。 又十四年过之,无复一存,唯兔葵、燕麦动摇春风耳。”以诋权近,闻者益薄其行。 俄分司东都。宰相裴度兼集贤殿大学士,雅知禹锡,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 度罢,出为苏州刺史。以政最,赐金紫服。 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复分司。 禹锡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 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始疾病,自为《子刘子传》,称:“汉景帝子胜,封中山,子孙为中山人。 七代祖亮,元魏冀州刺史,迁洛阳,为北部都昌人,坟墓在洛北山,后其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檀山原。德宗弃天下,太子立,时王叔文以善弈得通籍,因间言事,积久,众未知。 至起苏州掾,超拜起居舍人、翰林学士,阴荐丞相杜佑为度支、盐铁使。翌日,自为副,贵震一时。 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后,有远祖风,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以为信然。三子者皆予厚善,日夕过,言其能。 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所施为人不以为当。太上久疾,宰臣及用事者不得对,宫掖事秘,建桓立顺,功归贵臣,由是及贬。” 其自辩解大略如此。2、《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卷一百六十四)《刘禹锡传》:【原文】刘禹锡,字梦得。 7. 求几篇文言文的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