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旅游 > 正文

目录

1,吉安采茶戏是发展起来的?

吉安采茶戏是发展起来的?

吉安采茶戏是赣中吉安地区的一种民间小戏,俗名“三角班”、“花鼓班”。 永丰县老艺人本法师和杨万福介绍:明代中叶,江西宜黄戏一度繁荣,艺伶逾千。清代乾隆年间该剧种由宜黄县传入毗邻的乐安县和永丰县,至道光时盛行于永丰县。 本法师于1885年去宜黄学三角班,拜余冬香为师。以后,又吸收流行在吉安地区中部和北部的花鼓班的剧目和唱腔。 到了20世纪初,宜黄戏、吉安戏等大剧种衰落,永丰一带的三角班便通过流散的大班艺人,采用了一些古典剧种的表演程式和剧目,或与大班艺人合班。逐步形成了半班。吉安采茶戏艺人供奉的祖师青源师,与宜黄戏相同。 吉安采茶戏以永丰、吉水为基地,逐步向外发展,一是流传至毗邻的宁都、兴国等县;一是向吉安、泰和等县衍进。 这时,吉安采茶戏班社林立。在吉安市有同和堂班和同合堂班,永丰有天中班和万福宝班,吉水有庆周班、金生班、同志班等。

2,九江采茶戏的演艺剧目都有哪些?

九江采茶戏的传统剧目,素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说。其大型剧目的历史宫廷戏很少,多为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其中有《白扇记》、《血衣记》、《卖水记》、《岳州渡》、《锁阳记》、《城清风》、《岭赶子》、《菜刀记》、《七针记》、《荞麦记》、《凤凰记》、《乌金记》、《告经承》、《告堤坝》、《二龙山》、《山伯访友》、《百花亭》、《百日缘》等。 九江采茶戏的小型剧目中反映家庭生活和劳动生产的占多数,如:《卖鞋》、《卖角箩》、《染围裙》、《秧麦》、《补背褡》、《借银》、《卖棉纱》、《苦媳妇》、《劝细姑》、《卖大蒜》、《打哈巴》、《双癞痢》、《借帽》、《双过门》等。反映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小戏如:《葛麻写退》、《铁板桥》、《皮瞎子算命》等。 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演出的现代剧目有:《瀼乡红火》、《麦良风云》、《北京来信》等。 九江采茶戏表演简练朴实,生活气息浓郁,在一些小戏中,尤为突出,《送月饼》中小旦的手帕功抛高旋转,前后耍花;《染围裙》中小丑的板凳功,轻捷灵巧,翻跃自如。 老艺人杨开仟在《推车赶会》中扮演小旦张二女坐车,上岭、下坡、跃坑、过桥等的表演身段生动逼真。他如小旦碎步扇花和小丑的矮子步等表演也很有特色。

3,采茶戏的特点

1、乡土气息浓厚,群众喜闻乐见。桂南采茶戏属于民间戏曲,土生土长,用本地语言演唱,通俗易懂,易于普及。

2、演出队伍精悍,机动灵活。队伍人数为5-7人,一般不超过10人,小道器、小节目,不受场地限制,演出方便。

3、表演别具一格,载歌载舞。唱、念、做、舞四功,侧重于唱和舞,念白多数为韵白或骈文,演出气氛热烈,剧场效果良好。

4、衬词别有风味,多用吁嘟呀和吁嘟呀啦,听众深感亲切,广为传唱,因此吁嘟呀又成为桂南采茶戏的另一俗名。

5、曲牌兼收并蓄,容量较大。采茶插曲牌比较丰富,民间艺人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不断吸取民间小调、山歌、兄弟剧种的曲牌及音乐,具有多元性。

4,采茶戏的特点

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传统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 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萍乡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采茶戏的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安远,信丰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